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经济转型下的空间变化与启示

2010-04-07 1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城市化日本经济

徐 敏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日本城市经济转型下的空间变化与启示

徐 敏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曾经创造过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最终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强国。随着该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其空间结构也不断顺应变化,并在政府干预下,呈现一定规律性,获得了在狭小的国土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卓有成效的空间配置成功模式。文章从日本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探寻其空间变化的规律性,并思考其有益启示。

日本;城市化;经济发展;空间;启示

一 日本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1868年明治天皇开始学习西方,进行现代化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大力进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铁路网络,对采矿业、钢铁业、造船业和机械业给予重点政策倾斜;尽管当时轻工业也有所发展,但由于更加重视重工业,致使城市在吸纳人口、劳力方面有限,城市聚集相对较慢。到1920年,仅18%的日本人生活在城市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53.8%,第二、三产业工作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0.5%和23.7%,这是其城市化早期阶段。此时的城市数量较少,规模有限。

上世纪30年代后,日本政府通过立法来扶植新兴产业发展,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40年城市人口比例达到37.3%。二战一度中断了日本城市化进程,为使经济迅速恢复,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战时以军事重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向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开发目标是增产粮食、确保电力、将生产的水电等输往大城市,于促进日本经济复兴起到重要作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人口激增。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至56.1%,农业人口下降至 41%,将近 60%的劳动力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作,达到城市化中期阶段。在此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加速集中于大城市,城市马太效应明显。

1955年到1973年间,日本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迁居到城市地区的移民大量增加。在移民高峰时期(1960-1964),有超过300万来自农村、小城镇和小城市的人口迁移到三个重要的大都市地区——东京、大阪和名古屋。这三个大都市区在1960年至1970年之间的城市化水平以年均2.51%的速度增长,是整个国家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到1970年,72.1%的日本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成为城市和郊区人口占主导的国家。这个阶段中自60年代起,为适应城市高速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第二轮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向重工业化转变,确立了钢铁、造船、化学工业等主导产业。这些濒临太平洋沿岸的企业的大量集中,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人口与劳动力集中到这些地方,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但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日本进行了第三轮产业结构调整,主方向是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确立了汽车、电子、办公设备等主导产业。对传统产业采取措施节约成本,将工厂迁离大都市区域,搬至农村地区。甚至迁至亚洲其它国家、北美地区等靠近市场以及土地和劳动力都比较低廉的地区。同时,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日本的第二次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将大量工人从钢铁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新的产业中来,并为妇女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与工厂中的就业机会。另外自70年代开始,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工人数量也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量增加,到1990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到总产值的 60.8%,吸纳的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59%。大城市人口达到饱和,外部不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转移到三大都市之外的区域性城市中。随着制造业的分散布局,人口和劳动力开始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农村分流,城市化从集中阶段进入分散阶段。

二 日本城市的空间开发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主要是进行资源开发,保障经济恢复所需的粮食、水电等。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集聚效应明显。

自60年代第二轮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日本经济增长进入新的阶段,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沿海工业地带的形成。当局在此发展基础上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准备进一步集中开展所谓的“太平洋工业地带”建设。这一构想引起太平洋沿岸以外地区的不满和反对,在各地的压力下,当局逐渐转变思路,将目标定位于缩小收入差距和地区差别以及国土均衡发展方面。鉴于当时日本经济过分偏重于东京、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四大工业基地的状况,政府决定使工业向地方扩散。但考虑到财力、物力的制约,又不可能全面展开。只能优先选择从经济效益出发,按工业开发适应性的大小顺序,采取“据点开发方式”。具体措施就是实施“新产业城市建设构想”,目的是试图通过据点城市吸引重化工业作为增长极,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避免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培育次级中心城市,整体均衡发展。60年代末,又进一步采取建立工业基地等的“大型开发项目方式”,并通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公路网将工业地带的各个新产业城市“点”逐步连接起来。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那种通过进口可以无限获得资源的时代已结束,经济转入低速增长。为适应新的形势,进行了第三轮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空间布局,提出“定居构想”开发方式,构筑和谐的人文综合环境,进一步抑制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集中,延伸上述次级中心城市建设,在最基层建立中心城镇,继续通过分散方式解决过密和过疏问题。同时汲取以往只注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教训,更加重视人的生活。80年代初推出“技术城市构想”,这一构想着眼点于充实区域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以地方自建、自主充实为主,国家援助为辅的方式,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尖端产业向地方扩散。后又通过“交流网络结构”开发方式来缓解“东京一极化”矛盾,构筑起“多极分散型国土”。

90年代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服务化与信息化特点。原因是日本制造业于80年代后向海外大规模转移,使国内服务业比重相对提高。制造业生产中,设计、企划等脑力劳动占生产成本比重增加,人们精神消费需求增加,如文化、娱乐等发展加快,促进了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呈现产业结构服务化;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就业人数剧增,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日本从硬件制造业向软件业转移,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GDP比重不断上升,逐步成为日本主导产业。1994年软件业对GDP贡献率达到 62.17%,超过钢铁、汽车等产业的贡献率,呈现出产业结构信息化特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如金融、保险、证券等产业向东京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致使人口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再度集聚大城市的倾向。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新一轮扩散前的空间再积聚。

