整合、兼容与创新——《当代词典学》评介

2010-04-04 09:59胡文飞
辞书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等值词典

胡文飞

作为具有独立理论框架的应用型学科,词典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认知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语篇词典学和比较词典学等全新的词典学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外,计算机和语料库也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2007,以下简称《当代》)以全新的语言学视角来专门、系统地描述这些词典学现象,以构建系统的当代词典学理论体系。这种整合、兼容和创新无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该书作者章宜华和雍和明是近年来在我国词典学界十分活跃的词典学专家。他们十分注重词典学前沿理论的研究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运用,章宜华教授的专著《语义学与词典释义》提出了现代词典“多维释义”理论,该理论在词典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在词典释义方面具有不凡的意义。雍和明教授的《交际词典学》提出了词典交际的理论模式,构建了词典交际的运作流程和理论框架。《当代》是两位教授共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词典学界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当代》共分六篇,计十六章,作者用全新的语言学方法对词典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及其功能进行梳理和描写,并尝试把当代词典学的各种新现象与词典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构建系统的当代词典学理论体系。

第一篇为词典与词典学综论,包括第一到第三章。对词典学的系统概述,使读者对词典及其结构和类型有了大致了解。第一章,作者首先考证并阐述了词典的发展史。开篇伊始,作者回顾了中西词典的发展历史并详细论述了词典的属性和功能。之后,作者阐释了词典学的概念,并论述了词典学的任务和学科分类。第二章集中论述词典的结构。作者认为词典结构是在构件层面上对词典编纂所作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包括总体结构和框架结构。宏观结构主要涉及词头以及词条的编排,而微观结构则主要指词条内部的信息组织结构。第三章涉及词典的类型。面对渐趋成熟的词典类型学研究,作者详细对比了Shcherba、Malkiel、Sebeok、Zgusta以及Landau等的学说,并加以客观、公正的评述。此外,作者还对国内外其他分类学说进行回顾,夹叙夹议,纲举目张。

第二篇涉及词典的主要类型和功能特征,包括第四到第六章。第四章是关于语文词典的论说。作者首先明确语文词典的定义。在论及语文词典的描写特征时,作者认为描写的内容是以语义为核心表征的语言属性。第五章是关于双语词典的论说。在这一章里,作者首先论述了双语词典的内部特征、等值关系以及微观结构要素,并提出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考虑双语词典的不等值现象。基于词典编纂学科的特殊性,作者将词汇上面的等值关系归纳为:完全等值、部分等值和零等值。第六章是关于专科词典的论说。在论及专科词典的学术特征时,作者主要从语言学、术语学和词典学三个方面进行表述。最后,作者还从收词特征和释义模式方面论述了专科词典的结构特征。

第三篇是全书的核心和重点,涉及词典的编纂原则与释义方法,包括第七到第十章。第七章涉及词典编纂的原则。多年经验的积累使人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操作性强、利于实现总体设计目标的基本原则,如:描写原则、系统原则、关联原则、美学原则和简明原则。此外,作者还对编纂过程中的收词、立目、注音、义项处理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多义词的普遍性,作者建议立足于语料实证、语境归纳和指称对应等基本原则进行义项处理。当论及词典释义原则时,作者提出了八大原则,覆盖了词的指称内容和潜在意义。第八章论述了释义学说与词典释义。作者首先谈到了规定性释义并略述其主要释义结构。之后,作者详细描述了精确性释义、说服性释义、理论性释义、操作性释义、内涵性释义、外延性释义、指物性释义和功能性释义,并系统地探讨了词典的科学释义方法。第九章主要讨论学习型词典释义。作者概括了几类学习型词典的概念释义,包括直接释义、解释性释义、复合释义和功能释义。鉴于多义词的泛化和人类范畴化能力的局限,作者提出了括注、语用标签、用法注释、例证等简洁而有效的语义辨析措施。第十章主要涉及双语词典的释义。双语词典的释义通过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映射来实现对被释义词的诠释和翻译,所以其本质是译义。关于译义模式,作者认为应该通过对语言交际实例的抽象概括来构建语词的原型交际模式。针对不同语言间词汇信息的不对等现象,作者提出了翻译等值原则,并提供了翔实的例证予以支持。

第四篇为词典修订与评价体系,涵盖了第十一和第十二章。第十一章是关于词典修订的论述。作者论述了词典修订的动因、形式以及修订过程中的既定模式。第十二章是关于词典编纂的规范与词典评价的论述。辞书的宏观质量包括辞书的内在知识体系和外观结构两方面。微观结构是编纂质量的体现,也是词典的价值所在,为此,作者深入论述了词典微观质量规范并提出了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原则。

第五篇主要涉及辞书的规划管理与编纂技术,包括第十三和第十四章。第十三章是关于辞书的规划与管理的论述。在本章中,作者建议从经验总结、市场分析、确立目标、明确任务等方面来规划辞书的编制。第十四章阐述了关于词典编纂的现代技术及其应用。计算词典学的崛起为词典现代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语料库语言学则为学习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新途径,使编者更贴近潜在的词典用户。

第六篇涉及用户视角研究和词典使用,包括第十五和第十六章。第十五章论述了词典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作者提出词典的编纂、使用应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第十六章论及词典与语言翻译。词典与翻译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作者认为,词典为翻译提供了基本信息,帮助生成目标语。而词典的话语信息能帮助翻译者用适当的语言规则组词成句,实现话语交际。

