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与公共卫生:以江南W县为例

2010-04-10 09:16徐杰舜罗彩娟吴桂清
关键词:公共卫生艾滋病结核病

徐杰舜,罗彩娟,吴桂清

(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6)

人类生存与公共卫生:以江南W县为例

徐杰舜,罗彩娟,吴桂清

(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6)

人类的生存与公共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持公共卫生是人类求得生存、健康长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何保持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对W县初步的田野调查,获知该县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艾滋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感染率上升以及城市环境的垃圾污水问题,要改善这些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状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宣传,转变政府领导观念,提高人们的素质;2.加强财政投资力度,解决公共设施问题;3.推广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寄托;4.妥善安置外来人口,给他们以主人的身份。

人类生存;公共卫生

人类的生存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公共卫生状态。如今公共卫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社会上只顾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做法,导致了公共卫生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具有更高的标准。保持公共卫生才是人类求得生存、健康长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那么,什么是公共卫生呢?对此,没有公认的概念。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公共卫生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对“公共卫生”这一术语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学术界对“公共卫生”一词所下的定义也各不一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公共卫生领袖人物温思络的定义。温思络(Charles-Ed—WardA~WinsloW)早在1920年就描述了什么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应该怎么做。他将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健康和效益的科学和艺术。这些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教育每个人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服务,建立社会机构来确保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能达到适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标准。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该定义明确指出社会环境和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强调公共卫生的目的是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健康长寿的人权。[1]

因此,公共卫生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没有疾病流行,日常饮食和用水很安全,每个公民都受到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们都接受了预防接种,空气没有污染,工作单位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标准,疾病和寿命没有社会等级差异,毒物上瘾的人都能得到治疗,人人享有健康保障。要达到公共卫生的目的,首先是要认清一个地方在公共卫生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方能对症下药,还人们一个健康的公共卫生环境。

经过对W县初步的田野调查,本文认为W县的公共卫生状况改革开放后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传染病的迅速传播和环境卫生的污染。

据W县疾控中心提供的材料表明,W县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都有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有严重的扩大趋势。据统计,2006年1-6月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69例,发病率355.96/10万。乙类传染病共报告病毒性肝炎、菌痢、艾滋病、麻疹、出血热、肺结核、副伤寒、新生儿破伤风、淋病、梅毒共11种726例,发病率为221.07/10万,比去年同期上升22.01%(726/595);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4种443例,发病率为134.89/万,比去年同期上升3.26% (443/429);发病前五位的传染病分别为:乙肝肝炎(172例)、肺结核(166例)、梅毒(160例)、淋病(105例)、细菌性痢疾(58例)。

2006年1-6月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死亡病例5例,死亡率1.52/10万,其中艾滋病2例,病死率100%,乙肝1例,病死率0.58%,肺结核2例,病死率1.20%。

从上述资料可知,目前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发病率是增长最快的疾病,也是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对它们进行研究也就成了了解W县传染病发病情况的窗口。

一、艾滋病:从无到有到发展较快

历史上,艾滋病在W县不是一种流行的疾病。然而这几年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却迅速上升,引起县领导和专家人士,甚至普通群众的重视。

无论是亚洲还是世界其他地区,防治艾滋病的努力都面临一个相同的巨大挑战:95%的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就是说,感染者中有95%的人还没有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目前全世界有600万艾滋病感染者已经进入发病期,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只有40万人能获得药物治疗[2]。所以,并非现在受到感染的人增多了,而是发现的患者增多了。过去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害怕背负社会污名,主动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的人少之又少,这样就很难掌握具体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如今检查出的患者增多,足够引起我们的注意。

W县自1987年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开展常规监测工作,2002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首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随后县人民医院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2005年底止,全县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2家。2002年W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协调小组,同年印发了《W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年)》。2005年,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VCT)。

2004年首次在监管人员中检测出1例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年在B乡Z村检测出1例HIV感染者。截止2005年底,全县累计监测人数2800多例,检出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4例,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4例。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2006年1-5月短短的五个月里,全县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6例。这个数目是远远超过以往数年来的总人数。致使全县目前共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12例,其中本地户籍8例,外地户籍4例;确诊为艾滋病病人4例,其中2例已死亡,1例正在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1例待服。

因此,该县的艾滋病流行情况日趋严重。艾滋病这个“超级癌症”正在危胁着W县人民的生命健康。

艾滋病在当地流行的自身特点,是艾滋病病毒的感染途径基本都是通过性传播,而不是通过静脉吸毒和采血等途径感染的。这是由W县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所造成。由于W地处内陆,不是边境地区,贩毒吸毒的现象相对较少;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西部地区来说比较富裕,较少人因生活困难而卖血,因此通过采血途径感染的艾滋病病人也几乎不存在。

