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
——兼对社群主义的批判

2010-04-11 07:49谭培文
关键词:民间组织社群实力

莫 凡,谭培文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
——兼对社群主义的批判

莫 凡,谭培文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但是用社群主义的方法来建构核心价值观会导致公共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压制,因而会面临“价值困境”。利益是价值的尺度,同时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所以用利益融合促成价值融合的方法来形成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体价值与公共价值的辩证统一,从而克服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提升文化软实力。

融合;利益;价值;社群

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来源与基础,因而构建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路径。但是,价值观本身并不直接就是现实的软实力,它只有得到社会主体的广泛认同,才能真正成为文化软实力。当前在建构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中,学界受社群主义的影响很大。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应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通过公共政治课、经常性思想工作、随机教育、个别教育、群众性自我教育和基层文化工作等模式“自上而下”地传递给民众,从而实现核心价值的大众认同。但是,这一路径的实效性并不理想,其深层原因在于陷入了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笔者认为,利益是价值的尺度,同时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所以只有用利益融合促成价值融合的方法来构建核心价值观,实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动态统一,才能走出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

(一)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文化软实力是基于价值观内容的文化认同力,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来源与基础。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有三个源泉: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1]。其中,软实力的吸引力主要来自文化和价值。

就美国的软实力而言,真正的软实力是其核心价值,包括美国的制度、社会、文化与模式,这些要素被装扮成普世性的面目,所以在认同这一核心价值的人看来,它是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例如,每当我们提到民主政治,首先浮现在脑袋里的总是“三权分立”,而不是别的民主形式。就中国的软实力而言,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他使“文化软实力”概念得以明确,并强调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基础,它通过引导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价值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

既然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那么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措施。但是,如果用社群主义的方法,首先用学理研究的方式设计出核心价值观,然后动用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进其大众化,就会陷入“价值困境”。所谓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是指社群主义在建构公共价值时,压制了个体价值,从而在个人利益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难以得到大众认同的困局。在社群主义者看来,社群成员资格的获得,意味着其对社群公共价值的认同。社群主义者也强调“个人权利”,但这种个人权利并不是超越社群的天赋权利,而是根植于对社群善的价值认同,这样,成员资格的获得与行使就以实现社群的公共价值为基础。以社群主义者桑德尔为例,他“主张共同体的善必须得到尊重……甚至认为人们的共同性、关系性和交互性优于个人的自我性和唯一性”[3]。社群主义者认为,公益优先的“道德共同体”可以消除官僚制政府当中目标置换和目标错位的弊端,正如麦金太尔所指出的,现行官僚制政府的主要症结是公共价值的缺失,它并不代表公民的道德共同体,“而是把一个官僚化的统一体强加在一个缺乏真正的道德一致性的社会上”[4]。

但是,社群主义的上述见解存在内在困境,难以操作。它提出要以伦理原则集结与保障公共利益,从而形成合作收益,由于要区分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因而社群主义在实践中会导致以“公益”涵盖甚至替代“私利”的观念,从而模糊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最终会产生“以假公益之名侵犯私人空间”的危险。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个体价值的凸显业已成为一个事实,因而在建构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如果以公共价值压制个体价值,那么这一核心价值就难以获得大众认同。

那么,应当如何走出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呢?马克思的办法是从社会的经济关系特别是人们的利益关系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力量,他说:“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5]由此推之,要走出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必须寻找这样一种路径,它能够充分发挥利益对价值观的决定作用,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辩证统一。笔者认为,价值融合就是这样一种路径。

二、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

(一)“价值融合”的界定

“价值融合”是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所谓“价值融合”,是指社会多元个体价值观通过实践交往而形成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政治、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相互之间的交流逐步强化,这样,各种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就逐渐获得了共存和交融。

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作为价值观基石的社会生活不但具备多元性,而且具备整体性和关联性。正是这种整体性和关联性为价值融合创造了条件。原因在于,如果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差异,同时各种价值观也不能相互融合,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会不复存在。在唯物辩证法那里,“一”与“多”之间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于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就只能建立在统一性的基础之上。正如杨燕同所说:“社会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诸种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结果,其表现的特征是多元的统一。”[6]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表征着整个社会的开放;多元价值观也不是相互之间的乱争乱斗和你死我活,而是通过实践交往实现它们之间的融合,形成一种既能包容“多样”,又能体现“一体”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以多元价值观融合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复合体”,它并不消解人们之间的价值差异,而是要确立一种能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人们活动的向导,协调人们的行为。

(二)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

所谓“利益融合”,是指通过实践交往使社会多元个体的利益具有共同性与一致性。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换句话说,要实现价值融合,从而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走出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必须实现利益融合。

