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的启示

2010-04-07 20:16冯海伦武步成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学术

冯海伦,武步成

(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的启示

冯海伦,武步成

(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一书对后世高等教育的研究影响颇深,文章主要从大学的内涵、大学教学、大学制度、大学存在的条件四个方面来论述《大学之理念》对当今大学研究的启示。

大学 ;教学 ;制度

作为 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高等教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一书不仅在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对世界各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之理念》写于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际,当时的德国大学正经历着最痛苦的灾难,尽管如此,仍有少数的德国学生和教授坚守着自己独立思考的信念,雅斯贝尔斯就是他们其中的代表。他呼吁从根本上重建德国的大学,并且从哲学的角度以哲学家的身份对大学进行重新的思考,正如哈佛大学罗伯特·尤里希教授在书中前言谈到:“本书的作者是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禁锢和苦痛之后,再次重新将自己对于真理恒久而且在本质上是压服不了的价值的信念告白于天下人,对于这样一个人的声音,我们该用心聆听。我们应该把他的话作为金石之言,以之作为反观自身处境的镜鉴”。

一、对大学内涵的理解

任何一个学者在研究大学时都离不开对大学涵义的探讨。在《大学之理念》一书的绪论里,雅斯贝尔斯着重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在他看来,“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视野的共同体”([1](P19)。“学生到大学里来,是为了学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为将来从事一门职业做好准备。尽管目标是明确的,境况也是清楚的,但大学生们仍时常感到困惑。大量新知识蜂拥而来,因此他想知道什么才是当务之急”[1](P65),针对这一现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是:职业训练、全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而大学也兼具着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三重身份。这三个方面是大学必备的要素,如果分割开这三方面,大学精神将不复存在。雅斯贝尔斯理解的大学有四个显著特征:学术自由、学习自由、求真、求知。

(一)学术自由

大学应该是“一个管理自身事物的团体,而不管它的资产是来自捐赠,来自古老的财产权,还是来自国家;也不管它最初的公共许可是得自教皇的饬令,得自皇帝的许可,还是得自省或者州的法案。在每种情形里面,它的独立存在所表述的都是大学创办者这方面的明确愿望,或者是得到了创办者的持久容许。就像教会意义,它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甚至都得到国家的尊重——是来自一个具有超国家、普世性特点的不朽理念:学术自由。”[1](P19),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的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一项特权,大学可以抵制剥夺这项自由的任何人,也正是这种特权使大学承担了传授真理的职责。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摧毁了德国大学的独立自由,因此在这里雅斯贝尔斯反复强调大学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学术自由是一种特殊自由,大学应当为教师创设自由思考、研究、发表和传授观点的空间。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大学只有保障了学术自由才能真正承担起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职责,否则,大学将丧失追求真理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丧失批评和创新的功能。这种学术自由不仅表现在师生的信念和思考独立于外在力量,还体现在他们的思考不会受制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

(二)学习自由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学问的场所,还是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获得学术训练和指导的地方。“从理论上说,学生在大学里面应该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他应该有学习的自由 ”[1](P20)。“大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1](P83),“自由”一词是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学里的学习自由,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仅仅是日常概念中的不受约束和限制之意,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学习自由、教学自由首先强调的是大学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坚持的独立思考、自我抉择并各负其责,在与自我的交往中、在自由学术中获得成长。”[2]随着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的焦点,许多大学也意识到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师资和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给大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三)大学是求真的

大学是寻求真理之视野的共同体,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探求真理的地方,“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因为这是一项人权:即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并且是为真理而真理”。[1](P20)当谈到大学教育时,雅斯贝尔斯又指出:“在大学的势力范围之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之外,它不尊崇任何权威;而对于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去寻求,但另一方面,谁都不能说自己手中所掌握的真理是十全十美、无以复加的”。[1](P85)可以说求真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应当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的场所,而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不受任何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

(四)大学是求知的

古代中西方大学在产生之初就承担着传播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责任。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实现求知意志的法团组织。大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揭示未知和分辨已知的知识,而且“这种求知的热情通过观察,通过合乎方法论的思考,通过作为客观性训练的自我批评,来展示自己。即便在某些地方,我们遭遇到了一切知识的极限和所有求知活动中那种内在的特殊风险与紧张,这种热情仍然是活跃的”。“如此看来,大学就是一个将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事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1](P22)。而坚定不移的求知意志也是大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二、对大学教学的理解

(一)教学与科研应紧密结合

雅斯贝尔斯认为推动学术科研工作的进步是大学的职责所在,但同时指出科研和教学应该紧密结合,这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原则,“教学所需要的某些生死攸关的财富,只有科研工作才能提供给它”。[1](P73)首选的教师应该是科研人员,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和引导,对于教授来说不能仅仅传授课本上固定的知识,他还应“是活灵活现的科学探索过程的精神所在,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看到知识存在的朴素形态。他也在学生之中唤起了类似的激情。他指导学生直达知识的源头。只有那些亲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传授知识。”[1](P74)

(二)尊重的重要性

雅斯贝尔斯谈到了三种基本类型的教育模式:经院式的教育、学徒式的教育以及苏格拉底的教育模式。在他看来,尊重在这三种教育模式里居于支配地位。对于经院教育模式,尊重来自社会等级体制中的传统力量;对于学徒式的教育,尊重来自于师傅的人格力量;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下,尊重来自于对精神的超越。不管哪种教育模式,他认为“尊重对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尊重,所有的劳动都将是无用功。尊重是所有教育模式的主旨所在。人类的本性要求他承认这条绝对真理的存在。倘若没有了这条绝对真理,所以一切都将会失去意义。”[1](P81)

