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0-04-07 18:15顾金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秘文学

顾金春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顾金春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随着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在具体操作层面,应编定和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改变教学评价手段,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等院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高校招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文秘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传统文科中师范专业却相应逐年减少。以江苏省文科招生为例,2006年中文师范招收学生1627人,文秘招收1367人;2007年中文师范招收学生1669人,文秘招收2892人;2008年中文师范招收学生1387人,文秘招收3475人。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秘专业招生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两三年来已经超过中文师范的招生数量。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很多传统的师范高校改变专业设置,增设文秘专业,或者减少中文师范专业的招生而增加文秘专业的招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学校延续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增加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所以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本科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与专业的“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程的“冷”,由于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一种错误思想的流行:文学不能产生即时效应,课程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不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文科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所以文科教学日益受到冷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

随着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现代化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课程改革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院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1]

我们设想的基本目标是结合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综合性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和教材改革进行探讨,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向素质培养型教育模式的转型,以满足文秘专业建设的需要,切实提高文秘人才培育的质量。从这个基本目标出发,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准备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计划的编定和修改

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设计方案,是实施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的制定对确保人才质量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高校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计划制定中,首要考虑的是这门课程的性质,是应该把它作为基础必修课程还是专业选修课程。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基础必修课程,是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开设主要讲授文学史,在此基础上开设作家论或文学思潮、社团流派等选修课程。而学生发展可能有多种选择,可能进一步深造考研,从事于文学研究工作,或者就业从事文字工作。再来看普通高校的师范专业,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础必修课程,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对作品的感受、鉴赏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作品选的教学。概而言之,这两个专业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目标决定的。

而普通高校的本科文秘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较强知识能力和健康生理心理的专门性人才,其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是知识能力的基本体现,也是文秘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文秘专业的课程一般包括基本素质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服务。

从这样一个特殊的目的出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计划的编定显然要和综合性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师范专业有所区别,所以教学计划上要确立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要充分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课时应为两学期72课时为宜。二是尽量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三是教学内容应强化文本的阅读与阐释,弱化史论内容。四是教学方法上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主。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4学期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浪潮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调整,强化通识与素质技能成为调整的指导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秘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同样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都进行了精简,课程结构也相应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

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开设两学期,每学期36课时,合计72课时。这是多数学校普遍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段内难以讲清讲透,所以为了弥补课程教学量的不足,应有计划地增设选修课。普通高校中这些选修课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大类,专业选修课主要面对所有中文专业的学生,主要开设鲁迅研究、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戏剧、中国现代散文、中国现代女作家研究等,每门课32课时。本科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有选择地从中选修部分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降低了强化通识教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选修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自由选择,形成多元互补,生动活泼的教学格局。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切入点,也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本科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要从以下几组关系来考虑。

首先深度与广度的统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文秘专业培养是秘书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目的,并不是让他们进行专门研究,而是要提高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解决如何把握和处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在深度方面基本上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有感性的认识和较深刻的体会,大致把握这个时期文坛大事及文学发展脉络,理解著名单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特点。广度上对这个时期重要作家的主要创作有所了解,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其次文学史与作品选的综合。“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2]在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作品选的文本解读。如现代文学三十年,以36课时计算,6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30课时可以分为10个专题来讲,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郁达夫、沈从文、艾青、张爱玲等,每个专题2—4课时不等,每个作家一到两篇作品分析。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学发展的基本史实,理清现代文学的历史脉络,同时对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也有所了解。此外文本的解析又让学生学习了分析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这对以后工作方面的文字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讲授与自学的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丰富,在72课时内仅凭老师的讲授是讲不完的,而且单调的讲授有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的同时,要合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的方式有多种,我认为主要就是坚持课外的“读”、“写”、“议”。“读”,进行课外作品阅读,在学习重要作家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读”的对象不仅仅是作品,也需要读史料,学会搜寻和整理参考资料,如一个文学社团的基本运作情况,作家作品的基本书目,如何客观评价一个作家等,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理解。“写”,写鉴赏分析研究文章,在教会学生作家作品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开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写作鉴赏性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突出文学课程的文学性。随着教学的深化,可以逐步提出学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锻炼学生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实际写作水平。“议”,组织学生讨论。老师预先布置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深度和争议性,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外讨论(网络上 BBS和QQ群提供了的良好空间)。对于有争议作家的评价或者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品,都可以采用这样的讨论方式。在讨论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能拓宽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与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并不意味着老师的离场,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地位仍然是主导性的,只不过老师要尽量掩藏起这样的身份,表面上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学生自学的前提条件是老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计划和思路,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材建设的加强

教材问题也许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高校往往选用钱理群等人所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丁帆、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几种教材都属于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材或九五规划教材。虽然这些教材在历史客观性的资料搜集和史家的主观性认知上,都较好地把握了文学史的特性,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情境。但毋须讳言由于史料过多、学术性太强,且丰富的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不相适应,这些教材不适合文秘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所以编写一部适应本科文秘本科专业教学需求的《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是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环节。

这部教材应该吸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于高校文秘本科专业教学的实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同时兼顾教学规律,在当下众多教材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概而言之就是:应化繁为简,彰显人文精神,培养应用能力,学术性、实用性、操作性并重。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精心选文。根据化繁为简的原则,教材的选文以人文、审美、实用为标准,以名家名篇为主,力求精当、新颖。现代文学部分集中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郁达夫、沈从文、艾青、张爱玲等大家的代表性作品,当代文学部分选文应侧重于新时期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教材上下两册,选文不超过80篇。

二是精心安排编写体例。根据教材的编写目标——人文性与实用性,按照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前写一篇绪论,介绍每一种题材的文学发展简史。每篇选文后做简单的文本分析,另附代表性评价的片段,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此外每篇后附链接,介绍主要的参考文献以及目前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

三是注重实用性。在传授基本文史知识的同时,每个单元适当设置一些综合思考题和读写的训练,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让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中,追溯和感悟丰富的人类历史文化,对自我、人生和社会产生哲学的思考,并通过写作的训练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董正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要“认真制订一个科学的课程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并加以实施。”[3]评价手段往往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如果要改变僵化的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这对于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也非常重要。

既然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向素质培养型教育模式的转型,那么在“素质能力”和“知识学习”两者的关系上显然易见要更偏重于前者。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一张试卷定分数的简单性评价,而侧重与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利用试题库进行必要的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知识接受的情况,但是在整个评价分值中应减少比重。小论文的写作应该作为重要的评价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考察学生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专业写作奠定基础。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不可一蹴而就。笔者针对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上几个粗疏的设想,期望得到同道的批评指正。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A].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7.

[2]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6,(3).

[3]董正宇.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42

A

1673-2219(2010)11-0047-03

2010-09-0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课题“高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D/2008/01/151)的阶段性研究论文。

顾金春(1971-),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科研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秘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升电力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水平的途径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