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历史名胜及文化景观探讨

2010-04-10 09:16宋才发
关键词:澳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澳门的历史名胜及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澳门是中国一个极为美丽的半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三巴圣迹、妈阁紫烟、卢园探胜等历史文化名胜,构成了澳门著名的八大景观。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的建筑群,现已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中国澳门;历史名胜;八大景观

澳门是中国一个极为美丽的半岛。澳门位于北纬22°11',东经113°33',土地面积32.8平方公里,包括200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复澳门填海造地360公顷建造的新城区在内,总面积因沿岸填海造地仍然在扩大,海岸线总长44公里。澳门最低点为南海,海拔0米;最高点为塔石塘山,海拔172.4米。澳门地处神州之陲,南海之滨、珠江之口,是一座状如冰葫芦似的小岛,被称为东方的“蒙特卡罗”。澳门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由于古时泊口称为“澳”,“澳”的本意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1]4,同时又指与外界通商的地方,故先人便把这块宝地称之为“澳门”。澳门在很早以前就是远东贸易枢纽,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的商船大多经过澳门。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之又被当地居民称之为“蚝镜”,后人则把它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澳门纪略》曰:“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1]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别名。据2008年7月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数据显示,全区人口为54.92万人,2007年人口密度为18901人/平方公里;中国籍居民占总人口的94.3%,葡萄牙籍及菲律宾籍居民占5.7%。在总人口中佛教信徒占50%,天主教信徒占15%,无宗教信仰者及其他教信徒占35%。在100余年间由于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存,最终使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的天主圣堂,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沿岸优美的海滨胜景。

澳门是早期舟船随季候风停泊之地。华人在澳门半岛定居,当在南宋皇朝倾覆之际。1278年几十万南宋军民乘船长驱抵达澳门,有的踏上这片半岛汲取淡水、寻找食物,有的是企图将这片荒僻之地开辟成藏身之所。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门半岛上的望厦、濠镜等地,已成为华人的居民点。但由于这里陆地面积小、耕地缺、物产薄,人们要想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非一件易事,因而到明世宗嘉靖年间仍是荒凉一片,但它是一块极佳的舟船寄泊之地。澳门地区近10多年的考古发掘,尤其是1995年在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经鉴定证实属于四五千年前的珍贵古文物,与其同时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年在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这就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在澳门一带地区劳动、生息。商周时期古代居民已在这些地区居住活动,所以在澳门、珠海的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簋、罐以及战国时期的陶器等。“澳门”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即妈祖)。据说有一艘渔船在一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然遭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之中,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一位少女毅然站了出来,喝令风暴停止。风暴竟然停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这时只见少女向妈阁山走去,忽然天空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人为纪念她的恩德,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她,取名为“妈祖阁”。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葡国商人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据说当时葡萄牙人是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的。当他们向当地渔民询问其地名时,由于就在妈阁庙旁,因而当地人便随口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葡萄牙人命名为“Macau”(“妈阁”为葡萄牙语的译音)[2]4。

