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际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研究

2010-04-05 15:35唐辉亮
对外经贸 2010年2期
关键词:劳务市场劳务输出外派

施 永 唐辉亮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一、国际劳务输出市场的需求特征

(一)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趋势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万~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长了5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务需求行业从传统的建筑、纺织、土木工程等产业向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环保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信、金融、保险、旅游业等朝阳产业转移,另外,医务人员、律师、教师、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同时对脏、累、险等工作的需求也有增加的趋势。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显著的趋势是:普通劳务的比重逐渐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低技能人员只能从事脏累险等工作。

(二)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产业与职业岗位分布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环保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信、金融、保险、商业流通、旅游业等朝阳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并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建筑、纺织、土木工程等产业。另外,现代农业、科教文卫业、医疗业、设计咨询与服务业以及IT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多。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使得国际劳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量,重点需求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护士、医生、高级海员、IT专业人员、家政服务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

二、江西省国际劳务输出与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劳务输出规模总体不大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外劳务输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商品出口、引进FDI所取得的成就及影响相比还远远不够。2008年江西省外派劳务人员为7231人,占全国的1.84%,国际劳务输出收入仅占全国的1.17%,在全国排名19位,这与江西省的劳动力资源占全国3.9%的比重不相适应,上述差距显示江西省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没有能够充分将劳动力比较优势通过对外劳务输出转化为比较利益。

(二)外派劳务素质普遍不高

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目前OECD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已超过60%,而受过初等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但江西省的外派劳务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非技术性工作。同时,由于高级人才比例偏少,计算机技术、设计监理、经营管理、高级海员等行业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江西省在日益增长的国际高级劳务需求面前,屡屡错失良机。如目前全球有300万的护士需求量,美国相关机构曾提出要在中国招20万名护士,而江西省乃至全国却都因为能通过考试的人很少而难以派出,在计算机软件服务领域,中国所占市场份额也仅为世界市场的1‰。所以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高级技工和高水平的劳务人员上面,只有通过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务输出,承接高技术和高要求的项目,才能继续拓展未来发展的空间。

(三)国际劳务输出行业分布与市场分布不广

江西省对外劳务输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作涉及的行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建筑、设备安装、养鱼、纺织、医疗、施工以及手工业等传统产业向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旅游业等新兴产业逐渐渗透与转变。但2008年江西省从事建筑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制造业的外派人员仍占当年外派总人数的83.8%,外派劳务人员仍以普通劳务为主。自江西省劳务输出起步以来,市场分布从东南亚地区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然而,对外劳务输出市场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及非洲,对欧美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人员输出较少。

(四)国际劳务输出渠道不宽

过去,江西省主要通过对外工程承包以及和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由公司或中介直接派出劳务人员(包括对外设计咨询人员)这两个渠道进行,然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承揽国际工程带动劳务输出将逐渐萎缩。因此,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可通过在国外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之机,派遣劳务人员出国工作。

三、江西省国际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一)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培训

江西省国际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结构层次较低,国际劳务输出80%以上为普通劳务,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以农村剩余劳力和城镇富余普通工人为主体,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又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培训,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外语能力差,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不及国外的劳务人员,因此他们仅能从事建筑、纺织、制衣、渔工、园艺等相对非技术的工作。近年来,派出的劳务人员不能胜任工作而被外国雇主遣返的事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外派、轻管理、轻培训,少数单位虽然建立了培训中心,但培训期短、培训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与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由于这部分国际劳务输出属于普通劳务人员的输出,其主要渠道是由对外承包工程带动输出或由中介公司介绍输出,因此对这类人群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短期的针对性强化技术培训、出入境管理注意事项培训、简单常用外语的表达、东道国的一些基本风土人情。由于这类培训时间一般较短,公司或中介公司可以委托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职业培训学校来完成技能强化培训。

(二)针对高职与中专院校学生的培训

高职和中专院校通过开拓国际劳务合作与外派劳务,扩大了学生就业,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可依托机械加工、电子、模具和服装制作设备及专业师资技术优势,重点培养机械铸造、机械加工、电子装配和服装制作学员,以满足国外劳务市场对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另外,目前国际劳务市场上护士、陪护这类劳务人员非常短缺,培养这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随时接受劳务外派。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劳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外事纪律教育的同时,进行外语的强化培训,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输入国的语言并熟悉当地的文化,保证他们能顺利地在国外工作、生活,减少沟通障碍;二是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培训相关领域的具体工作技能,并建立与国际岗位要求相衔接的技术培训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工作,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国际委员会(CGFNS)共同举办的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学校及各类培训部门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技术信息,适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调整专业设置,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稳步发展的传授新兴专业技术的培训网络,为外派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输送学员到国外进行研修。

(三)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培训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我国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在我国凸显,因此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然而在我国几乎没有高等学校开展国际劳务输出,对这一问题也重视不够。其实发达国家普遍欢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如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才来本国就业,如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

国际劳务市场对装备制造类、服务产业类、对外汉语教育类、医疗服务类、IT类的高级劳务人员需求较多,高等院校可以针对主要输入国的劳务需求实际,重点开展上述五类人才培训。高等院校首先应成立专门的对外劳务输出服务部门,及时提供和宣传国际劳务输出的基本知识和要求,介绍一些国际劳务市场广泛认可的资质证书的考试,并开拓国际劳务输出的渠道。其次,在大学1、2年级开设一些对外劳务输出基本知识的课程,如介绍我国主要的输出市场,该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要求,涉外知识、东道国民俗知识、劳务输出法律保障知识等,使其对劳务输出有所了解,为今后的涉外就业知识储备做好准备。学校还可以利用外国语学院的师资优势,根据主要的输入国家语言开设日、韩、德、俄、法、西、阿等小语种公选课。然后,在培训内容上以专业实践技能和应用外语为主,培训模式以现有的校企合作的工学交替模式为主。可面向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应用外语能力测试,重点进行生产经验、实践技能和应用外语能力的强化培训。最后,在培训组织形式上学校可委托有资质、有信誉、有实力的劳务输出中介部门开展国际劳务输出业务,学校参与监督,也可以根据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由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提出订单,学校招生,订单培训。学校也可与境外投资或开展国际商务合作的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境外实施项目的人员培训,也可为企业招收、培训需求的技能人员。

另外,办理出国劳务还需要较高投入,其中手续费、培训费、护照签证相关费用等需要2万~4万元,甚至还需要交纳一笔金额不小的保证金,这将制约国际劳务输出的发展。因此,还需要探索解决国际劳务输出成本的问题:一是建立政府或学校担保基金予以解决;二是地方政府建立国际劳务输出补助制度;三是建立国际劳务输出专项小额贷款制度。

[1]唐辉亮.江西省国际劳务输出的经济效应与发展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1).

[2]王天元.职校开展外派劳务合作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6上).

[3]邓恩远.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猜你喜欢
劳务市场劳务输出外派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浅谈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
你的形象就是名片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巧解企业外派人员个税难题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外派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
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其工资收入的风险分析
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的政府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