自2004年该县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目前这些感染者基本上是因为在性接触的过程不使用安全套以及多性伴等原因而感染的。这种特点符合目前中国艾滋病感染渠道的转移趋势。正如景军所说:“在防治艾滋病的中国专家中有一个共识,就是性传播是继静脉吸毒和采血所造成的感染高潮之后,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当威胁的感染渠道。在我国,统计的艾滋病感染数从1997年到2000年平均增幅是40%,而经性途径传播的上升幅度是51%。我国的安全套质量问题还对防治艾滋病构成了巨大威胁。2003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对全国11个省、市橡胶避孕套市场的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12%。”[2]该县的艾滋病流行情况与全国总的情形类似,并有上升趋势。

外来人口的增多和色情行业的繁荣是当地性接触导致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也是艾滋病得以流行的原因。近几年,W县的经济社会急速发展,逐渐从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强县。同时,工业的发达给社会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如此一来,大量的外地人不远千里来W县打工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W县出现了人员复杂的现象。因此,这些外来人口在给W县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卫生状况带来影响。

在考察中,W县疾控中心的人告诉笔者:

艾滋病我们是从2004年发现第一例,那是一个在押的盗窃犯,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的,之后通过我们个案调查,陆续的又发现一些,今年我们发现了好几例,疫情在我们县发展的相对比较快,在调查中发现,通过性传播的比较多,那么也有经过吸毒的,吸毒的发现的不是本地户籍的,可以告诉你们有一个17岁的小姑娘,龙港的,是在我们这里被发现的,可能有卖淫状况,被抓到后就被遣送回去,另外一个吸毒的是湖南的小伙子,那么这些都是发现的途径。现在来说有2例爱滋病病人已经死了,都是在今年死的,所以说我们这里的情况应该也是比较严峻的。这涉及到个人隐私、家庭的问题上,现在我们县政府在这一块也是抓得很紧,尽量的在正面一定要宣传这个爱滋病的危害性、传播途径,包括开展检测,虽然经费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今年也有一个很好的设想,包括安全套的发放,大型广告等都是要进行的,但是经费还有些问题的。(要设置十个售套机,20万张宣传画,五千套广告牌,三块大型的广告),这块工作做了一部分,还没有完全落实。通过这些方面可以让大家知道它的危害性。

外来人口的增多也使当地的色情行业出现日渐繁荣的景象。这就为艾滋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温床。据了解,在这几例艾滋病患者中,不少是从外地来并从事性工作的人员。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都会发现在大街上路边的发廊等地方,在门前坐着穿着暴露、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孩,她们不停地向过路人招揽生意。县城里还另有一条街是“老姐”出没的地方,由于这些性工作者的年龄偏大(大多在30岁以上)而被称为“老姐”。她们主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在县城租房子住。她们通常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那条街道来回走动,瞄准过路的男人,把他们骗到自己的出租屋,以很低的价格达成性交易。因为价格低,来找她们服务的也多是外来的农民工等底层社会人员。据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士透露,如今已经感染艾滋病的几个人中,有三个是广东人,两个是广西人。广东和广西都是艾滋病的高发区,这些外来人口的输入,无疑给当地的艾滋病传染构成威胁。

而更使我们感到严重的是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县里虽然也采取了措施,加强了宣传教育,但不仅没有完全落实,却从怕影响投资环境出发,对艾滋病疫情的情况进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我们的考察必须得到县委领导的亲笔批准才行,所以考察几经交涉只了解了一些皮毛,无法进行下去。从广西到华东,只要考察艾滋病,地方政府大都是封锁的,这种状况造成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人们现在还无法估计。

二、结核病:感染率上升

目前,W县的结核病发病率日渐上升。其实早在建国前,该县的结核病死亡率高。建国后,卫生医疗部门对有结核病可疑症状者,采用X光胸透、拍片和痰检,确诊肺结核病人用链霉素、雷米封等药物治疗,病死率下降。1985年县卫生局制定了《W县结核病登记、报告、管理试行办法》。1986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核病率为585.86/10万,被卫生部列为重点控制疾病之一。1990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对该县C乡N村1609人开展抽样调查,查出病人11人。1995年该县开始全面启动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对肺结核病实行归口管理。2002年1月起,在结束卫生部项目后即转入“省结核病控制项目”,继续对肺结核病进行归口管理。