澳门历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在秦始皇一统中国的时候,澳门被正式纳入版图属南海郡番禺县地。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澳门属新会郡丰乐县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新会郡”改属“宝安县”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废“宝安县”改为“东莞县”。自南宋开始隶属广东省香山县。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末名将张世杰与军队曾在这一带驻扎。早期在澳门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依靠捕鱼、务农种植为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人从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 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1640年当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后,因为澳门未曾投降于西班牙,于是被授予“天主圣名之城”的称号;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玛利亚二世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国当局停止向中国交纳澳门地租并且占领关闸; 1851年葡萄牙占领氹仔;1863年侵占塔石、沙冈、新桥、沙梨头和石塘街;1864年再占路环;1879年占领龙田村;1883年葡国占领望厦、荔枝湾、石澳及青洲;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先后签订不平等的《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强行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1896年葡萄牙企图强行占领附近的大小横琴岛,但没有获得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并划定澳门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葡萄牙属中立国以及大量日侨居于巴西,澳门没有被日本强盗占领。1955年葡萄牙颁布《澳门海外省组织法》,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确定澳门为旅游区并特准设赌,同年11月澳门政府颁布《承投赌博娱乐章程》。澳门自被葡萄牙非法侵占后,澳葡政府时期的澳门盾徽葡萄牙人,在澳门一直拥有特权或特殊地位,澳门当地居民普遍不满。1839年清道光皇帝御封林则徐为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命其离京赴广东剿灭烟患。7月26日是澳门近代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林则徐偕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巡视澳门,借用“莲花峰庙”做临时官衙,以主人身份传见葡萄牙澳门总督,葡萄牙总督不得不作为居留者的代表按照中国官府的规矩“具手版禀谒”[2]10-11。林则徐义正严辞地维护祖国主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涉外活动。从1849年8月23日(农历)沈志亮刺杀总督亚马榴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澳门民间对葡萄牙人在澳门特权的不满。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公开承认澳门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地,是当前葡国管治下的一块中国领土,明确澳门的主权属于中国[3]。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980年中葡两国开始探讨澳门前途问题,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为此展开了四轮谈判,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指出: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诺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障澳门居民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的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首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交接澳门政权。12月21日早上澳门群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即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数百年前澳门半岛就形同一朵莲花,原塘基湾路的沙堤恰似莲花的叶茎。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卉,既与澳门古称“莲岛”相关,又寓意澳门(莲城)兴旺发达[4]。三片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大桥、海水反映着澳门自然环境的特点。底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以绿为底色,区徽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周围以中文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下为澳门的葡文名“MACAU”。区徽图案的含义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相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9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语文。”[5]澳门以中文(粤语、福建话、普通话)为日常用语的居住人口超过95%,使用葡萄牙语的人口为0.6%,其余人口使用英语、菲律宾语及其他语言。

“镜海长虹”文化景观

镜海长虹包括“镜海”与“长虹”两部分。镜海泛指澳门半岛与氹仔岛之间的海面,几百年来一直为澳门对外贸易的航道。今天镜海上架起了两座大桥——澳氹大桥和友谊大桥,两桥好似长虹横跨镜海,不仅成为澳门的交通立体大动脉,也是澳门一道极为壮观的海上美景。矗立于松山之巅凭栏远眺,只见南边两座几乎平行的跨海大桥,分别从西端的龙环岛一直向南延伸到氹仔岛,既如长虹飞架又如巨龙翔舞。西侧长达2.5公里的大桥叫澳氹大桥,1974年10月5日落成通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钢筋混凝土桥梁。东侧那座吊索桥名叫友谊大桥,全长4.7公里,1990年6月22日动工兴建,1994年4月17日正式通车。澳氹大桥中部凸出一个高35米的航道口,供港澳客轮从桥下顺利通航,友谊大桥则有两个凸出的航道口,也像半面小提琴横卧水面,在海水的抚动下奏着优美的乐章。由于镜海是澳门古地名之一,因而这两座大桥又酷似长虹跨海,两者结合组成澳门八景之一的“镜海长虹”。

“三巴圣迹”文化景观

本来只是弹丸之地的澳门却藏有驰名中外的景观,以及众多价值连城的胜迹。其中“三巴圣迹”即圣保罗教堂的遗迹,位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历来被视为澳门的显著标志之一。圣保罗教堂(又称“圣保禄教堂”)建成于1637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特色的最佳结合,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它前面有68级宽敞的石头台阶,侧面紧邻著名的“大炮台”。据记载,圣保罗教堂多灾多难,一次又一次地毁于大火。第一次失火于1595年,整座教堂连同图书典籍全部付之一炬。1601年第二次大火又烧毁了照原样修建的小型教堂和修道院,只剩下一个讲堂。1835年1月第三次被大火烧毁,仅残存现在的前壁部分供人凭吊。在牌坊后面的墓室里,存放着17世纪一些日本及越南殉教者的骸骨。墓室旁边是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展品有宗教画、雕刻和礼仪装饰品等,都是从澳门教堂和修道院的藏品中精选出来的,极具欣赏和历史价值[1]。由于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牌坊”。它呈现叠柱式、花岗石结构,高27米,宽23.5米,石壁厚达2.7米,苍天托扶着大三巴牌坊,似乎生怕它因过分的创伤而突然倒地。它孤单地立在高坡上面,缓缓伸延的台阶增添了它的庄重,精美绝伦的艺术雕刻将大三巴牌坊装饰得古朴典雅。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抑或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像,都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气氛,给人以真、善、美的感受。“三巴圣迹”景观包括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大三巴牌坊这座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古希腊式石头建筑,被誉为东方的“立体圣经”,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6]16。大炮台原是大三巴教堂的祭天台,它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历经300余年风雨侵蚀而不垮,被视为澳门建筑的奇迹。登临酷似欧洲古堡的古炮台城堡,不仅能够看到10余门巨型铸铁古炮,还可以饱览澳门全貌。

