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地理教师教育更具专业水准
——记2010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

2010-04-05 14:36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100062张建珍
地理教学 2010年17期
关键词:教授学科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 (100062) 张建珍

创新,让地理教师教育更具专业水准
——记2010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 (100062) 张建珍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进一步深入,创新愈亦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呼之欲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背景下,思考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与专业路向、构想地理教师教育前景,成为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工作者共同关注并思考的问题。2010年8月8日—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的2010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在长春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6所高师院校的专家学者、杂志社工作者及研究生近100人出席了会议。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副校长薛康教授出席开幕式,盛连喜教授致欢迎辞。老一辈地理教育家、原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曹琦先生发言勉励学界后辈为地理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林培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袁书琪教授、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袁孝亭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副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做专题报告。此外,天津师大的仲小敏教授、重庆师大的李晴教授以及上海师大的刘兰等高校学者也做了大会发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让地理教师教育更具专业水准”,与会代表围绕“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高师专业引领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专题展开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会议主要包括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三个程序。此次大会递交论文39篇。大会报告9人,分会场发言30人,分会场代表汇报发言3人,自由发言6人,共51人。大会精彩纷呈,与会代表思维碰撞,新观念与新思想迭出。

一、转型时期地理教师教育的培养路径:内涵提升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能实施创新教育的地理教师,成为与会代表共同关注的焦点。

李家清教授认为,当前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给教师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他界定了专家型地理教师的内涵,构建出专家型地理教师成长模型;提出专家型地理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径为整体创新课程体系,实现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优化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注重案例学习,提高教学效能感能力;注重实践学习,修炼教学技能;加强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洞察力;加强反思性学习,提高教学监控力;倡导不断进取学习,铸就专家型地理教师。

李晴教授认为,应从理论层面(指将地理教学论等作为必修课程)、操作层面(指将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件设计操作等作为选修课程)、应用层面(指将地理课堂教学技能作为必修课程、地理教育科研方法作为选修课程)、实践层面(指将地理教学观摩、地理教育见习、地理教育实习作为三大必修环节)等四个方面对教学论核心课程进行深化改革;从课程改革视角、跨学科视角、教学创新视角、教师职业视角等对地理教学论进行内容架构;在地理教学论的方式方法上,强调行动导向教学,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将认知过程与职业培训活动结合在一起。

仲小敏教授在对国内外教师教育模式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地理教师教育正由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模式向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模式转型,认为转型时期的地理教师培养应以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为逻辑起点,提出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双母体”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构想,并以此为根据构建我国高师地理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夏志芳教授认为,职前阶段地理教师的培养要注重内涵修炼而不仅仅是形式的训练。外在的教师技能训练如板书、版画、普通话、教姿教态等是地理教师培养的基础,而非终极目标;要注重职前教师扎实的学科功底的培养,使师范生为将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做好准备。

夏教授的观点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上海师范大学刘兰老师介绍了本校提升师范生内涵修炼的举措即通过在教育实习论文指导、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写作思维策略方面进行精心指导,使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有切实的提高,为其专业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与会代表还就各单位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归属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等问题开展广泛地交流,认为在当前变革的背景下,不同功能等级的高师院校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置与归属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反映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

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生长点:基于地理学科思想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地理学、教育学等多“母体”学科融合的特点。长期以来,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对于该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将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简单应用于地理学科,还是从地理科学的自身特点去寻找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

林培英教授认为,应将学科特色作为地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的生长点,地理教学方法的革新,不能光从通识的教学方法中去寻找答案,而要从地理学科深厚的内涵中去汲取营养。

袁孝亭教授认为,地理教学研究应当基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要找出区别于一般教育教学理论的地理教学问题。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学术研究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能够提出基本和实质性的地理教学问题;其二,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能够发现和总结地理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与原理,识别出更具特色的、区别于一般教育教学理论的地理教学理论“元素”。袁教授还以基于“空间尺度大小及其转换的思想”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例进行了观点阐述。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寻找学科起点的思路要从反思社会对学科的需要,母学科对学科的需要着手;有学者指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要注重空间性、实践性等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三、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均衡策略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类边缘性、交叉性极强的课程群,如何改变当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被边缘化、地位相对较低的状况,也引起与会者的思考。

袁书琪教授在对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优势在于其科学基础优势和教学研究优势;其劣势在于其团队建设劣势、课程建设劣势;其机遇在于基础教育机遇、均衡教育机遇;其威胁在于相关学科威胁、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带来的威胁。提出学科建设的创新策略为阶段均衡策略、地域均衡策略、学科均衡策略。所谓阶段均衡策略即重视地理课程论、把握学科基础性;所谓地域均衡策略即明确培养目标、统筹培养师资;所谓学科均衡策略即摆正学科位置、服务基础教育。并呼吁制定《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也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地位进行分析,指出课程所承载的是法定的合法知识,知识本身只有正误之别,而无高低之分。而反思当前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位相对较低的原因,应从国家行政权力的干预、国家选拔性考试的决定性影响、学术权威的作用等方面来找寻影响学科地位和建设的因素,想方设法改变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学科地位、促进学科建设。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要求:差异化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的宗旨服务于基础教育,研究的基石扎根于基础教育,始终是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特色。

曹琦教授认为,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供了自由对话的平台,这为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鼓励后辈勇于改革与创新,为地理教学的发展做出新成绩,同时也指出了新课程改革主流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去学科化的非主流倾向。他认为要使地理教学论的研究走向深入,必须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倡导研究地理教学分论如区域地理教学法、自然地理教学法、人文地理教学法。

段玉山副教授在日本等国课改反思的基础上,站在国际的视野,提出课程改革中“差异化”理念,认为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人文学科与数理学科差异很大,地理科文理特性差异显著,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处理方法要考虑差异性,反对大一统的理念,反对知识虚无主义,反对地理教学泛化。

林培英教授认为要考虑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科内容的适用性如何,以地理学科起点建立地理教学论体系,可以考虑逐步形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分论,从而探究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自然、人文、区域、技术地理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夏志芳教授认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要扎根于基础教育地理教学的土壤,直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理学科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其参会论文中,对地理教学目标的撰写这一中学教师普遍困惑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闭幕式上,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夏志芳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对东北师范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袁孝亭教授为首的团队的精心组织、周密的安排,以及与会领导、专家与教师对本次会议的大力配合表示感谢。大会还组织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等。与会代表认为大会安排紧凑,信息量大,对教学、研究工作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教授学科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刘排教授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