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2010-04-07 10:05杨晓英徐红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杨晓英,徐红

(1.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2.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杨晓英1,徐红2

(1.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2.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工作者缺乏西方科学所具有的哲学思想、文化基因和教育环境,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强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熏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行多元化教育;崇尚理性主义精神等。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西方哲学;文化基因;多元化教育;理性主义精神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设立以来已有 529位杰出科学家获奖,其中美国有 237位占获奖总数的44.8%,英国 74位占获奖总数的 14%,同为亚裔民族的日本也有 12位占获奖总数的 2.27%,但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且有着四大发明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国,至今还未实现零的突破;目前虽然有 8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没有一个是以中国的名义获得的。这不得不让所有国人陷入尴尬与困惑。另外,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 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 5%以下,中国在50%以上,且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1]这种状况足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严重程度。

许多学者都曾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作过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或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出在科研体制上,或认为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后盾,或认为中国科技界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造就了大量的学术泡沫,或认为我国的科学家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合作精神比较薄弱;或认为整个中国的思想意识和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不适合或抑制了科学创新。如此等等莫终一是。本文拟从科学技术本质、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抛砖引玉。

一、科学技术创新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猜测或解释,并且必须在人类的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它有四个组成部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获得和记忆(人类经验);对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测以解释;以这些猜测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出有关结论或预言;对猜测或解释进行检验。[2]所谓科学创新,其实质就是用新的猜测去解释未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即用新假说去解释用旧理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比如当人们在实验中发现光电效应现象时,用原来的光的波动说就无法解释,这时爱因斯坦大胆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对它进行了合理解释,后来光量子假说得到了验证,爱因斯坦因此而获得了 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科学创新的本质是发现知识或创造知识,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而技术是应用知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满足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方面的特定需要。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把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虽然科学与技术之间在目的、动力、目标与检验标准、成果形式等方面有所区别,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而科学的发现和检验必须依靠实验,实验的设备和仪器等本身就是技术的结晶。因此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或前提,如果没有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就是空中楼阁。从实际情况看,一旦科学上的创新成为现实,把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此,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应该首先提高科学创新能力。

二、西方科学领先的文化基因

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哲学、文化三位一体。[3]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信仰信念的最集中的体现;哲学也是科学的基质,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对科学起着决定性影响。在科学史上,一流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哲学家或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

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西方科学家占绝大多数的事实说明,目前西方科学在整个世界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分析其原因,与其文化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为了求知和摆脱愚昧而不是适用,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水、土、火、气是万物的本原等,都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本原。(2)擅长用理性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早提出运用人类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人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逻各斯”主宰支配整个世界,但它只能靠人类的思维才能把握。巴门尼德认为“凡不能设想的就都是不可能的,即令感官告诉我们它的确发生了”,宁可相信思维也不能相信感觉。(3)追求思维严谨性和精确性,因而形成重概念的严格定义和重推理的习惯。(4)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喜欢标新立异自创理论。西方人怀疑和批判精神滥觞于公元前 3世纪皮浪的怀疑主义。皮浪认为:“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固定下来当作教训,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皮浪及其以后的怀疑主义思想不仅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实际情况。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也深刻体现了怀疑主义精神。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怀疑和批判精神与科学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这是由科学的本质决定的。(5)具有一贯的“主客二分”传统。科学研究对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分离是科学能够存在的前提,而西方人一贯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恰恰为科学准备了本体论基础。(6)重视个人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学说和理论之间的争论对促进学术进步起着一种优胜劣汰的作用,公平自由争论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正确战胜错误、全面战胜片面、深刻战胜肤浅,而这就是科学的进步。但是自由公平的争论必须要以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基础,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为自由平等的学术争论提供了基础,从而不断促进科学进步。

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哲学思想及文化基因与西方科学的进步所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不吻合、不匹配,即缺乏值得借鉴的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

首先,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的哲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是人本主义哲学,它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人和对于人的研究,以“人生”大课题为核心,以天、道、性、命、阴阳等范畴及其关系为大框架。其总源头的“六经”则全部以“人”为中心展开内容体系,基本内容讨论社会管理及人生立身等问题。而西方哲学围绕着“宇宙论”而建立起哲学体系,牢固地树立起天人相分的思维原则,建立的是“自然哲学”体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尽管人文主义思潮时时涌动,但文化深层起制约作用的仍然是科学主义传统。其中,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直到现代的实在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其科学精神一直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

中西传统哲学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这一特征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4]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它的确立和发展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5]

没有作为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就不可能有科学思想的诞生,没有多样化的哲学思想也不可能有多样化的科学思想,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科学创新。[5]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传统哲学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科学工作者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

