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制大学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2010-04-08 08:48王承绪
关键词:强国研制规划

王承绪

目前,国内的大学都在研制“十二·五”发展规划。随着世易时移,发展规划的研制及实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发展成就的大小,甚至决定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在研制大学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考大学发展的战略管理相关事宜时,需要注意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一、大学发展规划要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大学,当然应为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它应为人类谋划越来越美好的未来。这是大学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中华民族的大学发展史虽然仅百余年,但她在创造美好未来方面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大学对西方社会的贡献。一百多年前,因外国列强的侵略,教育救国的思想逐渐被国人认识,并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将教育救国的思想引导和提升至教育革命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文革”期间,“教育革命”的思想误入歧途,令人扼腕。借助拨乱反正,科教兴国的战略渐受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甚至以此为基础,中华民族进而确立了“教育强国”的口号,提出了“建设教育的强国”、“以教育强国”等多项发展目标。尽管有挫折、有曲折,但大学在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教育救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历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大学发展规划,理应继续彰显这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为中华民族实现教育强国之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当前,承载着中华民族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梦想的则是刚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纲要的核心精神及战略措施,值得大学发展规划研制者们高度关注。

二、大学发展规划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2002年,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大转型,大转型往往会带来大难题。欧美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变革进程中,曾遭遇了生源短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革命性调整、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等困难。西方大学基于生存的压力被迫做出变革,这些变革被概括为:创业型反应、知识的工业化、学术资本主义,等等。在我国,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变革相伴随,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速度等方面的难题一直备受关注,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甚至争论;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逐渐从计划配给向市场竞争过渡,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但必将影响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恰好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总体变革趋势、折射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大学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不能漠视这些变化,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尊重这些变化背后所隐藏的发展规律。

三、大学发展规划要适应国情

第一大国情是法律和政策环境。在法治社会里,办大学要讲求法治,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以宪法为基础和核心,《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大学治理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再加上根据时代需要而不断出台、不断修订的各项高等教育政策,共同为我国大学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的法治空间。无论是办大学,还是研制大学发展规划,无论是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外部关系,还是处理大学的内部管理、教育教学以及师生关系,都必须充分认识、积极适应并善加利用这个法治空间,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法治领域引发纠纷,并使大学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第二大国情则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太平衡。适应这个特点,我国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在2009年,国务院连续批复11个区域发展文件,分别加快建设珠三角(横琴)、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部地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循环经济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与建设;2010年则批复建设喀什经济特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数量之多、批复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同样是为了适应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由中央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向中央政府宏观指导、省级地方政府集中统筹、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转变。以此为指导,通过划转、合并、共建等方式,大量部委属院校移交给了省级地方政府管理。这些变化为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于区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而言,研制新的发展规划时需顺应这个趋势,自觉防止孤注一掷地向“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趋同的倾向,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服务区域、提升区位优势的目标,确立发展目标、采取适切的战略管理。

第三大国情,同时也是最隐蔽但影响最深刻的国情,则是社会文化心理。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历来重视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尤其是民族性)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崇文尚学是其优良传统,但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等思想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恰当的社会文化心理会造成畸形的高等教育消费心态。在研制大学发展规划时,需要谨慎评估大学的规模扩张或升格与上述社会文化心理的关联度,以及这类关联的合理性。

四、大学发展规划要适应校情

《高等教育法》赋予了大学办学自主权,但也给予了大学自主发展的责任和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标志性成就,当然是所有办学者的至高追求。不过,大学发展规划的研制,不能脱离校情、凭空臆想。校情,不但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资源,也决定了大学可调动的资源总量。对校情的理解视角各不相同,基于校情的发展规划也会互有差异。有些大学会量力而行,进而形成各安其位、各守其责型发展规划;有些大学则可能会适度超前,研制出理想引导型发展规划。不能绝对断言这两类规划谁优谁劣,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不同大学处于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确立了不同的发展目标,肯定会形成差异化发展规划。规划类型可能各不相同、规划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都不能脱离校情,主观臆断地构建空中楼阁。事实上,也正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自己的校情并形成互不雷同的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大学之间的盲目趋同才有可能逐渐减少,大学的特色才会逐渐形成,不同大学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才能逐渐突显,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所有大学才能逐渐臻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生共荣境界。

当今世界,既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或隐或显的压力与挑战。研制和实施大学发展规划,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规律意识,还需要“雄关漫道真似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理论勇气,需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实践毅力,需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必胜信心。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相信,新一轮的大学发展规划必将通过点点滴滴的成功实践汇集成高等教育实质性发展的大河流,进而建成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基础!

猜你喜欢
强国研制规划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秦晋争霸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