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锦

2010-04-05 14:36
地理教学 2010年17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高速铁路月球

科学家发现最大恒星

德国波茨坦天体物理学研究所21日发表公报说,该所天文学家参加的一个国际小组发现了迄今质量最大的恒星,它在形成初期质量或可达太阳质量的320倍。

科学家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了NGC3603和R136两个星团,发现多个表面温度超过4万摄氏度的恒星。其中最大的一颗R136a1质量是太阳的265倍,热度近10倍,体积为30倍,亮度为1000万倍。科学家推算出其在形成初期的质量更可达太阳的320倍。

公报说,学界已知星团中所有星体总质量与其中最重星球的质量间有一定关系,而后者的质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接近一个最大极值。此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极值是太阳质量的150倍,因为超过太阳质量150倍的恒星极不稳定。但新观测结果则大大提高了这一极值。

摘自2010年7月23日《文汇报》

吐鲁番新城一切围着太阳转

今年5月,国内首座完全按照低碳标准设计的城市在著名的“火炉”——新疆吐鲁番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全部建成后,将可容纳6万人生活居住,成为吐鲁番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吐鲁番新城位于吐鲁番老城区以东3公里、紧邻葡萄沟和葡萄沟水库的戈壁荒滩上,新城区建设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建设工期为10年,将分三期建成。其中,2个月前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占地2.86平方公里,先期将建设7000套、建筑面积约70多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住宅。

低碳新城选址吐鲁番,主要是看中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因此,未来新城的生产和生活都将“围着太阳转”:城市里的所有建筑既是供人办公、居住的房子,又是一座座能源加工厂;房屋朝向和窗口位置全都依光照条件和风向而定,采光、通风尽可能地接近自然;沐浴在阳光中,每幢房子既能产热,又能发电,每家每户不仅用电、取热“不求人”,还能将富余的电卖给城市电网,获取一定收益;整座城市里,找不到一座加油站,所有公交车和出租车都将以“太阳电”作为动力之源。

根据规划,吐鲁番新城一期工程将铺设“太阳能屋顶”94069平方米,总装机容量达13.4兆瓦,年发电量达158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197吨。

“太阳城”有条不紊运转的背后,是一个看不见的智能低压电网。作为一名调度高手,它完全有能力让外来电与太阳电“不分你我”、和谐共处。此外,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高效、节能的地源热泵空调将为盛夏的“火炉”降温。为方便居民出行,减少碳排放,新城将被划分为若干个150米×150米的交通网格,平均每150米就设有一个公交站点,居民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300米。

吐鲁番新城由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设计,整个设计历时一年半。

摘自2010年7月6日《文汇报》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太准?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发展水平都会直接影响预报精准度,其准确性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呈逐步精确的趋势,准确率不断提高,但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准确。

要知道天气预报为什么有误差,首先要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程序。预报天气基本途径是通过现有的天气状况及大气运动的规律,推算出未来的天气状况。因此,天气预报分几个步骤:第一,初期数据的探测及采集;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地面站、探空站、自动气象站等,采集现有的气象数据,如降雨量,风力等。第二,数值计算;以初期数据为基础,通过物理定律计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天气数据。第三,预报员分析筛选;预报员根据经验,对数值计算得出的天气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综合出最合理的预报。第四,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

造成天气预报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大气运动规律

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大气是混沌的,很小的波动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湍流,人类至今尚未完全认识和掌握大气运动规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第二,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

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公里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对空间尺度较小、生命史较短的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不仅探空站在空间上稀疏,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每天只有早8点和晚8点两次进行观测,其它时间仅靠地面观测站进行观测。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另外,上海濒临东海,由于广阔的东海海面缺乏足够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海上系统的估计常常出现偏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此外,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都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势必造成数值预报的结果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人员的经验、素质决定天气预报准确率

由于决定天气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对天气过程的认知程度也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对同样的气象资料,不同的预报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判断会给出不同的预报结论,预报就难免有一些分歧意见,因此还要经过会商讨论才能最后给出一个结论。当然经验充足的预报员也会不断碰到新问题,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天气预报将更为复杂,一些极端灾害性天气,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预报员很少见过,经验不足,加大了预报员对天气诊断的难度。

实际上,天气预报准不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气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天气预报有时不准,原因也很复杂,尤其是夏季气候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

另一方面,大部分公众对于天气预报是否准确的判断,是根据自身体验做出的。“这么热的天,少说也有40摄氏度,怎么气象台报最高气温才35摄氏度。”炎夏酷暑,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抱怨。其实,天气预报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人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阴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人的身体状况好坏差别也很大。

摘自2010年7月6日《文汇报》

2012年北京8小时可达大部分省城

到2012年,我国铁路客运网将更加快捷,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昨天,上海铁路局有关部门向记者介绍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主要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四纵”是北京-上海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贯通环渤海和长三角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高速铁路,全长2350公里,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北京-沈阳(大连)-哈尔滨高速铁路,全长1612公里,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上海-杭州-宁波-福州-深圳高速铁路,全长1650公里,连接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地区。

“四横”是青岛-石家庄-太原高速铁路,全长906公里,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徐州-郑州-兰州高速铁路,全长1346公里,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高速铁路,全长1922公里,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高速铁路,全长2264公里,连接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

未来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达到1.3万公里。届时,北京-上海、哈尔滨-大连、北京-石家庄、石家庄-武汉、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杭州、杭州-宁波、天津-秦皇岛、蚌埠-合肥、厦门-深圳、汉口-宜昌、南京-安庆等高速铁路将建成通车,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而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2小时能到达郑州、济南、沈阳、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南京、合肥、长春、大连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可以预料,到2012年,我国铁路瓶颈将初步打通,“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将得到较大改观。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5万公里以上的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摘自2010年7月7日《文汇报》

我国流动人口保持2亿以上

我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张春生介绍说: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分布仍向沿海、沿江集中,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聚集区。流动人口举家迁移、长期居留趋势明显,成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人群。2009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构成中,39%是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且维权意识更强,渴望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张春生表示,分析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基本态势,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凸显,流动人口市民化任重道远。“以城镇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间将超过50%,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要2033年才能过半。”

摘自2010年7月12日《文汇报》

“嫦娥一号”带回五大成果

据中科院院士、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通过对“嫦娥一号”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取得了五方面的科研成果。

第一,我们获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月球影像图。“嫦娥一号”CCD立体相机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的100%覆盖,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图”在几何配准精度、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图像色调等方面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第二,我们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我们采用激光测高数据制作了分辨率为3公里左右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DEM),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采用三线阵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制作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在数据覆盖范围、平面定位与高程精度、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均优于国际现有全月球数字地形产品。

第三,我们获得了重要元素的全月球和局部区域的含量分布数据。不过,由于信号积累时间的限制,只有铀、钍、钾等3类元素能够解译出全月球分布和含量,镁、铝、硅、铁、钛等元素只能解译出区域含量与分布数据。

第四,我们获得了月表微波辐射亮温数据的全月球分布数据,得到全球亮温图,这对月壤特性、月壤厚度以及月壤稀有气体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第五,我们获得了独特的近月空间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数据。“嫦娥一号”携带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对月球轨道空间环境进行了探测,这对丰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磁场和行星(月球)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意义,有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高速铁路月球
到月球上“飙车”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中期天气预报
基于TD-LTE的高速铁路WiFi通信系统
小小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