读毕全书,掩卷沉思,感叹作者词典理论知识的渊博、思想的活跃和治学的严谨。《当代》最值得关注之处,彰显于以下几方面:

1.学科的整合

任何一门科学,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科的跨越和交叉,因为它的壮大和发展需要从相关学科中吸取营养、整合资源。词典学研究旨在揭示自然语言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在词典中构建系统的词汇和语义网络。[1]词典学的应用学科性质决定了当代词典学必须借鉴和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此来获得理论支持和系统保障。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种跨学科的整合理念。

首先,整合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体学等分支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都在本书中得到了应用。事实上,词典交际分类法本身就是功能语言学与词典学整合的最佳范例。此外,立足于索绪尔“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语言观,作者详细论述了词典编纂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描写性和规定性等特征。

其次,整合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更多地关照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过程。在《当代》中,作者从用户对语言认知的实际出发,研究词典编纂如何满足用户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词典的知识需求,这种整合模式实现了以编者为中心的传统词典编纂思维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词典编纂新思维。它以认知的方法从形态结构、概念结构、组配结构等层面进行释义,增强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能力。作者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1)用户查阅词典的需求(如强化语法知识、词汇记忆等);2)用户查阅词典的认知心理过程(利用“已知”信息和接受视野,准确、全面地获得“未知”信息,用词典在“已知”和“未知”信息之间构筑交际的桥梁);3)用户查阅词典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如语义联想、形态联想等)(见该书第十五章)。

最后,整合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整合词典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当代》作者详细论述了计算词典学的理论构建和学科发展。此外,作者还结合词典编纂实践,描述了计算机在词典数据库建设、信息处理和辅助词典编纂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作者认为计算机技术能辅助词典编纂,帮助处理、编排和储存词典信息,并利用语料库自动生成词典。

2.文化的兼容

世界各国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共同构成了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作为文化的载体,词典起着传承文化、沟通古今的作用。《当代》中西文化并举,传统与现代并重,用词典构筑了一道中外文化交流的长廊。

首先,在论及词典的起源、发展过程中,作者对异域文化兼容并包,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到英伦三岛,各族人民跨越了文化的阻碍,为推进词典编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文献和典籍(作者在该书中提及近100部各种类型的词典),作者的论述重点突出、字里行间无不展示着作者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文化观。为了对词典的起源和发展史进行概括综述,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汉语、英语和法语词典上,并归纳出其共性和特性。

其次,多元文化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研究对象,但也为跨文化沟通增加了难度。《当代》作者不过多地纠缠于各家各派的理论,而是点明要点,辑存争议,倡导百家争鸣。作者用科学的方法,兼容异域文化,用语言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增进了文化的融合。为了说明双语词典中的不等值现象,作者从语言本体入手,把各种文化和语言形式有机结合,从跨文化的角度举例论证了双语词典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不等值现象及其处理方法。此外,文化的差异性和不等值性导致了语言中特色词的泛化,由此作者积极倡导仿照翻译,并认为该法有利于源语形、义的转换,有助于改善翻译质量。

3.研究范式的创新

继承和兼容是推进词典学发展的基础,但研究范式的创新更是思维的飞跃、知识的升华。尤其是在词典编纂渐趋以最新的当代语言观和认知观为基础的今天,研究范式的创新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壮大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代》中,作者在研究范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

首先,研究对象的多元性。《当代》以国际词典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为理论依托,以英、法等西方词典学的发展为研究客体,结合汉语词典学的实际,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描述当代词典学的理论体系。

其次,词典编纂的认知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语言学理论创新不断,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方兴未艾,这为词典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外部动力,带动了词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作者认为,“概念意义”是人类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认知理论中关于人类对语义的认知途径的叙述在词典编纂中是大有可为的。此外,鉴于语义的多维性和动态性,作者认为意义成分是通过人们的认知思维来构成语词的意义表征的。

再次,开放的研究态度。对于词典学领域的新思想,作者秉承开放吸纳、包容并举的学术态度,对历史上的中外词典褒贬共存,对各种词典分类学说评价公正、表述客观,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发展。关于自然语句释义,作者肯定其直观性、可读性更强,但却表现出“选择限制不足或限制过度”的问题(见第九章)。

最后,务实的学术理念。辞书编纂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技巧性。本着对编纂者负责并切实给予更多帮助的态度,《当代》作者立足词典编纂和修订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求真务实,从辞书发展的整体规划、编纂设计方案到词典的修订、规范与评估都加以详细论述。从词典宏观体系的构建到词典编纂过程中语料的采集,词项的选择、立目、释义以及各类词典信息的组织和编排,作者务实的学术理念贯彻始终。关于专科词典,作者明确提出了它区别于其他词典的一些个性差异,如“收词全面,兼顾平衡;范围明确,凸显专业;重点清楚,注重新词”,以此来指导专科词典的编纂(见第六章)。

附 注

[1]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等值词典
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
米沃什词典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
基于注入电流模型的等值法交直流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基于戴维南等值模型的静稳极限在线监视
基于戴维南等值的电压稳定评估方法
评汉语词典“对等”的定义和“对等翻译”中“对等”的误译
汉语国俗语义在维吾尔语中的等值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