其次,我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西方哲学教育。大凡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一流科学家都同时是哲学家,或至少具有很深的哲学造诣。中国科学工作者不仅普遍缺乏相关的哲学素养,而且仅有的一点哲学知识也十分单一、狭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不重视哲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学生认识不到哲学的重要性,他们学习哲学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无疑就造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哲学知识的贫乏;二是由于在中国理工类大学生、研究生中只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造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哲学知识的单一化和模式化;三是中国科学工作者非常缺乏西方哲学方面的知识,这是最致命的一点,而西方哲学恰恰是西方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基础。[6]

其三,我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科学所需的“文化基因”。由于中国科学工作者缺乏广泛的和多样化的哲学素养,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只知道哲学教科书中的条条框框或只言片语,这就造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科学所需要的“文化基因”: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擅长理性思维、追求思维的逻辑严谨性、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重视个人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西方人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态度是不逐名争利、甘愿为世界作贡献。“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这是诺贝尔奖创立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的两句名言。再看20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高锟,他所创立的光纤通信传输理论在诞生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拿到这个奖项。他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而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很少有这种为科学而拼搏、献身的精神,很少是“为了求知和摆脱愚昧而不是为适用目的”而进行科学研究,总以为科学就是真理和正确的代名词,不敢怀疑和批判科学,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从而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不能做到人人平等。

四、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

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也应从文化基因着手。

其一,解放思想,加强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熏陶。解放思想是科学怀疑的本质,实事求是是科学怀疑的基础。现代技术是西方科学的产物,西方科学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产物,而西方科学的发展同样要受到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滋养。这就要求中国科学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西方文化基因的移植和培育。

其二,深化教育改革,推行多元化教育。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科技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人。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就必须首先从教育改革做起。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推行教育多元化,因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育问题,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太僵化、太单一,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思想自由,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我们决不能指望用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和标准答案、统一的办学模式、统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让高等教育自由、自主、平等地多元化发展:允许大学在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繁荣发展;实现基础教育平等推动全国同步教学,进而实行招生平等和统一考试,将全国基础教育体系形成多元而同步发展的格局,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其次要确定多种培养目标。人才不能像工厂制造产品一样程序化地批量生产,切忌在人才培养上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确定多元化教育、多种培养目标就是提供多种成才途径,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爱好和潜能确定发展方向,大大提高学生的成才率,因而也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的成功率。同时要实行评定标准和奖励类型的多样化,机会不能只属于高分学生。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激情澎湃地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其三,发挥中西方文化优势,崇尚理性主义精神。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是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美国学者布兰沙德说:“西方文化是由希腊的理性和艺术、犹太的宗教、罗马的法律汇合而成的。”不言而喻,理性主义不仅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传统,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7]西方科学作为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索和揭示,受理性主义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才使得西方科学能够产生出诸如无线电通讯技术、原子能技术、转基因技术、新材料技术、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这样的现代技术,可以说西方科学是理性主义的产物。由于中国哲学缺乏西方式的理性分析,主张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所以有人把中国哲学称为直觉主义或神秘主义。总之,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应当相互参照,中国当前需要对理性主义补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传统哲学。我们提倡的应该是发挥中西方哲学的优势,崇尚理性主义精神,善于运用理性思维来推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创立逻辑推理所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则——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积极开展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索和揭示,从而对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及整个社会都缺乏西方科学所需的哲学思想、文化基因和教育环境。所以,我们要想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改造教育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措施是加强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熏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行多元化教育;崇尚理性主义精神等。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经过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人在科技顶级盛宴——诺贝尔奖中不再缺席。

[1]沈律.论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EB/OL].(2008-02-08)[2009-12-28].http://www.blogchina.com/20080208473376.html.

[2]钱兆华,徐玄.关于科学创新的深层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0.

[3]钱兆华.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53-58.

[4]张世英.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3-4.

[5]钱兆华,姜华.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与思想解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8-11,109.

[6]蒙培元.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3)13-22.

[7]任小中,张占立.关于技术创新的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1-43.

[8]任小中.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0-43.

The Reasons for Lack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

YANG Xiao-ying1,XU Hong2
(1.School of Electrom echanic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471003;2.School of Hum aniti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224003,China)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poor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 was that the current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lack the philosophy thinking,cultural gene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needed byWestern science.The keymeasures proposed in the paper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wer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West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nurtured;to increase the education reform;to implement diversity of education and uphold the spirit of rationalis m,etc.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capability;western philosophy;cultural gene;diversity of education;spirit of rationalis m

C93-05

A

1672-3910(2010)05-0082-04

2010-03-08

杨晓英(1965-),女,江苏常州人,副教授,江苏大学博士生。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菱的哲学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