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评价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

2010-04-07 18:15廖巧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考试内容创新型考试

廖巧媛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大师在逝去前,给国人留下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被世人称之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成为当下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特别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期间,大家纷纷对中国的教育进行反思,力图给出自己的回答,其中尤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让国人瞩目。

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时代呼唤新时代的创新人才。这是社会对我们高校培养人才的最高要求,也是当今社会最迫切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高校围绕人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考试评价作为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与决断,也处于不断地探索、改革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与成果,但是,当前高校的考试评价体系仍存在一些弊端,依然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9年10月11日新华社全文刊发的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到北京35中初二(5)班听了5堂课之后的听课感受中谈到,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在各种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其中,总理提到,要从包括评价方式在内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笔者作为一所普通高校的教师,试图从高校考试评价体系谈谈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也算对教育改革的一点反思吧。

二考试评价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新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这是一个长时间渐进式积累的教育教学过程。而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评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二者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一)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价值判断,考试评价对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教育的后果及人才类型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考试的评价与导向、诊断与反馈功能,使得其好比教学的指挥棒,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致,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归宿。考试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根源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它不仅能反映一定的教学活动对培养者的要求,同时也受制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人才的素质结构,是确定考试内容、选择考试方法、评价考试成效的基本依据,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它能时刻督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机构对考试评价进行思考,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改革,能促进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考试评价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

当今高校考试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对整个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功利化

我国悠久的科举考试文化对当今的学校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读书——考试——升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冲击着基础教育,同样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考试与教育。高校考试本质上不属于选拔性考试,但又因为大部分高校考试的成绩与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挂钩而事实上承担着选拔的功能,考试的功能被功利化,造成了对学习的制约,对学生的误导:“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分数成了他们获取奖学金、三好学生、保送、毕业优先推荐的主要途径。其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如杨振宁先生所说:“这种以分数论英雄对特殊天才的压抑就更可怕。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些人他们早年都是众所周知的平庸人物,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通过中学一级的考试。在中国,这样的学生就不可能被当作优秀生送去受高等教育并在政府部门获得一个重要的位置,只有那些考试得高分的人才被允许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换言之,功利化的考试制度下,真正有个性、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会被扼杀,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其二,为了实现这些功利的目标,有的学生可能会发奋读书,有的学生则会不惜一切手断,或是走关系,或是考场上作弊,更有甚者,直接请“枪手”代考,这样一来,不仅不可能借考试检查学生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可能培养有个性、高素质的人才,更可怕的后果是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过早地侵蚀我们青年一代,其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

(二)考试内容教材化

传统的考试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知识水平的再现,考试内容多以测试记忆内容掌握情况为主,忽视学生兴趣、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检测,从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正是源于这种教材化考试内容的影响,教师不注重吸收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更是难免拘泥于书本,死记硬背,杨振宁先生就曾说过:“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院的教育,一直都在把学生赶到一个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去,把学生变成念死书的人。虽然书的确都念的不错,到外国去留学的中国研究生考试的成绩素来名列前茅,但是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造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考试内容教材化最大的危害莫过于教师与学生的思维都变得僵化,毫无创新可言。

(三)考试形式单一化

目前高校教师在课程考试的实际操作中,大都存在以下现象: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一场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虽然当前关于考试方式,孰优孰劣,已是众所皆知的事,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大大增加,考试的组织往往会受限于师资、管理、设备等资源的紧张,大都采用一张试卷应付了事,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很难考察,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与综合能力,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创造创新的愿望。

(四)试后分析形式化

在很多高校,很多课程的学习,以教师阅卷评分、录入分数之后就宣告结束。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没有对考试的结果及成绩的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即便是有,也只是应付式地填一张诸如《试卷分析报告》之类的表格,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从考试的结果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提出改革的方向与措施。而学生对考试也只是注重分数,不会对自己的考试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查明学习中的问题,导致考试的引导功能完全失效。

四努力的方向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来保障,所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是当前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考试观,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从“人”本身出发,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掌握知识有多少,更应考察是否具备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与素质。所以,高校的考试必须坚决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的传统考试观,坚持考试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坚持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的统一、坚持考试评价与素质创新教育的统一,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试观。

(二)创新考试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现代考试观认为,考试内容应具备以下两点,一是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课程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学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分别表现在教学基本目标、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在进行考试时应结合学科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才能认真贯彻个性化评价原则。二是考试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创新性。考核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简单重复,而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考核的内容要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继承和创新并举,强调基础、拓宽领域、重在应用、贵在创新。

而要切实完成对上述内容的考核与评价,考试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去尝试考试形式的改革。一是开卷与闭卷的结合,二是口试与笔试的结合,三是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的结合,四是形成性与发展性考试的结合。总之,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考试,能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杜绝传统考试中的种种弊端。

(三)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制度是基础,考试改革的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传统的考试行政管理制度比较保守,在考试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形成了不良的循环运转,三者在考试目标上没有达成共识,各干各的,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造成三者之间交流、沟通太少,互相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考试信息反馈系统。因此,必须改革这种不良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模式。一是成立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组建一支专业的考试管理队伍,明确其考试调度、题库建设、系统开发与管理等职责。二是逐步推广实施教考分离制度。三是要让学生了解考试流程,让学生明确考试目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杜绝考试舞弊现象的发生。四是要使教师成为沟通考试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考试管理机构应与教师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已经掌握的关于考试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当中多作宣传和动员,对于学生在考试制度和考试流程方面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该尽量地指导咨询,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考试,理解考试,消除学生对考试的抵制心理,改变他们对考试的一些不正确和不全面的看法。四是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考试信息反馈系统,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通过对每堂考试的及时有效的反馈来提高考试的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之路,漫长而崎岖,我们应该深入调查,积极探索,科学分析,认真搞好考试改革,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的高校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制度与措施的完善,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和解决考试中“学习能力”考核和“发现能力”考核的关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而努力。

[1]杨振宁.科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许敏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孙银莲.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

[4]黄伟泷.论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5]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

[6]高向东.高等学校应构建创新考试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猜你喜欢
考试内容创新型考试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我国成人高考内容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论能力测评导向的高校考试改革
浅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内容及应对策略
你考试焦虑吗?
厦门市2009—2014年体育教师入职技能考试内容分析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