“妈阁紫烟”文化景观

妈阁庙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原名“妈祖阁”,又称“正觉禅林”,俗称“天后庙”,庙内古木参天风景幽雅。澳门由渔村演变为城市大约经历了400年的历史,而妈阁庙开山至今已超过500年的历史,坐落在澳门半岛的东南方,沿岸修建背山面海,石狮镇门、飞檐凌空,是澳门三大禅院之一。妈阁庙有史可考的弘仁殿,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堪称澳门古迹之最。渔民传说有一红衣女子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他们,使他们化险为夷,为感其恩德,尊其为“海神”奉祀。妈阁庙正门的顶端两边翘起高高的飞檐,漆成大红的门框两旁镌刻着烫金的楷书:“德国化宇,泽润生民”。石阶底座一边一个青石大狮子憨态可掬,相传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整座庙宇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四座主要的建筑物依山势筑成,建在半山腰的弘仁殿中央供奉着“天后”。大殿于1989年遭大火焚毁,钟鼓、香案及十八般武器皆毁于一炬。殿中的“天后娘娘”神像却幸存下来。“天后”是闽人和台胞信奉的“妈祖”,“妈祖”闽语其意为“母亲”。传说妈祖姓林,福建莆田湄州人。她在世时为1200年前的北宋年间,因其出生后月余不啼哭,家人取名“默娘”。妈祖在惊涛骇浪中拯救百姓的事迹惊动了皇帝,历代皇帝均册封这个寒门民女,譬如,宋朝封其为“通贤神女”,元朝加封“天妃”,晋朝晋封为“天后”[2]26。妈祖在家排行第六,只活了27岁,因而她在人们心目中就像塑像一样永远年轻。渔民认为她仍在佑护着与海洋风浪打交道的人们,故常常看到渔民们在船上给她敬香,把男子汉的命运甚至一船人的生存渴望,统统地托付给她。一代又一代的民间传承,妈祖便成了人们公认的“护船神”。妈阁庙大殿外侧有妈祖阁500周年纪念碑,它是1984年勒石的,“碑记”较详细地记述了妈阁庙的历史,洋洋洒洒的碑文出自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大手笔。妈阁庙历来香火鼎盛,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以及农历3月23日“天后”诞生日,善男信女们纷纷前来顶礼拜祀,为家人祈求平安吉祥,庙前广场还搭盖戏棚演出神功戏,场面十分壮观且热闹非凡。