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及部分国土开发方式都是日本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需要的产物。主要是通过调整主导产业方向,经历了从轻工业——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信息化的阶梯式发展,不断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力。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政府通过产业布局,辅以修建高速铁路、公路交通网等,再通过大规模开发来缩小地区间差别。从侧重点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本进行硬件方面的建设,到侧重于软件方面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转变;经过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从只重经济效率到以人为本的规划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从空间结构变化来看,日本城市的经济均衡发展是通过据点式开发以及大型项目建设新产业城市为点,再通过各种基础设施的连接为线到“交流网络构想”的构筑和“多极分散型国土”建设的网络开发,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与空间的不断拓展。

三 日本城市的空间演变特征

(一)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城市体系结构演变呈现为少数中心城市获得优先集中发展的模式。尤其在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初期,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得以集聚增长,且这些中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规模结构以及功能结构上的突出地位,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日本的八大都市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72.87%(1980);另外,首位城市的集聚度和优先增长也非常突出,这一特征一直保持到国土高度城市化阶段,如日本的东京城包括23个选区范围,人口规模834.9万人。东京都市圈内政治、经济、商业、金融和媒体机构大量集中,资产超过 10亿日元的公司中有51%将总部放在东京。日本超过31%的GNP由东京都市圈贡献。91%以上的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的雇员集中于此,大约有40%的高校学生在东京都市圈学习和生活。

集中性还表现为城市在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二)高度集聚后的多极分散发展

日本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遵循着先集聚后分散的规律。经历了聚集发展形成少数巨型中心城市——城市中心的郊区化扩散产生都市圈、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化高水平阶段后的分散化这样几个阶段。尽管日本在城市化初步高速增长后就注意到了过度集中的问题,但真正有成效的城市分散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在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之后,随着传统产业的分散布局而分散。

四 几点启示

日本在90年代以前,主要实施赶超型战略,充分发挥了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实现了赶超目的。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2.99%(参见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整体进入中期阶段,尽管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存在的,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其城市化率也是不一样的,但就整体情况来说,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会不断扩大,资源要素的流动表现在空间上,主要是向城市的集聚,而伴随日本这种模式与经验的空间变化规律,无疑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在避免盲目聚集,过度聚集,防止引发外部不经济现象,造成资源浪费,效率降低等方面的未雨绸缪,具有启示意义。因此,解决好在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人口与发展、交通基础实施建设、就业及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行政干预,合理进行城市经济转型下的空间配置规划,对于当前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集中型城市发展模式

在优势区位上集中布置生产力,优先发展优势区位上的大城市,发挥少数高位次城市经济社会领导地位的作用,这种模式选择的必然性在于内在的规模经济法则的诱导。是达到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正确途径。日本的经验证明,只有经过一定的集聚阶段,分散发展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但大型、特大型城市是与发达的中小城市并存的,应注意大、中、小城镇规模体系及功能结构的安排与规划。日本在城市化中期阶段集中型城市化仍占主导地位,直到城市化后期,才开始分散发展,即先集聚后分散,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群。但其新世纪以来因信息产业化的高度发展呈现的人口“再度城市化”现象也应当足以成为我们关于发展前景预测的参考。

(二)政府行政干预的积极导向作用

日本的“政府与工业合作”成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中左右发展的强有力干预力量,起到了积极的扶持与导向作用,如:日本在工业化中期实施诸多的优惠政策保障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顺利进行,通过发展重化工业实现经济现代化,公布各种法令优先发展机械工业,引进吸纳外国技术,加以改造;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保护幼稚产业等。但这种“典型的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使日本企业对政府产生过分依赖现象,因而在日本的工业化后期出现困境。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的增加,将使交通状况得以改善,在一定时间内可旅行到更大范围,为了获得房屋费用的更大节约,新增的居住人口倾向于选择城市外围;相反,若居住选择受到交通限制,新增居住人口将倾向于朝市中心集中。在城市发展集聚期,便利的基础设施为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提供条件,使城市的集聚成为可能;在城市的分散发展期,一方面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通过改变时空距离概念直接影响中心城市等级结构的框架,使中心地城市的数量、辐射范围产生变化。

(四)产业发展

从上述日本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看来,未来20年,我们应继续有选择、有计划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走一条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复合式产业发展道路,在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传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第三产业放在首要位置,应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根据城市产业发展,在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上予以引导,如及时进行城市用地的重新配置,减少市区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批租,以充分利用城市的级差地租,通过最大程度地体现城市土地功能利用,引导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

(五)人口与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给城市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人口的密集化问题。这是城市发展模式要考虑的。城市发展最好以大运输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导向,以交通站点为中心建设半经合理的居住区,并在周围提供办公、商业服务业等多项功能,发展“紧凑型城市”,减少土地浪费,防止低密度扩张。

(六)扩大就业

日本各阶段建设都很注重为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即使在解决过疏问题时,也将扩大当地就业机会作为阻止劳动力过度流出的主要手段。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目前最大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利用好这一优势通过产业有效的空间布局不断就地增加就业机会,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尤其必要。

[1]齐建珍等.工业转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项中新.日本中央地方关系的特征与启示[J].财政研究, 2003,(4).

[3]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薛小和,王青云.资源型城市如何实施结构转型[N].经济日报,2003-05-29.

[5]孙悦.政府破产与财政重建:日本夕张市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09.

(责任编校:张京华)

F290

A

1673-2219(2010)11-0125-03

2010-09-01

徐敏(1978-),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城市化日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黄金时代》日本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