自2004年10月份起,全县启动“CIDA-WHO (加拿大-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原来结核病控制项目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加强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实行药品检查减免、强化DOTS (医务人员面视督导服药)策略。2005年,报告发病数311例,发病率94.44/10万,结核病第一次上升到各种传染病排列顺序的首位。

据了解,结核病与艾滋病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结核病是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艾滋病流行地区也正是结核病增加最多的地区[3]。反过来,也可以推测出结核病增加最多的地区也正是艾滋病流行的地区,结核病的增加与艾滋病的流行成正比的关系。因此,结核病的增加势必导致该地区艾滋病的发病率的增加。目前W县的结核病流行显示出严重的程度,是艾滋病扩大流行的信号,不容忽视。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W县政府把它当作一个形象工程来抓。在预防、治疗结核病等方面都给老百姓实惠,从根本上杜绝结核病的传染渠道。从2002年开始,该县都是按照项目管理来进行管制的,对结核的防治方面,县里从资金、管理模式上都上了轨道,基本上可以让老百姓真正地体会到免费检查、免费治疗结核病的实惠。该县的发病情况是每年有300多例,300多例中有将近100多例是活动性的肺结核。正如相关人士所说:

现在是只要被发现的,不管他的痰是阴性还是阳性的,只要它是活动的,都是结核病人,因为阴性、阳性都是活动性的,还有通过片子里看得出来是活动性的,这一类病人,我们都是给他们免费治疗的,这一部分人,包括我们当地和外地来打工的人也都是免费治疗的,这一块的经费支出由国家、省、县里配套的,那现在的控制又得到了国外像加拿大的项目支持,那么这一块经费上是得到保障的,每年县里给结核病这个专项达到8万5千元,这就是给他们结核病人免费治疗,查肝功能、拍片、查痰这些都是在里面的。那么结核病人的治愈现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什么呢?随着这个耐药菌珠的出现,加上现在在有结核病又感染上爱滋病这个双重感染造成的情况下面,那么就是说治疗起来有些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像我们现在治愈率,在我们跟加拿大合作的项目上来说他也是要我们达到一个标准的,每年的要求达到都是有变化的。比如说那个地区结核病的控制比较好了,那病人的发病率就少了,如果这个地区新发病人多,那么在治疗人数上,那么在治愈率上来说就增多了。要求我们治愈率达到85%以上的。结核病这一块现在整体效果来说还是可以的。

在发现病例上,我们主要通过几个途径:一个就是通过病人因病就诊的时候,无论在哪一级医院,在就诊过程当中,如果这个人连续咳嗽三周,或者有咳血,有这么一个条件,我们就要求医师要想到这个病就要他去查看,去拍片,这是一个广泛检查。二一个就是说比如说我们有目的的,比如像一些特殊人群,像现在的爱滋病感染者我们就要进行结核杆菌的检查,为什么呢?因为爱滋病感染者他免疫力下降以后,他更容易得结核病。还有一类人,就是糖尿病人,他免疫功能比较差,他也容易得结核病。那么反过来结核病人如果他自己免疫功能好,他排出来的结核杆菌是耐药菌珠的话,那下一个感染者在治愈率上也会受到影响的。

对于W县结核病感染率提高的情形,事实上是因为这几年对结核病的防治力度加大、发现的力度加大,这样被发现的病人就增多了,而不是现在的流行状况更严峻,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没有治愈的结核病人又是一个传染源会传染给别人,这也是造成结核病疫情一下子不能很好的控制下来的原因之一。有一个提法就是,若治愈一个传染结核病者就等于预防了十一个人被感染(结核病)。同样,治愈了一个结核病人,也意味着降低了艾滋病的感染人数。因此,对于结核病的预防至关重要。目前,该县在对结核病的管理上已形成一套网络。在宣传上,通过媒体,搞专项;通过特殊的防治日,上街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或者通过各界医疗机构的人员,还有就是出黑板报,乡镇里的广播,他们也有一套考核的标准的。在宣传方面每个季度不少于一期,每个季度县里都要考核。管理方面分县、乡、村三级的管理网络,政府对此的投入很大。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这两种疾病的蔓延。

三、卫生环境:排污问题突出

W县城是个“三山立城中、水在城中过”的美丽山城,县城山清水秀,街道两边绿树成荫,倦鸟归林的美丽图景时常在黄昏时分上演。在这个鸟语花香的县城,人们感到生活是多么惬意。然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三点:一是垃圾清理不彻底,粪车每天早上在城中某个地方停留和穿行,散发一股股臭味,影响城区的市容和空气的质量。二是几个大排污洞口面向熟溪河流,路边的饭店和住房源源不断地向熟溪河排放各种生活垃圾,致使河流受到严重污染,路人在溪边行走都会闻到恶臭。三是县城的一些死角堆放着没有清理出去的垃圾,据相关人士透露,这些地方不通车,所以才导致清扫的困难。当笔者向环卫所了解这些情况的时候,她们说:

溪边以前老的房子没有卫生间的还有100多户,我们车子放那里把他们的粪便接掉的,一天两次,早上七点半去收一次,下午三点钟要拉回来到中转站的粪池里。原来有三个粪便车,现在就只有一个了。其他地方的老房子都拆迁了。

劳动与解放桥之间的排污那个要环保部门了,我们跟水务局都说过,这污水排进来你们不去管,他说去是去过,解决不了。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排出来的都是油,在我们星期一晚上看去水太低,下面的草啊什么的都有,今天我们就有在捞,捞上来了很多车。我们现在一个星期都捞三次,周三、周四、周六三次。

他们水务委托就是卫生委托我们,我们就是处理那些零星垃圾,有的市民垃圾都倒溪里,我们写了块牌子,现在他们就有些不会倒在那里了。我们现在放了垃圾箱,每天都清运一次,他们现在也不会倒到溪里去了。现在我们去看公园是比以前好得多了,以前公园里的人是一边走一边丢的,现在走过去看起来是干净了的。

环卫工30多岁的有几个,40-50岁的也不多,一般都是50以上,60以下。社区小区的工作时间都是8小时,我们工作安全服都发给他们的,意外保险也是全保的。洒水车十来年前就有了的,以前是一辆,前两年又增加一辆。

今年投诉问题有三四次,有些是说我们门口没有扫过,有些是车放那里,然后没扫到。

现在车多了,没有车库影响我们搞卫生。一般我们检查哪里没有干净是要扣分,扣钱的。我们是抽查,下面分管的是天天检查的,一片两个人就是督察科的。我们是所里去查就是抽查,片里是天天检。一般检查是两个人以上的,可以扣分。

以前果壳箱是没有的,现在是每条路都有了的。有些商店、饭店不让我们放他们门口的,说影响,蚊子、苍蝇多。他们垃圾又想倒,但是又不让摆。你保持干净我们就不放,你们都丢这里我们就摆一只在这里。一般单位都是适合一点的,垃圾箱都是让我们放的,单位的垃圾多的时候一天去清两次,少的时候就一天一次。农村居民那一块丢的垃圾就多一些。我们好多市民全在城市,但是户口都是还在农村的。

关于污水排放问题,笔者还走访了自来水公司,得知向熟溪排放污水一是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建造污水场,二是不管污水是从家庭还是工厂排放出来,总有其去向,那么最直接的就是排到熟溪河里了。对此问题,他们向笔者介绍了他们正在努力建设的W县污水处理工程。该县于2003年完成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专项规划。2004年完成了两个工程项目的可研、报批、扩初设计、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并列入省“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2005年1月污水治理工程由省发改委批准下为省重点工程A类项目。目前,该工程的具体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它的规模按照十万吨来考虑,分三期实施,现在第一期的实施目标是每天处理2.5万吨污水。该污水处理工程就是建立污水收集系统,把整个城区的污水收集起来,送到A镇泵站处理。这个工程完成了以后对污水排放是有很大的帮助,以前是零散排放,以后就是收集起来了再处理,把排到熟溪河的污水全部收集起来送到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熟溪河流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四、公共卫生建设:为人类生存营造伊甸园

良好的公共卫生是人类生存的健康环境基础保证。人类并非生活在真空环境里,人们在向自然摄取获得生存资源外,还向人类生存的环境排放各种生活的垃圾,从而破坏了生存的环境。此外,人为造成的传染病病毒也在空气中回旋,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健康环境。为了重新给人类营造一个不受污染、没有病毒横飞的生存伊甸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笔者从对W县的调查分析中,提出以下可操作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转变政府领导观念,提高人们的素质。不管面对艾滋病等传染病,还是面对生活垃圾造成是环境问题,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强宣传的力度。由于社会上存在对艾滋病的不正确观念,从而导致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不利于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并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进行正确的宣传指导,让人们对艾滋病有着客观的认识,减轻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给予艾滋病患者一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另外,由于人们的素质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提高,不少人存在乱扔垃圾和随处小便的习惯,致使城区环境遭到破坏。提高人们的素质在此显得尤为重要,让人们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养成文明的习惯,不在河边等角落解决个人排泄问题。

