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情感用语的象似性与非象似性

2010-04-07 18:15戴婉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英汉用语隐喻

戴婉平

(湖南理工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0)

英汉情感用语的象似性与非象似性

戴婉平

(湖南理工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0)

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联系,非象似性是指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其形式与他们所指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文章以英汉情感用语为例说明:语言使用排比修辞手法时具有象似性的特征;语言使用夸张修辞手法时具有象似性特征;言语通过语义搭配形成转义或者歧义时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

英汉情感用语;象似性;非象似性

一 概 述

英汉情感用语是感情性语言具有隐喻性质。Lakoff等人[1]说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的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在英汉情感用语中,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十分普遍,排比修辞手法和数量相似性原则十分接近,而夸张则具有标记象似性的特征。王晓升[2]指出:“维持根斯坦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前期哲学,而是承认它在一定的范围和意义上是有效的。”这就是说语言中存在任意性,也存在象似性。英汉情感用语同样存在象似性现象和非象似性的现象。

二 英汉情感用语的象似性

(一)英汉情感用语中排比修辞手法具有数量相似性特征

情感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motivated)。英汉情感语言中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关系象似的句法结构方面。沈家煊[3]说:关系象似体现在句法的三个方面:1.单位大小;2.范畴划分;3.结构异同。在单位大小方面,简单的概念一般用短小的单位表达(如单纯词、简单句),复杂的概念一般用较长的单位表达(如合成词、复合句)。在范畴划分方面,相似的概念划归同一句法范围,不同的概念划归不同的句法范围。在结构异同方面,相似的概念结构用相似的句法结构表达,不同的概念结构用不同的句法结构表达。

语言结构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客观世界或概念结构。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的关系象似性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距离象似性(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顺序象似性(语符单位排列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和文化观念),数量象似性(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标记象似性(语符量小传递意义多)。

人们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为着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就会对语言表达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促使语言使用者运用和寻求各种修辞手段来实现它,排比就是其中的一种。

例1.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徐自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例2.White implies freedom from spots,blemishes,or moral impurity.G.K.Chesterton waxed lyrical,“White……is not a mere absence of color,it is a shining and affirmative thing,as fierce as red,as definite as black……”(《英语世界》1998,3:45)(白色意味着无瑕,意味着清白,意味着道德的纯净。英国的切斯特顿是这样抒发对白色的情感的:“白色并非无色,而是光彩夺目,确切存在之物。它有如红色之艳丽,黑色之鲜明。”

例1、例2是典型的排比句。例句中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意味着无瑕,意味着清白,意味着道德的纯净。这些情感用语以反复排比形式立格,结构流畅,语言整齐而又灵活,气势畅达。不同内容的排比围绕着同一中心铺陈延长,排中有比,比照而排。

以上2组例句具有明显数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数量象似性的原则是:语符量越大,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心智加工也越复杂,同时传递的信息量也就越大。根据Reddy[4]管道隐喻的原则,如果将语言形式视作容器,其所表现的意义视作容器中所装的内容。“形式—意义”就如同“容器—内容的关系”,容器越大所装的东西就越多,语言符号越多所表达的意义也就越多。修辞格中的反复排比,通过提示词语的有规律复现,加强了语义表达的层次感,符合管道隐喻的原则。

再比较下列3个例句:

例3.Red is passion,(红色是激情)

例4.Red is passion and action,(红色是激情,是行动)

例5.Red is passion and action,the color of Mars,named for the Roman god of war.(红色是激情,是行动,是罗马战神马耳斯的颜色)

在概念领域里,100表示的数量比10大,那么在数字符号形式上,100的长度比10长。将例3、例4比作两个容器的话,这两个容器不如例 5这个容器大。在例3至例5三个例句中,例 5语符最多,它表达的意义也最多,例 5具有数量象似性的特征。

