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2010-04-07 07:03张秀芹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张秀芹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张秀芹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论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它只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应有感受。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历史发展终极状态的图景的描述和向往。作为信以为真的一种样式和实践悬设,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人本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本性;批判性;实践性

有学者依据“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来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存在,他们认为,真正的信仰是指那种超验的、彼岸的、纯精神性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不具有这种信仰的性质,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伪信仰。上述观点既不符合中国当前信仰事实,也不符合逻辑,混淆了信仰一般与信仰个别的关系,把个别当成一般,把宗教信仰等同于信仰。事实上,正如宗教信仰是信仰一种典型形式一样,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形式,而且是科学信仰。那么,何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对这两个问题的科学回答有助于打破人们简单的等同信仰思维定势,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理论依据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一般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极度相信和信服,并作为行动的榜样或指南。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概念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词是“马克思主义”对“信仰”的具体规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因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和信奉,并作为行动的指南。”[1]这个定义虽然指出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升到信仰高度,但并没有说明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什么。从理论形态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问题是何种理论才能作为信仰对象?有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解说,“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信仰是与社会理想内在地连结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也常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理想。”[2]这种解说,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理想内在联系,作为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指的是一种社会理想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信仰。也有学者认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信仰两个方面入手: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共产主义的信奉[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共产主义思想,显然这两个方面内容有交叉现象,说服力仍不够。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概念之所以界定不清楚,这与它的前提有关,要弄清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什么,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人道主义学说,还是界定为全人类解放学说,其目的都是想阐明马克思主义最关心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解放人自身,即从政治、物质以及精神等压迫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社会载体,它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5]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论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它只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应有感受,它意识到我们靠理智和意图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有能力使历史与人类愿望达成一致。因此,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个体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表现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都是对历史发展终极状态的图景的描述和向往。既然人类社会承载着人的自由和幸福,那么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幸福,就要建设一个更加理性社会,在那里,人们不仅实现政治解放也实现物的解放、精神解放,归结一点,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本体论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变革了传统信仰本体论,实现了人的本质回归。马克思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观点进行彻底的清算,借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颠倒了世界”颠倒过来,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本体论。他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背景或被动的语境,而是一个自发地运动着的主体,它以其社会生产关系,规定、推动、改变并创造着社会领域中的一切存在者。”[6]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确立,对信仰的意义是,马克思变革了宗教信仰本体论,实现了信仰本体由神本向人本、社会本体的回归,实现了彼岸向此岸的回归。

从认识论角度讲,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价值不是在超世脱俗的彼岸中实现的,而在现实和世俗的此岸中实现的。这种意义和价值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似乎是脱俗的、抽象的,但就其根源来说,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的“终极”不是给定的终极性的“状况”或“实体”,而是体现在非终极的无限发展过程之中,是人们经过实践不断实现,又不断否定的存在,这个存在是在创建中,并且永远在创建中。同时马克思主义学说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信仰,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信仰。实践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则。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从“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从“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信仰不是纯精神性的活动,在现实性上,是实践活动,通过改变现实,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作为具体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所表明的不只是对能动性的抽象一般的表述,而是要求具体地分析,在特定的人类发展阶段,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与发挥取决于经济、政治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一旦这些因素成为人的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就必须突破这些制约因素,改变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里,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变革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关系;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已被消灭的社会里(如,社会主义社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心应放在发展物质生产力、发展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从功能角度讲,首先,作为个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每位信仰者超越自我、奠立生命的不朽价值的终极依托,它为个人提供了一个世界观,不需要个人对世界进行全面抽象的思考,就有一个超越自我的对象作为依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统摄地位并具有支配作用的信念,是人们关于社会最高理想和人生最佳境界的信念,是一种追求价值确定性的意向性活动。有了坚定不移的信仰,就有了价值确定性,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有了定向机制和价值支撑。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共同的理想是每个信仰者把握实际、凝聚人心、开创未来的精神动力源,并成为党或其他团体的共同行动的重要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建立在理性预见基础上的一种价值信仰,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趋势理解与把握基础上的一种科学觉悟。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关涉的是由社会发展律所规定的意志的最终客体——共产主义——及其前提条件,它在社会发展趋势上是绝对必然的,与其他信仰相比较,其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从信仰主体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人为本的信仰,这个人不仅包括人民大众,也包括信仰主体自己,具有鲜明的人本性。

宗教信仰主体是没有自我。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以神为本位的,认为神是戒命的颁布者和监护者,而人只是被动的顺从,如果没有了神,那么宗教信仰都是无根性的,一个不相信神的人是不会有宗教信仰的。例如,佛教否定此在生活,向往彼岸生活,就是人自我否定的表现。宗教改革后,宗教信仰主体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总体上,人还是处于被否定的状态。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出自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自足的,它根本不需要上帝。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自我不仅得到承认,而且还得充分发展。革命年代,我党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作风,许多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小我,成就大爱。在社会主义建立时期,在发扬集体主义观念时,个人的合理私利也得到保障。物权法的出台,就是这方面的最好注脚。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人为本的信仰,这个人不仅包括人民大众,也包括信仰主体自己,具有鲜明的人本性。