“卢园探胜”文化景观

“卢廉若公园”原称“娱园”,坐落在罗利老路与荷兰园马路的交界处,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占地5.4公顷,幽雅恬静,是港澳地区唯一的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名园。卢廉若公园由大赌商、澳门商会和镜湖医院慈善会主席卢廉若斥资兴建,1904年动工按照苏州园林格局修建,20年后的1925年陆续建成,规模之大为澳门私家花园之最。现在“卢园”面积尽管不及原“娱园”的四分之一,但以具有苏州园林及南方园林融于一体的特色而远近驰名。卢廉若公园内景色如诗如画,俨然幽雅、秀丽、恬静的江南风光,给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该地原为龙田村的农田菜地,后被富商卢华绍(卢九)购得,由其长子廉若大兴土木构筑园林。20世纪初“娱园”曾经盖搭戏棚上演粤剧,因而名噪一时。后来卢家凋败亦分段易手,1973年为澳门政府购得,经过修葺后的“卢廉若公园”于1974年10月对外开放,成为澳门民众游憩的好去处。从正门进入公园是一座书有“屏山镜楼”四个大字的古色古香的圆形拱门,两旁是长满鲜花和翠竹的林荫小道,参天的榕树、成片的竹林、盛开的鲜花掩映着楼台亭阁、曲径回廊、池塘桥榭、流水飞瀑、假山怪石。园内景点分布得当,景色错落有致。假山堆成的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峥嵘百态,涓涓流水从假山顶部跌落,形成五叠瀑布,水流又注入假山脚下的小池塘,一位用巨石垒成的古代美女亭亭玉立于池中,池边垂柳依依,池内水明如镜,白莲摇曳,成群的非洲鲫鱼游来游去,圆圆的荷叶和横跨其上呈弧状弯曲的九曲桥相映成趣。全园以“春草堂”水榭厅为主体建筑,通过堂前的一口池塘、迂回的曲折的小桥、挺拔的石山、幽静的竹林、淙淙的瀑布、交错的回廊,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公园的亭轩,均挂有匾额对联,游人每每驻足欣赏书法联语,别有一番情趣。春草堂尽管是典型的中国建筑,但房屋的外墙却采用了葡萄牙人喜用的米黄色,并配以白色线条,12根廊柱也采取哥特式建筑形式,柱顶上修饰的是白色欧式花纹,而濒临水塘的平台上的座椅式栏栅,则是中国人喜欢用的鲜艳的大红色,使人体会到这座中国建筑物上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辛亥革命”后卢氏曾捐资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5月由香港抵达澳门后就下榻卢家花园(即“卢廉若公园”)春草堂,并与卢氏兄弟合影留念。1913年6月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到澳门,再次在春草堂小住,他在这里除会见中葡知名人士外,还与不少革命人士如许崇智、叶剑英、廖仲恺、何香凝、李济深、蔡廷楷、陈济棠等人交往。鉴于卢先生见义勇为,1915年黎元洪大总统令赏他“三等嘉禾”勋章及“乐善好施”匾额。1913年澳门商会成立后他被推选为主席,继而被推举连任镜湖医院院长。卢廉若一生获得清廷诰授资政大夫、花翎一品顶戴、浙江补用通禀贡生;1913年获葡萄牙三等嘉禾勋章;1925年4月13日获葡萄牙政府基利斯笃一等勋章。1927年6月17日卢廉若逝世,出殡日那天全澳下半旗致哀,澳督夫妇徒步护送灵柩,自觉送葬者超过千人。

“普济寻幽”文化景观

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是澳门最大的禅院,也是澳门最具规模的庙宇。景物清幽,保存着明清南方庙宇的特色。它创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该庙最初为反清复明志士聚居之处,后为望厦村及粤省文人雅士相聚之地,内有谢兰生和岭南派书画家高剑父下榻的“妙香堂”,更有1844年7月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的石台、石凳,还有1946年澳门赌商傅德荫被标参的地方。普济禅院的开山祖师大汕和尚(俗名石濂)是清康熙年间的名僧,工诗书画,因反抗清廷“留头不留发”的酷政,他来到澳门后把观音庙扩建为“济普禅院”,经常来往广州澳门之间,继续从事反清工作,不幸事发后下狱而死。往昔普济禅院后院中有一株生态奇特的古榕,四株相连形状似鹿,被称为“连理树”。据称建庙之初,这里原是荒岗,有一对热恋的青年情侣因家庭反对他们成婚而殉情自杀,一同吊死在岗上的大树下,死后所葬之处长出一棵连理树[2]31-32。20世纪80年代此树仍然郁郁葱葱,进入90年代后渐变枯萎,令人重睹后徒生感叹。普济禅院另一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后花园中的一张圆形石桌和4条长石凳。看似寻常却留下了中华民族耻辱的标记。1844年7月初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就在这张石桌上,由代表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耆善与美国公使寇兴签订了比《南京条约》更苛刻的《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亦则《望厦条约》,抚今追昔不能不令人愤慨万千。