(二)英汉情感用语中夸张具有标记性的特征

象似的概念是19世纪由C.S.Piece提出的。界定象似符的相似性并不是客观的,基于逻辑的,而是一个心理事实,即感知中的相似性。皮尔斯[5]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代表其他东西的象似符,只要前者看起来像后者,并被看作后者的符号。在用象似性理论原则对语言进行语用分析时,数量象似性原则是最直观的,因为语符量大而传递较多的信息;标记象似原则则是语符量小很多情况下可传递较多的言外之意。Horn[6]提出: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表达最充分的信息。在现实交际中用较少的语符,表达最完整的信息还需依赖语境,而语境量和信息量的对应,靠人的推理来释义。人们在运用标记象似性原则时需要启动认知系统,运用关联理论,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标记性的含义,作出恰当推理,获得语言内在含意。

例6.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囚歌》)

例7.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重上井岗山》)

例6“牢底坐穿”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实;例7“三十八年”的时值等于弹指的时值,也不合乎实际,前者是程度的扩大,后者是数量的缩小,都是感情意味的夸张,显然都不合乎事实的逻辑。属于非真实性夸张。非真实性夸张是语言单位的语义搭配不合逻辑,因而语言单位的组合意义是非真实性的。夸张的转义大多是感情意义,夸张通过本义来表达某种感情、情绪、感受、态度等等,不一定实指什么具体内容。不真实的夸张在一定的语境中,也有它精彩的一面。

例8.That morning he was at peace with the world;his attitude toward all man-kind was one of benevolence.(转自《英语世界》1998,3:97)(那天早上他对世界心平和气;对人类也抱着一种仁慈的态度。)

例9.All life,the claims,is frustration, The gods seem bent on mischievously thwarting his hopes and plans.(转自《英语世界》1998,3:97)(他声称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众神像恶作剧一样专门破坏他的希望和计划。)

例8、例9在一定的语境中,确实是十分精彩的夸张,例8表明作者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时,“对世界心平和气,对人类也抱着一种仁慈的态度”。这主要说的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反之,如果一个人事事不如意,家庭不幸福,作者也会以为“众神像恶作剧一样专门破坏他的希望和计划”。用众神的恶作剧表达作者深沉的难以解说的愁情。

夸张是一个古老的辞格,它有时言过其词,从主观出发,违背事实,夸大事物的某种性质或者程度,借以突出事物另一种特征,以奇妙的想象和执着的真实表达话语的感情意义,抒发语言者某种强烈的感情。夸张和实话实说的运用手法不一样,夸张是一种违背现实象似性的描写手法,而实话实说则是一种对现实运用象似性手法的描写。夸张修辞手法既然偏离了现实,这样的语言就有了标志性的特征。胡壮麟[7]指出语言形式上的标志性是以象似性为基础的,即对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自然顺序的理解。

三 英汉情感用语中的非象似性

索绪尔以语言内部结构为出发点论述了它的意义观。他的结构主义原则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言成分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所组成的结构体系,这个原理对语义的描写就表现为语义的关系论,强调符号的内指性,认为意义可以依靠语言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得到实现,而无须像指称论那样,语言的意义要到系统外部去找所指对象,词义是由词在潜在的横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和纵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中的值共同确定的。许多学者描述了词语间含蓄语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义、多义、歧义、转义、同音(同形)、异义、局部整体等关系。

(一)英语情感用语中的象似性

语义搭配是将两种含有不同形象意义和感情意义的词语搭配在一起形成上下义。这种搭配和语言单位的比喻用法相联系,也就是说以语义之间的比喻作为搭配的基础,扩大语言单位的意义内容,创造形象,描绘感情。

例 10.She danced,light as a feather,eyes shining……(J·Galsworthy)

(她跳起舞来,轻如羽毛,两只眼睛闪闪发光……(高尔斯华馁)

例11.I passed and repassed the house,and stopped and listened at the door,all was dark and silent as the grave.(B.Shaw)我在那座房子前面走了几趟,并在门口停下来听了听;一片漆黑,沉寂得像座坟墓。(肖伯纳)

