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机制研究
——以理工科院校为视角

2010-04-04 15:49徐杰玲舒建国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理论课人文

徐杰玲 舒建国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机制研究
——以理工科院校为视角

徐杰玲 舒建国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弱化、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教育功能,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结合的机制对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机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着重关注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而忽视了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具备的特殊功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困惑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多维化的状况,甚至出现了扭曲,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急剧蔓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高度分化的专门教育,强调专才培养,将文、理、工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也导致了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文化的认识偏向。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得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缺乏,从而更容易陷入价值困惑。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理工科院校专业性较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偏重于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提高,这就使理工科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根据倪青对安徽理工大学2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测试,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9种心理症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性、人际关系敏感诸症状的程度,理工科大学生比18~29岁年龄的人都要略重些。[1]

(三)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现代教育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必定造成受教育者的先天不足。由于长期忽视了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素质高而人文素质低,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有的连基本的语文表达能力都没过关;书本知识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习惯用“专业”眼光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少,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必须熟悉经济环境、公共政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文素质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增加、人文思想的理解、人文方法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增加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中学生为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过早地放弃了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进入理工科大学之后,又很难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知识教育,这种“先天不足”必然造成其人文知识的缺乏。[3]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它的教学内容涉及众多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讲授了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中就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是对理工科大学生普及人文知识的捷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深化理工科学生对人文思想的理解

虽然理工类专业主要研究物质世界,可如果学习化工的人脑中只有化学符号和方程式,不去了解其与人类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学习建筑的人如果只学习建筑技术,不了解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不了解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不可能设计建造出温馨浪漫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4]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回答“值不值得做,该不该做”的问题,使理工科大学生能够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方法

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5]科学方法解决得的是“是什么,怎么做”,人文方法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理工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科学方法与实用技能,但对于人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还比较欠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在这一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大量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和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正确地鉴别、批判和取舍人文知识,积极、主动、广泛地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培育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理性精神相对来说比较充足,但由于人文精神的失落而导致精神家园日益沙漠化,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感官主义交织碰撞,以及由此滋生的道德沦陷、价值迷失、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等问题,已成了制约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瓶颈。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集中体现和弘扬了人文精神,能够赋予理工科大学生丰厚的精神滋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就向理工科大学生传递了人格美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如何培养忠贞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而这些正是人文精神重要的表达。

三、构建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机制

(一)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结合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但是又不能完全和人文素质教育混为一谈。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结合点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1.准确把握两者在教育方向上的结合。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与需要。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使之成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2.准确把握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人文素质教育则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而且是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中的精华和经典部分。

(二)探索教学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涵着浓厚的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但长期以来却被狭隘的定位于基本政治观点和日常性的思想教育的范畴。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人文知识的缺乏加上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营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

1.以师生的充分交流确保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完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完美个性和人格的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是不完善的,必须以教育者的身心示范和文化熏陶才能弥补其不足。因此,应当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等方式方法,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展现立场,在对话中阐释观点,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2.改革考试方式,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尝试改革教师组合方式,把专职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机结合,推行中班、小班化教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除此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同样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1.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人文领域的知识很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熟知专业知识,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融会贯通,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增强授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和相互分享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彰显其潜能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还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特别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质更要注重心理与情感的沟通,使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充满快乐。

3.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风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注重的是以德修己、以德育人,以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熏陶、引导和教育学生。

(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相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的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通过大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获取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等同于校外教学,实施实践教学就是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参观或实习活动。事实上,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标准,关键点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6]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具有不同的形式,如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课堂实践如案例分析、原著品读、佳作欣赏等形式,以课堂讨论与小组辩论的方式为主,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实践则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了解乡情、民情、世情、国情,才能真切感受到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并掌握人文方法。科研实践主要以布置论文的形式,学生可以自选题目,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能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多渠道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

1.理工科院校要重塑人文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并为其功能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在教学、科研、考评等各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2.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以拓展与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属于必修;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具有德育与智育的双重功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和完善。理工科学生可以通过人文社科选修课来丰富自身的文、史、哲、艺等人文知识,以提高其人文素质。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会演、课外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同样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相融合,能够使理工科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此外,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文化展板、校园电台、电视台等方式来宣传国家时事,张贴诗词、哲学小品、名人名言等,张扬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1]倪青,马庆玲.理工科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8(1):75-77.

[2]王宪玲.工科院校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45-46.

[3]张广才.提高高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13-114.

[4]顾晓静.“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J].江苏高教,2003(6):72-74.

[5]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7-119.

[6]于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07(4):78-80.

[7]阳春乔.论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4-66.

(责任编辑:于开红)

Abstract:The current quality of weakening and los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of issu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which requiring urgent solutio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as a dual educational function. It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major route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The building of effective binding mechanism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cultivat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inding mechanism

On Binding mechanism for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take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XU Jie-ling SHU Jian-guo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G410

A

1009-8135(2010)05-0152-04

2010-03-05

徐杰玲(1981-),女,安徽阜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舒建国(1966-),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

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机制研究与实践》(JXJG-08-5-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工科理论课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