(三)交流的重要性

为了完成研究、传播知识和文化教育三项工作,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学者、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应当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流还是探求真理的一个途径。“大学的这个理念要求开放的胸襟,要求人们随时准备将自己与某些事物相联,这些事物意在以自己特殊的学科语言来描述总体。这个理念要求应该有交流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上的交流。这样,大学就应该给学者们提供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和同行的学者和学生一起开展直接的讨论和交流”[1](P97)。从本质上说,教学就意味着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但长久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里仍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P108)

同时,雅斯贝尔斯指出交流的质量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可以保证不受限制的进行实验;二是思想本身承担的责任。他同时指出,大学成员负有精神交流的义务,如果大学成员之间仅保持着礼节上的交往,而缺少精神上的沟通时,大学的精神生活就会滑坡。“当大学成员彼此之间谨小慎微地断绝来往的时候,当交流变成仅仅是一种社交礼节的时候,当实质的精神联系被日常俗套弄得模糊不清的时候,大学的精神生活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1](P100)

三、对大学制度的理解

(一)大学制度和大学理念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必须在一个制度框架里才能实现自身目标,大学制度和大学理念不可分离,大学制度是实践大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大学只能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实体才能存在。在这样一种制度里面,大学的理念变得具体而实在。大学在多大程度上将理念转化成了具体实在的制度,这就决定了它的品质。倘若将它的理念剥离开来,大学就一文不值了”。[1](P108)但是,大学制度在实践大学理念仍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在大学里面,即便是最好的制度都有可能退化或者被扭曲”。“大学的制度很容易被权欲熏心的学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这些人会或多或少不留情面地利用自己的名望、关系和朋友来提携某些人。”[1](P112)

(二)大学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尽管雅斯贝尔斯指出了大学制度结构上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他强调“倘若没有一种制度存在,单个学者的学术生命和学术工作就有付诸东流的危险。学者的学术生命和学术工作应该成为由制度条文来保护的传统的一部分,以便于后来人可以从他们身上受益。特别是,自然科学成就的取得必须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这个条件在单个人是难以筹措的。它们也得依靠某种形式的合作,而这也只有在一个永久性的制度里面才是可能的”。“不管大学制度有什么缺陷,它毕竟是理念得以实现的场所。它可以向我们确保一个学者共同体的存在。”[1](P115)

(三)人员和制度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体制内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体制结构内人的位置问题。“对于大学的生存来说,最关键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为制度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已。评判一个大学优劣的标准,就是要看它能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能不能为他们的科研、交流和教学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人员与制度的两极分化会招致截然相反的错误。一面是对个性的膜拜,是对原创力甚至离经叛道的礼赞。另一方面则是对凝重而空洞的组织的强调。这两个极端都会导致不合情理的情形出现——一面是由于为传统而传统,一面则是由于为创新而创新。”[1](P117-120)在这里,他指出人员与制度应当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否则二者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中。

四、大学存在的条件

(一)人的因素

雅斯贝尔斯强调了人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授对大学的影响,“大学生活的一切都要仰仗参与者的天性。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们的教授们所决定的。每所大学都要仰仗它招徕的那一类人。如果可以体认大学理念的人们不复集结在大学周围,那么即使最真切的理念都将是一场空。但是,如果确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么发现并且招徕他们,对于大学来说就成了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1](P147)。同时,他也指出了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重要性不亚于教授,进入大学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和天分。

(二)国家和社会因素

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大学要在良好的政风民情下才能生存。它的生存要仰仗政治的关照。只有在国家关心的时间和地点它才能可能存在。国家让大学的存在成为可能,国家也捍卫着大学”。[1](P173)大学的生存也要归功于社会,“社会需要在自己领地内的某些地方可以开展纯粹、独立、不偏不倚的研究。社会需要大学,因为它感到在自己范围之内的某些地方纯粹地服务于真理对自己是有益的。”[1](P173)

五、结语

“大学曾有人说是世上最美的一种有机体,而在今日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作为发展知识主要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诚然,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进行反思。何谓知识?知识是否只是一种或一型?大学又是否只是求真,而与求美、善无涉?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4](P3)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一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大学的理解,不管是对大学内涵的认识,还是对大学教学和大学制度的看法,都对现代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树立具有借鉴价值,对现代大学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 [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彭元.雅斯贝尔斯大学观念解读 [J].现代大学教育,2005(2):87-9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责任编辑:王云江]

The enlightenment of Karl Jaspers’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FENG Hai-lun,WU Bu-che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Law ofDatongUniversity,Datong 037009,China)

Karl Jaspers’theory in《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deeply has a impact on later studying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article a ims at the impact of this book on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y.It is divided into 4 parts:the Connotation ofUniversity,University Teaching,university institution,the requisite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teaching;institution

G640

A

1673-9477(2010)03-0058-03

2010-06-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编号:08JA88041)

冯海伦 (1979-),女,山西大同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雅斯贝尔斯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暮年左宗棠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智珠二则
荷兰74岁前首相仰面摔在红毯上
克拉斯诺雅斯克地区开始建设新的铁路枢纽
“因为孤独几乎是完美的”
美媒狂揭“屠村”士兵老底
教授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