例 12.His illness left him in a state of lethargy, all ambition, nterest, desire were gone.(转自《英语世界》1998,3:97)(他一场病之后万念俱灰,所有的抱负、兴趣和欲望都烟消云散。)

从洛克、修漠以至当代许多教科书、文艺理论书籍,都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格,只起修饰作用。Ogden[8]等人著《意义之意义》一书,贯穿全书的主题就是区分情感语言(比喻性语言)与叙实性语言(非比喻性语言)。Ortony[9]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德里达[10](Derrida)指出,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而所有隐喻都是有动因的,例如attraction,electricity,magnetism 等词能用在“love”隐喻中绝不是任意的,它们起因于“物理力”这个始源域中词的意义,源自概念隐喻“Love is a physical”。

例10、例11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的比较,将两种含有不同形象意义和感情意义的词语搭配在一起,形成转义,扩大了语言单位的意义内容。例10用feather的属性义“轻飘飘”、“轻盈”对舞者的“舞姿”作判断,转义舞姿优美。例11用grave的属性义“黑暗”、“寂静”对“房子”作判断,转达黑暗中在空无一人的房子前走来走去孤单、寂寞的心理感受。例12属于限制性搭配,通过乙义来限制甲词语,形成转义。例 12用 lethargy限制“ambition,interet,desire”使“ambition,interet,desire”从属于“lethargy”,即对抱负、兴趣和欲望都没有什么追求了。

象似性和非象似性的区别基于语言的体验性和非体验性。L&J强调了隐喻的体验性,隐喻植根于体验,可是从例10至例 12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隐喻却不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比如例10中,她跳起舞来,轻如羽毛,谁真正经历过轻如羽毛般的舞姿呢?例11中沉寂得像座坟墓,又有几个活人经验过呆在沉寂的坟墓?例12所有的抱负、兴趣和欲望都烟消云散,也是没有什么人真正体验过烟消云散的。由此可见,语言中隐喻的一部分不一定是直接来源于身体经验,既然部分隐喻不是直接来源于身体经验,体验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汉语情感用语中的非象似性

倘若身体与心智相分离,感知(perception)与概念(conception)相脱节,形式与意义也就相互独立,这样,推理、语言句法就具有自治性,都与身体经验无关,独立于感知能力和身体运动,割裂语言符号与客观外界的联系,也就势必要得出意义与身体相脱离(disembodiment)的结论,意义一旦与体验无关,成了游离于身体之外的东西,就可不受其约束,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无理据可言[11]。汉语语言中有时为了扩大语言单位的意义内容,创造形象,描绘感情,进行一些基本搭配。比如:

例13.他爱和男性玩,无论是同他一样大的孩子;还是成年人。实在无人可玩的时候,女性,他也接纳了。(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例14.我个人有过这种经历。在我十七岁时,忽然就被装上了火车,经过长途运输运往云南,身上另了一个标签。屯垦戍边。(王小波《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例15.原来灶王爷即是一每一家的守护神,又是玉皇大帝的情报员——一个告密者……以酒槽涂抹灶门,其用意与祭之以饧同,让他醉古咙咚的,他还能打小报告么?(汪曾祺《城隍·土地·灶王爷》)

例 16.看准了风,够上了风,便是他的“政治生活”……所以他不愿休息;平白无故的把看风这点眼力与天才牺牲了。(老舍《且说屋里》)

例 13“男性”“女性”一般用来指称成年的两性区别,“女性”也用于指称成年妇女,例13中将男性、女性用于描写儿童的语境中,完全改变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并增添了感情色彩。例14写的是作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去云南插队的事情,这是人的主动行为。作者用“被装上火车”,“经长途运输运往云南”等说法,表明自己是“货”,不是“人”。“屯垦戍边”是古汉语,“货”被打上“屯垦戍边”的标签,用在该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不伦不类。这一切都具有极浓的批判性、讽刺性,表现的是作者因为失去人的尊严愤慨的感情。例15中的“情报员”、“告密者”是政治术语,“打小报告”是现代生活的说法,用于表述古代的神话,阐述的是幽默、风趣的感情色彩。例 16中的“眼力”、“天才”表达的也是讽刺感情色彩。