其次,从客体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一种不能成为知识的理念的悬设,它具有不同于理论假设的特点。

假设是一种从结论的真实性推出前提或根据的真实性的理论方法,通过它,人们只能得到或然性的知识,因为这种推论本身就不是必然的,人们不能规定所有可能的结论都是真的,因而也不能得出它们的根据也是真的。与假设不同,悬设是实践性的,它建立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并从社会发展规律推出其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信仰,具有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主体对客体的主观确信,它只具有主观的充分有效性,区别于知识和意见。在有效性上,知识具有主客观的充分有效性,意见在主客观上都不具有充分有效性,而信仰处于二者之间,它具有主观的充分有效性,不具有客观的充分有效性。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在有效性上处于知识与意见之间,但是在确定性上却高于后二者,因为人们不会在确信证据的不充分面前退缩,而是相信,在马克思主义层面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前提条件的有效性是绝对必然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性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7]

再次,从信仰方式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世俗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方式不同于宗教信仰方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世俗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现代社会是一种“祛魅”的理性而非神性的世俗化社会。世俗性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解释范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背景,这就意味着信仰的神秘因素从公共领域和俗世生活中辙退。马克思主义是世俗性信仰,世俗性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需要向宗教信仰那样,建造象征着宗教信仰的教堂、做礼拜、举行教义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把共产主义理想化为内在的价值取向,并践行理想。把世俗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这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一种观点认为,信仰是对超出实践性和批判性的对象的向往与追求,它的世界观是神话式的,主要表现为情感的认同。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世界观的思维方式是科学方式,批判性属于理性的范畴,信仰属于非理性的范畴,因此,信仰要服从理性的安排。前者认为,信仰高于批判性,批判性不能干预信仰,比如,《圣经》中那些在理性看来是荒谬的神迹,正是我们应该信仰的。后者则正相反,他们认为理性是至上的,信仰以经验为依据,要接受理性的检验。宗教信仰的实质是放弃在关于上帝的命题上自己判断的权利,而把它交给上帝,信赖上帝来做出这些判断。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不同,世俗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它的批判不在于为人们寻找某种心灵的抚慰,而是最终使批判的对象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是针对资本主义,而且也针对自己。它无意将自己的某种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教义,无意将社会的某种现象、某个环节固定化。在它的视阀里,一切固定化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满足于理论上相信、信奉,对其信仰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实践信仰。实践环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阿伦特所指出的,近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劳动问题和历史问题”,“马克思著作的意义,既不在于其经济理论,也不是在于有关革命的论述”,而是关于“这两个新的主要难题”[8]。实践是联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具有中介作用。同样,人们的劳动社会实践清除由“宗教信仰”带来的形而上的神秘性,这使人类的现实与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两极,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从而使共产主义作为未来可能的理想目标而成为现实当下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导向,成为人类努力实践的前进方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而言,实践变革了他们的信仰方式,实现了信与所信相统一,形成信而求证的信仰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要信仰但不要信仰主义,要怀疑但不要怀疑主义”[9]。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把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超越落实到现实实践的平台上,落实到从实际出发,正确反映世界真实可能性的前提上,落实到对现存世界一切有价值成果的吸取和发展的层面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活动。这个运动的条件就是现实的世情、国情和民情。

第四,从性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具有社会性质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何以被信仰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主体的信仰需要与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内在特质的契合。随着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现代科学不相信超自然力量干预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或其他人格化、道德化等神秘性信仰)不能满足人的信仰满足;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同样也不能满足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情感需要。人不能没有信仰,因此,人们需要在上述两极中寻求新的合理的信仰,这种要立足社会现实而又能够改变、超越现实的科学信仰,也就是说人们对信仰对象提出了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指导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的科学理论,是逻辑和历史统一的结果,具有科学合理性。同时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怀表现在给人类以希望,给人以理想目标,具有价值合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信仰。虽然社会中存在信仰个体化现象,相比较宗教信仰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具有社会性。从理论而言,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是社会不合理的反映;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现实的社会是不理的,于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入手,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不难看出,马克思思想中的信仰之维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当然,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实践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主要是无产阶级及其先进代表,其具有强大的组织性,也从一个侧面验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性。总而言之,从性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具有社会性质的信仰。

第五,从信仰形成过程上来看,在学习中信仰,学习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尽管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和经验因素,但最根本的是理性的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汇集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精神追求,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能被信仰化的前提是相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不通过学习,不知道共产主义,不知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怎么能知道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学习。只能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进入日常生活中,才能提高人们的理解力和知识,增强抗压力,通过人们的合作而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只有当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接受、认同后,马克思主义才能内化、升华为信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必须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升华自己的崇高信念。离开了学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当下,景观社会的琳琅满目,难免有人会被物华所俘虏。有些人口头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做出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行为,其中一个深层原因就是忽视了学习,当然个人的修养也很重要。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1.

[2]周宏,侯惠勤.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索[J].高等教育战线,2002(11):47-50.

[3]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129-13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3.

[6]俞吾金.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

[7]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

[8]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

[9]黄明理.辩证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4.

B017

A

1671-4970(2010)03-0018-04

2010-06-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KS065)

张秀芹(1975—)女,江苏宿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