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思考

2010-04-08 20:18郭立中,金妙文,周学平
环球中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周老疫毒藿香

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教授在中医内科急症及疑难病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肆虐,周仲瑛教授深入疫区,通过对上千例出血热患者的治疗摸索,率先提出该病“病理中心在气营”和“三毒”(热毒、瘀毒、水毒)新说;同时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降低了病死率,为应用中医中药早日控制出血热的流行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在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不断蔓延扩大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积极开展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的探索及研究工作,兹将周仲瑛教授近来对该病的思考与看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甲型H1N1流感的病因

造成甲型H1N1流感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周老认为关键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或寒温失调,忽冷忽热,气候变化无常,造成“戾气”(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自口鼻而入,触犯人体则发病。

由于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人群普遍易感,结合病人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腹泻或呕吐等中医肺卫、脾胃症状,应属于中医“风温”、“湿温”等病范畴。

从甲型H1N1流感病人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情重,传变快,儿童、成年人多发等情况来看,周老认为该病很可能是先有伏邪,后因新感而引发。即在素禀阴虚、肺有伏热的基础上,加之外感时邪疫毒而发病。其中外感时邪以风邪为主,随地域或季节的不同,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夹燥,与疫毒(戾气)杂感伤人。

2 甲型H1N1流感的病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甲型H1N1流感主要为新感引动伏邪而发病。肺热内伏,若外感风热疫毒之邪,内热与外热相合,加之风邪的鼓荡,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则为病更烈,从而决定了甲型H1N1流感,特别是重症患者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性。风温疫毒之邪犯表,或夹寒夹燥夹湿,卫阳被遏,营卫不畅则发病之始就有发热、头痛、咽痛,周身酸痛等卫表症状。因肺有伏热,外有风温疫毒,内外夹击,肺失宣肃则以咳嗽、咯痰、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为主;因肺脾同属太阴,手足相传,肺热及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则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周身困倦等消化道表现为主。当然,临床上也存在湿热疫毒从口鼻而入,直趋中道,内困脾胃,而致湿热中阻的可能。或温毒挟湿同时伤人,则肺、脾同时受病,而见肺失宣降和湿热中阻合病共见的证候表现。

周老认为该病病机演变以三焦传变为多见。从上焦肺到中焦脾胃,重者既可逆传心包,也可出现邪入下焦,病及肝肾。若从卫气营血辨证来看,首先是卫气同病,温热疫毒,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失宣降,肺卫不和,而见温毒犯肺症状;若湿热疫毒,从口鼻而入直趋中道,内困脾胃,则见湿热内蕴证。温毒挟湿伤人,肺胃同病,则温毒犯肺、湿热中阻两证复合并见。如疫毒深重,邪热从气传入营血,则见气营热盛的变证。其中该病病位中心在肺脾,变证在心肾。病理特点主要在气分,重则深入营血。传变一般顺传,重证可以出现逆传。

3 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治疗方案

3.1 基本方案

基本治则:解表清肺,化湿和中。若发展到变证、逆证,随证治疗。

基本方药:清瘟颗粒。

主药:连翘10 g、黄芩10 g、藿香10 g、紫苏叶10 g、桔梗5 g、蚤休12 g。

加减:热盛加金银花15 g、湿阻加厚朴6 g、咳甚加苦杏仁10 g、腹泻加苍术10 g、身痛加白芷10 g。

3.2 辨证论治方案

3.2.1 温毒(热)犯肺 证见恶寒、高热、有汗或无汗、鼻塞、流涕、头疼、咽痛、咳嗽、气急,舌苔薄腻,色微黄;脉浮数等。

治法:解表清肺。

代表方: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加减。

主药:麻黄5 g、苦杏仁10 g、石膏20~30 g、黄芩10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桔梗5 g、牛蒡子10 g、甘草5 g。

3.2.2 湿热中阻 证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热势缠绵,伴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纳呆、疲乏、周身酸疼,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化湿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加减。

主药:藿香10 g、紫苏叶15 g、连翘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厚朴5 g、黄芩10 g、苦杏仁10 g、白蔻仁后下3 g。

3.2.3 温热夹湿 证见高热、咳嗽,少痰难咯,胸痛,憋气喘促,汗出热难退、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纳呆、疲乏、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濡滑数。

治法:清宣肺气,芳化湿浊。

代表方:银翘白虎汤、藿朴夏苓汤加减。

主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桔梗5 g、苦杏仁10 g、石膏20~30 g、藿香10~15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青蒿后下20 g、厚朴5 g、黄芩10 g。

3.2.4 疫毒内陷 证见身热肢厥,烦躁不安,神昧不清,呼吸气粗,咳喘息促,喉中痰鸣,尿黄量少。舌苔黄燥少津,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开闭固脱。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生脉散、牛黄清心丸加减。

主药:黄连5 g、黄芩10 g、连翘10 g、丹参15 g、麦冬10 g、沙参12 g、郁金10 g、远志5 g、石菖蒲10 g、莲子心3 g。

加减:阴伤明显,加玉竹10 g;气阴两虚,加西洋参6 g,五味子5 g;汗多明显,加煅龙牡各先煎25 g;喘促明显,加桑皮12 g,葶苈子15 g,另服猴枣散0.6 g,每日2次。

若出现昏迷,可选用清开灵、醒脑净注射液;出现厥脱,选用生脉散、参附汤加山茱萸;喘脱多为虚实夹杂证,既有正气外脱,又有邪热闭肺,当开闭与固脱并用。若患者出现其他特殊危急证候,除辨证施救外,还应注意针灸、放血、刮痧等中医其他综合救治措施的发挥。

4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

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周老认为应分为两个层次,区别对待。

第一层次是针对大众预防,应重在芳香辟秽、化浊解毒,可选用藿香100 g、苍术100 g、白芷100 g、草果100 g、菖蒲100 g、艾叶100 g、贯仲100 g、冰片50 g、蚤休50 g。共研细末,制成香囊,佩挂胸前,作为大众预防方。上述药物也可制成气雾剂,用于公众场所集体预防或居室内空气消毒。第二层次是针对密切接触者预防,应重在轻清透达,芳化和中,清热解毒。可选用苏叶、荆芥、藿香各6 g,野菊花、贯众、大青叶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适用于易感人群及与甲型H1N1流感病人接触者。

至于对甘温益气之品及大剂清热解毒药的应用,若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讲,实无可厚非,但从中医理论来看,造成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主要是温(湿)热疫毒,病性本身属热、属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 在卫汗之可也” 、“ 治上焦如羽” 等治疗原则,理应因势利导、轻清宣透伏邪为是,即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亦应以清养肺气为主,而甘温补益之品恐有助热生火之嫌;大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可能有“药过病所” 、“苦寒败胃”之弊,均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同时,周老反复强调“中医医人”,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邪,另一方面更着重于人整体抗病功能,即使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但却更重视通过调整整体机能状态而使其非特异性治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中医并不单纯是针对病毒而治,而是始终针对患病的“人”,强调整体、辨证及个体化治疗。

最后,周老再次呼吁应以甲型H1N1流感防治为契机,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中医对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辨证救治规律的探索,积极开拓并延伸中医急症研究领域,通过以症带病、病证结合、多剂型并举、多途径给药、多疗法配套等手段,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救、综合救治的优势,为早日扭转“西医治急症,中医治慢病”的片面认识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周老疫毒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惊闻疫毒(新韵)
两手
紧抓“疫毒”病机,对证施治新冠肺炎
不能多写一个字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不能多写一字
周老开心变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