“龙环葡韵”文化景观

“龙头环”是氹仔岛的旧名,占地面积3.78平方公里,著名的澳门大学、跑马场都设在这个小岛上。“龙环葡韵”是以住宅博物馆为中心的典型葡萄牙人生活方式场景。在氹仔岛南岸的海边马路上,有1921年建造的五幢标准葡式小别墅,青白两色的墙面,有双层的和单层的,前廊和露台是典型西欧的建筑风格。两端围绕着小山岗,风平浪静、绿树成荫、环境十分幽雅。这里最初是葡国高级官员的官邸,后来澳门政府旅游司把它改建为博物馆,1992年被评为有建筑价值的房屋群。前三幢为博物馆、后二幢为展览馆和迎宾馆,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后正式作为“住宅博物馆”对外开放。第一幢“土生葡人之家”,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博物馆和澳门现存富殖民地色彩的官邸和大宅。土生葡人是指当时葡萄牙人与东南亚一带的马来人、菲律宾人及南亚的印度人通婚后产生的族群。土生葡人有自己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他们通常信仰西方的宗教,又有明显的东方生活习惯。观众可透过这座博物馆回顾葡国政府、英国大班、满清民族和往来澳门的高官富商的那段显赫的历史。室内展示出一个传统的土生葡人家庭生活场景,摆放着19-20世纪初的家具、工具和装饰物,别具风格,中西混合,布满全屋的老照片,见证了土生葡人于澳门居住状况,反映出中葡文化的融合,这座博物馆再现了20世纪初澳门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第二幢为“海岛之家”,透过9个专题:路氹地区地形及名称演变、历史沿革、近代民生、岛屿交通史、庙宇文化、葡式建筑、特色食品、娱乐场所。展示氹仔和路环两小岛的地理、历史,城镇风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澳门唯一展示路氹历史风貌的小型博物馆,从石器时代的考古到今天的各项大型建设。自1999年11月重新开放以来,受到各地游客的欢迎。第三幢“葡萄牙各地区之家”的双层建筑,主要展出葡萄牙各地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以及风土人情的旧照片、图片和文献等。通过这些富于地方特色的衣着和用具,观众可从中了解该地居民的生活模式、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等。第四幢“海岛之家”和第五幢“迎宾馆”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展览馆举办不定期艺术品展览,包括摄影、字画、陶瓷及雕塑等主题;“迎宾馆”是民政总署对外接待场所,分两个楼层举办讲座或其他官方活动,并借以进一步加强澳门与各国各地之间文化艺术交流。整个“龙环葡韵景区”以住宅博物馆为中心、包括小岗上的嘉模圣母教堂、图书馆、市政花园。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外建筑及街区小巷,都已成为澳门凝固的文化。我以为澳门博物馆文化不应当简单地用眼睛观看,而应当以心去细读。

“灯塔松涛”文化景观

“松山灯塔”因耸立在松山松涛中而得名。东望洋山俗称“松山”,海拔93米,这座澳门半岛最高的山冈古时称为“琴山”,因为远远望去就像一台横卧的瑶琴,它是澳门地区地理坐标的标志点。很早以前这里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凉山岗、泥土裸露,百年前遍植松树后才得以改变旧貌,并成为澳门的风景名胜。松山灯塔与另外两座300年古迹的松山教堂和松山炮台,共同构成了“松山三古迹”。“松山教堂”指圣母雪地殿教堂,17世纪时建于东望洋山的炮台上。据说1622年荷兰人侵占澳门时,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抵挡敌人的枪炮。现今的教堂修建于1637年,堂内安放圣约翰洗者的圣像和画像,圣约翰洗者是澳门市的守护神。1996年政府对圣堂进行内部保护和修复工程时发现了壁画遗迹。壁画上的圣经故事和人物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合,1992年被澳门社团评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松山炮台”指东望洋山炮台,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上,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炮台建于1637-1638年,有哨房、火药库、楼塔等。该炮台原来主要用于防御外来入侵和作为观察站,一直被列为军事禁区,只有每年的8月5日圣母诞生日及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对公众开放。1976年葡国军队撤出澳门后,炮台被辟为旅游点,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在此远眺澳门全景及珠江口的壮丽景色,可领略古今的历史变迁。这座由土生葡人设计的松山灯塔建于1864年,灯塔的圆柱体身高13米,从1865年9月24日起通宵达旦地向大海循环照射,为过往航船引路,光程可达25海里。灯塔内部构造简单实用,塔端的射灯最初点的是煤油。1874年8月灯塔被一场强台风吹毁,经长时间维修才于1911年重放光明,塔内机械全部更新并用上了电灯,它是中国沿海地区第一座欧式灯塔[1],也是远东历史上最古老的灯塔。东望洋山是澳门居民晨运的好去处,每天凌晨便有晨运客沿着环山马路直登山顶。远眺“九州”洋烟波浩渺,回看澳门半岛历历如画,松山亭上的一副对联把这一切都写入其中:“松风徐送,正荡胸怀,更看镜海波光,莲峰岗影;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州渔唱,妈阁钟声。”[2]32这幅对联为澳门书法家李供林撰写,道出了松山亭的形状及澳门风物。