象似性和非象似性之间的另一种区别在于言语是否有理据性可言。Haiman[12]认为:原本象似性极高的语言不断受到诸如政治性、概括性、关联性、丰富性、灵活性、易操作性、语言借用等的影响而降低,他将这些因素称为象似性的扭曲素(disortions)和腐蚀剂(erosion),使得原本象似性极高的语言不断受到“扭曲”和“腐蚀”,有些象似性现象被任意性所掩盖,有些被减弱,甚至有些被消失。由于语言不断的发展,不断受到很多被Haiman称为“腐蚀剂”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语言符号在许多地方越来越偏离客观世界和人们的经验结构,失去了理据性。

再则,例13至14的修辞特点是借用两个语言单位的形式,通过乙义(动作行为意义)对甲词的语的支配,产生转义,这种转义所产生的关连义,有时带有附会的意味,产生形义之间的矛盾。例13将男性、女性表成年人的性别用于儿童语境中,例 14“货”→“屯垦戍边”,例 15“灶王爷”→“情报员”→“告密者”,例 16“风”→“眼力”→“天才”。这些表意文字在词语和意义之间不能统一,存在很大的矛盾,这只是为了适应言语交流的需要,难见存在约定俗成的因素。

四 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初步观察与探讨,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以下结论:英汉情感用语是受语言单位的表情意义所制约而产生的色彩,用来描绘感情和形象,表达说写者对说写对象的感情和态度。它们是说写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1)英汉情感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英汉情感用语在修辞中用作排比句中具有数量相似性的特征;(2)英汉情感用语在修辞中同作夸张时具有标记象似性的特征;(3)英语情感用语中的一部分隐喻的不一定直接来源于身体体验,这些情感用语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4)汉语情感用语中一些用作比喻语言的话语意义可从依靠语言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得到实现,这表现在词语间含蓄语义关系上,比如转义,无理据可言,这些用语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与此同时,这有一些有待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1)在人类信息传递中,言语因所处环境的差异,在所指和能指方面,不同的语言,任意性的程度是否不一样;(2)语言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不是约定俗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这些都是今后我们应该研究的。

[1]Lakeff,G.&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要斯坦哲学概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5.

[3]沈家煊.认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06.

[4]Reddy,micheal.The conduit metaphor[A].InA.Ortony.(ed). Metaphor and Thought(C).CUP,1979.

[5]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99.

[6]Horn,L.R.Touard a New Tax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 Q-based and R-based Impilcature[A].In Schiffrin,D. (ed) Meaning,Fom,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s Applications [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cersity press,1984.

[7]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8]Ogdan,G.K.& I.A.Richav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23.

[9]Ortony,Andrew(ed).Metaphor and thought[C].Cup,1979/ 1993.

[10]Derrida, J. Mangins of Philosoph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79.

[11]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17.

[12]Haiman,J.Natural Syntax-Iconicity & Erosion[M].CUP, 1985:a.59.

(责任编校:燕廉奚)

Iconicity onel Non-Iconicity of English Chinese Wondo abont Feelings

DAI Wan-ping
(Hunan Institute of Seience arel Tee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China)

Iconicity mean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symbol of language and something people want to express.Non-iconicity means the names and signs which people can express.Nom-iconicit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eferents.Non-iconicity is the conventional result. My essay tries to use exampl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about feelings to prove, firstly,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conicity when it is used by parallelist rhetori. Secondly,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conicity when it is used by hyperbole rhetoric.Thirdly,words which are collocated with the semantic cont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non-iconicity when they can change into figurative sense and different meanings.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about feelings; iconicity; non-iconicity

H030

A

1673-2219(2010)11-0159-04

2010-09-01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6C392)。

戴婉平(1960-),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

猜你喜欢
英汉用语隐喻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礼貌用语大家学!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