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使用

2010-04-05 14:10张红辉夏百玲
对外经贸 201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贸易案例

佟 敏 张红辉 夏百玲

(1、2.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约有700多个,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20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加入WTO预期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迅速发展壮大,吸引了许多优秀的生源。相对于经管类的其他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其开设的经济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科学设计和使用案例从事教学活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活动提供方法与思路,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作为涉外经济专业,国际贸易所培养的人才将来是要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因此,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即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具体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有:

(一)对学生外语能力要求很高。国际经济与贸易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专门技能,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对学生英语应用水平要求很高,一些学校为了体现其对英语的重视,甚至规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在读期间,还会开设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坚实的经济理论素养。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活动,必须首先熟知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熟悉世界贸易组织及不同国家经贸法则和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管理规则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包含在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实现通识教育,让学生逐步掌握一般性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运行规律,培养其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为以后贸易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思辨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出色的沟通、应变、协调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不仅要培养对国际事件的敏感性,还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和习惯。一名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脑子转得快”、“思想有深度”的专业素质,所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开拓创造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这里所说的国际贸易学实际上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包括国际单证业务操作、报关、招投标、对销贸易、加工贸易等,都是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单纯依靠理论无法支撑繁复庞杂的贸易活动。为了让学生缩短就业时的职业适应期,在学习期间为他们提供各类型的实践机会,充分锻炼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承担着在大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综合素质的任务。因此,为适应这一学科的学生理论基础深厚、经济素养好、外语出色、实践能力强等培养要求,经济学教学在内容体系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手段和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为其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曾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启示法教学最适用的手段就是案例教学法,这一方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适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经济生活中真实的情境与事件为题材,将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它最早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哈佛商学院采集商业管理的真实事件经收集整理设计形成的教学方法。1980年,美国的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报告中,把其作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始推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案例均来自经济现实,有些甚至就是身边出现的事,所以案例可以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会诱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其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变单主体为双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

1.凝练教学主题,明确重点和难点。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总产出的决定、经济周期、长期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如果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地设计案例加以分析,首先学时不够,同时也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设计案例时,首先教师应确定各个章节的主题思想,需重点讲解的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部分。为重点与难点设例,这样既能以生动的形象教学加深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明确各章节应掌握的重点。

2.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第一,案例的时代性。经济学的理论虽然已产生几百年,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把19世纪的案例套用到经济理论上用以说明现在的经济问题,这样会削弱案例与当前经济生活的联系,也会使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所以案例的选取一定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在分析市场失灵时,应以1997年至今,特别是2008—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主要题材,这样在分析市场失灵时才会有的放矢,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解决现实经济危机的热情。第二,案例的典型性。现实经济生活纷繁复杂,经济事件层出不穷。但若用于经济学教学,却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合适。能够作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必须具有鲜明性和典型性。如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可以设计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既较好地诠释了供求理论,又与学生身边的经济现实直接相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内容的设计要有深度。案例的设计是最能体现出教师的经济学素养和学术水平的。因为案例不是搜集经济事件的简单罗列和堆积,必须能反映并充分佐证相关教学内容。不宜过难,难了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能消极等待老师讲解,从而使案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也不宜过于简单,结果一猜便知,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丧失参与的兴趣,使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设计案例时,应采取连环设局的方式,对案例材料进行组织编排,尽量融合几节课的重点,或加强一节课的主要线索,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的案例串联起来,组合数个案例,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如在分析供求时,可以设计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案例,在供求理论中分析完全竞争假设下其市场供求,引导学生了解供求规律;这一案例可以引申到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分析消费在购房时的效用状况,还可延伸到生产者理论,以此例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这样,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保证了整个经济学体系的连贯性,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案例形式的设计可以多样化。目前,信息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Powerpoint、CIA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应用于各类教学中,案例的设计已不仅仅是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下来的报道或文章。现在我们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如可以从各电视台下载相关的经济类影像资料;可以设计卡通式经济故事,有人物、故事情节,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可以某一经济事件组织学生排演小话剧,也可以组织专题辩论会等。多样的案例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

在经济学教学案例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实施了。如果说案例的设计是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构建了一个平台,那么案例教学的实施就是在学生和这一平台之间搭了一架梯子。学生能否最终通过案例教学熟悉和掌握相关经济学原理,案例的使用才是关键。

(一)课堂教学中,以“案例—原理”和“原理—案例”形式实施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实施中,理论上存在“研究案例—导出原理”和“讲授原理—运用案例”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并不矛盾,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运用得当,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相同的。以案例导出原理这一手段适用于对基本理论的导入。介绍某一基本理论之前,为了将学生引入相关议题,并激发其兴趣,可以先以案例形式出现,并鼓励学生讨论,畅谈看法,然后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理论上来。在理论部分讲解完成以后,再以原理导入案例,为原理提供现实佐证。比较之前的讨论,因为学生已经对相关理论有了了解,可以选择较深层次的案例组织讨论,从深度上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课程中间也可以穿插一些小的案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但这时要切记,这些小案例应简约而不简单,案例描述的事件小,但对理论的说明应是准确、深入的,连续的,能够为后面的理论起个伏笔或导入作用。过于简单的例子尽量不要在课堂的中后段时间出现。

(二)课后组织学生对小案例讨论和综合案例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的主体,是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现在各高校都在向研究型大学和素质教育培育基地转型,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压缩学时,在经济学教学中本来教学时数就少,如果把较多的课堂时间安排成讨论,就会出现偏离主体、舍本逐末的现象。因此,更多的讨论应安排在课外。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6人左右为一组,在每一章后布置讨论内容,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提出讨论意见和结果,课堂抽查。同时,可以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就某一争议较大的经济议题进行辩论式的大讨论。据笔者从长期经济学教学的观察,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实际上是比较喜欢的,他们对经济现实的关注度也很高,只不过畏难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抽象和晦涩,最终失去了兴趣。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既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他们思维的高度,“理不辩不明”,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设计实施更多国际案例

200多年以来,美、英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有着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也有着成熟的经济学案例。考虑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可以在这一专业的经济学教学中多设计和使用国外的案例,且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并尽量鼓励学生们以英语参与讨论,撰写讨论纪要。以此,较早接触国际经济现实活动,为以后从事对外贸易奠定基础。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单一主体,但现在却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双主体的新型教学思维。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上起着“点睛”的作用。如在课堂上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及时调整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每一次讨论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总结中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清晰全面的概括,对其中的创新性思维或观点加以肯定,对讨论中忽视或遗漏的问题拾遗补缺。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而不是追求一个“标准答案”。以耐心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们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主张。同时,课后,要对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原因、措施进行及时总结归纳,并反馈回案例设计和实施环节,以利于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改进。

(五)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采用多种手段

利用多媒体以及校园网、博客、邮箱等网络资源传递案例及分析结果,在线交流,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畅通,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定期组织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如考察市场、社会调查、事件追踪、邀请名家讲座等。社团可以由经济学专业老师指导,这样就以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为平台,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全面发展的空间,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饶龙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0-71.

[2]郑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11(3):49-52.

[3]翟仁祥,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54-57.

[4]唐龙.基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95-196.

[6]行怀勇.论农林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8(3):378-379.

[7]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82-84.

猜你喜欢
经济学贸易案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贸易统计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经济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