“黑沙踏浪”文化景观

路环岛南部的黑沙海湾是澳门著名的天然海水浴场,1992年被命名“黑沙踏浪”而成为澳门八景之一。“黑沙”原来是个小村的名字,小村之所以声名大噪,是因为在该村附近发掘出不少有数千年历史的彩陶、夹砂陶残片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香港、中山等地出土的同时期同类文物如出一辙,同属“珠江文化圈”。古称“大环”的路环黑沙海湾,沙滩宽约1公里,黑沙的特色在于黝黑、黝滑,故得“黑沙海滩”之名。20世纪30年代辟为旅游区,后来岸边种植了一大片木麻黄树,成为岸边常绿林带,与黑沙海滩相映成趣。岸边曾掘出4000年前的陶制品,是中华民族先民在澳门生活的佐证。黑沙滩的形成据说与火山作用有关,远古时候的一次海底火山爆发,海底的泥层都翻出地面,与海边的泥土糅合在一起,加上海水和风力长年累月的作用,熔岩与泥土化整为零,便变成绵绵不绝的黑沙滩。另一种说法认为黑色的细沙,是由于海洋特定环境形成的黑色次生矿海绿石所致。海绿石受海流影响被搬运至近岸,再经风浪携带到海滩,使原来洁白明净的白沙滩变成神秘迷人的黑沙滩。来到黑沙海滩洁净的大海,久违了的浪声、奇特的黑沙、宁静的海岸,一切都会让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沙滩周围娱乐项目众多,每逢假日周末及盛夏时节,这里游人如潮热闹非常。

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它见证了澳门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2006年是“澳门世界遗产年”,4月,来自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媒体记者考察团应邀到澳门进行为期5天的观光考察,全面了解“澳门世界遗产”的内涵,亲身感受澳门旅游的魅力所在。考察采访结束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澳门旅游业是多元化的,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中西式建筑交相辉映的历史城区,它将是澳门旅游新的增长点。2005年7月15日对于澳门、对于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这一天在南非德班市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凝聚了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结晶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的22处历史建筑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以及之间相邻的广场和街道,如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亚婆井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等[6]1。从上述建筑和前地的名称及功能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历史城区中这是极具特色的组合,是一个集合不同种族、思想、信仰、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居民的生活空间,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独特反映。澳门历史城区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对澳门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汇结晶的充分肯定。

[1]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澳门旅游指南[Z].2007.

[2]陶炼.闲话澳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韦立立.龙环葡韵[N].中国民族报,2007-11-23(4).

[4]陈云龙.走马观花看澳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8 (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M]//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澳门世界遗产[Z].2006.

责任编辑:杨光宗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in Macau

SONG Cai-fa
(The Museum for Nationalities,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 100081,China)

Macau,an extremely beautiful pennisula of China,is an integral teritor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uch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as ST.Paul's Holy Relics,Barra Purple Smoke and LU Lian-ruo's Private Garden constitute the eight cultural landscapes in Macau.The historical city proper of Macau ismade up of an architectural complex which is curently the oldest,largest and best preserved and most concentrated one combining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styles,and has become the 31stworld relics in China's territory.

Chinese Macau;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the eight landscapes

D90-05

A

1004-941(2010)02-0020-06

2010-01-10

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重办[2004]1号)。

宋才发(1953-),男,湖北武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学。

猜你喜欢
澳门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澳门复式住宅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三生 星耀澳门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