那么要加大宣传力度,其前提是要转变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现今大多政府领导无法正视艾滋病的问题,他们担心引起社会恐慌;担心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甚至担心影响政府的政绩等,因此对艾滋病的流行采取隐瞒的态度,不能公开艾滋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如此一来,对艾滋病的正确宣传和防止大面积传播存在严重的阻力,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采取保护艾滋病患者隐私的态度,势必会影响别人对该患者的知情权,阻止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监督作用,更甚者,给一些患者的报复心理和行为提供可能,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转变政府部门的观念,才是进行正确宣传艾滋病危害,改变人们的歧视心理的前提条件。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生存的环境卫生逐步得到改善。

(二)加强财政投资力度,解决公共卫生设施问题。当前公共卫生存在的诸多毛病都可以归于资金保证的不足所致。县环卫所从最初的三、四十个清洁环卫工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个员工的规模,从“两把扫帚”(环卫所与各街道、社区分工负责)到今年开始实施的“一把扫帚”(城市里所有场地的垃圾都由环卫所清理)制度,都是得力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把扫帚”机制解决了过去互相推卸责任的弊端,加强了清洁环卫工的责任心。

然而现在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缺少清洁工,而现有的清洁工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大多在50岁以上)。招不到员工有人们自身的原因,即感到清洁工的工作量大,每天要早起,非常辛苦等方面;也有客观的原因,那就是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高报酬,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生活。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明智之策。

前文提到的在路边停放车辆对打扫卫生也存在阻碍,因此政府投入资金修建更多的停车场是当务之急。唯有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才能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最终才能保证清洁舒适的人类居住环境。

(三)推广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寄托。现代人沉溺于糜烂的声色场所之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精神上没有寄托,所谓饱暖思淫欲正是此意。要从根本上减少艾滋病感染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城区推广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引导人们过上充实而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们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寄托。这样才能杜绝色情行业的迅猛发展并给艾滋病病毒感染提供渠道。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了新的台阶,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时间的缩短和空闲时间的增多。在工作之余,如何打发这些空闲的时间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和单位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很大作为的空间。政府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全民性的娱乐、比赛等活动;单位在节假日也可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或体育比赛,丰富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培养人们的业余爱好,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才不至于让人们产生空虚之感,才不至于沉溺于那些低级的享受。

(四)妥善安置外来人口,给他们以主人的身份。正如上文所述,由于W县近几年依靠工业的发展促使该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逐步向发达县市靠拢。那么工业的发展势必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于是,许多外地人纷纷前来寻求致富之路。妥善安置这些外来人口,是解决当前艾滋病流行的一大突破口。这些外来人口都是跟随亲朋好友或者孤身一人来到这里工作的,他们一大特点就是基本都是让妻子留守在家,没有携妻带儿地全部迁来该县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赚够足够的钱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所以并非把这个临时安身之地当作自己的家。

因此,怎么解决他们的个人生理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妻子不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找发廊等场所的性工作者以解生理需要,造成多性伴的情形;而且这些性工作者本来就是来者不拒,这样容易感染艾滋病可能性愈加增大。照此看来,给他们的妻子安排工作,让外来人口能够在该县安家落户,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生理问题。并最终把艾滋病病毒拒之门外。

综上所述,人类的生存与公共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如何达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笔者对江南W县的初步考察,获知该县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艾滋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感染率上升和城市环境的垃圾、污水问题,提出以上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然而最终要保持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给人类营造一个不受污染、没有病毒的伊甸园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人们更重视公共卫生问题。

[1]黄建始.什么是公共卫生?[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2]景军.有95%的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J].中国青年报,2004-12-16.

[3]沈浩,程峰,杨凭.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实用手册[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82.

责任编辑:杨光宗

Human Survival and Public Health:A Case Study of“W”County in Jiangnan Areas

XU Jie-shun,LUO Cai-juan,WU Gui-q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an Nationalitie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Keeping public health ensures human survival,health and long life as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 to realize the good reciper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s an issue that urgently needs resolving.Findings from the initial field investigation in“W”county show that problems occur in the increasing infection rate of such infectious diseases as Aids and tuberculosis,and the serious rubbish sewage in the city.To improve the unneglectible public health situation the following aspectsmust be considered:1)reinforcing publicity to transform governmental leader's concept and enhance people's quality;2)puttingmore fisycal invest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ublic facility;3)popularizing healthy and civilize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o ignite people's positivementality;4) properly relocating the outcomers to endow them with the identity ofmasters of the city.

human survival;public health

R126

A

1004-941(2010)02-0049-06

2010-03-10

徐杰舜(1943-),男,湖南零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人类学。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艾滋病结核病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世界艾滋病日》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355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护理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