同“价值”相似,“利益”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它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基础性纽带。它作为社会的黏合剂,将社会成员彼此凝聚、集合和连接起来。任何个人都必须以一定方式同其他个人、其他组织或者团体发生联系,才能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进而实现自身的利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即使是最纯粹的个体利益,也无法从纯粹的个体生产里得以实现。

在马克思那里,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来源于反思,而是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与利益。一定社会中的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彼此之间的公共利益,会结成各式各样的利益群体,例如阶级、阶层和国家。在同一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集团里,由于人们的利益目标相同或相近,所以人心得以凝聚。群体成员在利益融合的引导下,行为和价值观逐渐趋于一致,从而避免了敌对与冲突。即使是在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集团之间,在利益融合的作用之下,其彼此之间也会具有一定的、合理的容忍与支持,因为只有在相互的合作与沟通当中,各个群体和集团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来尽可能实现共同的整体利益目标,这样就既使得整个社会加快了发展进程,又使得每一个人的合理利益得到实现与提升,最终使价值融合成为现实。

在利益融合基础上实现的价值融合,以个体利益与个体价值观为前提,但以公共利益与公共价值观为归宿,因而实现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体价值与公共价值的辩证统一,从而走出了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这一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充分肯定了多元利益格局的客观存在,因而重视对个体利益的保护。但是,它并不将个体的需求与偏好固定化,它强调的是,在平等对话与协商的过程中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价值认同。这样,利益的融合使得公共利益不再是剔除了个体利益的抽象利益,而价值观的融合使得公共价值也不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由此摆脱了公共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压制。

具体而言,要以利益融合为基础实现价值融合,必须建构“价值融合机制”。这是一个动态机制,它分为多元价值的彰显、多元价值的融合和核心价值的导向三个步骤。

三、建构价值融合的动态机制

(一)建构民间组织利益表达机制彰显多元价值观

民间组织利益表达机制是利益表达的一种现代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描述了工人以暴动形式表达自身利益的事件,“他(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正常的限度”,因此,“伦敦建筑工人……发动了一次完全合理的暴动”。工人的利益表达收到了实效,最后“法律对工作日的限制结束了这种不正当的作法”[7]。尽管这也是利益表达的方式之一,但它是在阶级矛盾极端激化的情形下产生的,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方式显然不能作为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使用民间组织来进行利益表达。

中国的民间组织尚不成熟,其结构没有定型,功能尚待健全,自主性、志愿性与非政府性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各民间组织可以成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代表,通过利益表达影响公共政策,比如向决策部门反映问题和提出要求,推动其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或是回应决策机关的请求,对一些专门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民间组织在表达利益需求时,必然要对需求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每一种合理性论证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作支撑,因而在这一论证过程当中,该民间组织所践行的价值观就可以得以彰显,于是,通过民间组织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在不同阶层利益基础之上的多元价值观就被显现出来,为价值观的进一步融合奠定基础。

(二)建构多元价值融合机制形成大众化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来自预先给定,而是由来自个体的多元价值观融合而成。其合理性在于,价值并不是实体,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关系性概念,来源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8]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问题理应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只有用价值观融合的办法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要实现价值融合,关键是解决“载体”问题,主要的载体包括以下四种:其一,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民间组织交流促进会。当前,已有多个以国际交流为目标的民间组织交流促进会得以建立,如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但是,以国内交流为目标的民间组织并不多见,政府应支持和推动国内民间交流组织的创建。其二,推进民间组织交流论坛的制度化。这类论坛可涵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民间组织代表,如2010年的中国社会组织论坛,目前,交流论坛的制度化建设是拓展民间组织交流渠道的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可予以一定组织和经费支持,进行适当引导和管理。其三,开辟囊括公民个人、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互联网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腾讯QQ软件,创建交流QQ群,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空间建立民间组织交流的网上论坛。其四,移动网络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交流渠道,政府可以在规范和管理移动通信的同时建立民间组织移动交流平台,加快多元价值观的融合。在以上载体的媒介作用下,多元价值观可以实现充分融合。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作适当引导,从而在全社会逐渐形成“最大限度的价值共识”,而这个“价值共识”也就是大众化的核心价值观。政府在与民间组织的协商当中可以获得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并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建构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机制引领价值认同

在利用多元价值观的融合机制形成大众化的核心价值观之后,应当建构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机制反过来引领价值认同。这种导向机制建立的基础在于,采取大众化表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政府的引导,“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的,是“最大限度的社会价值共识”,并且是我国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与价值观融合的结果。建构这一导向机制,关键是贯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和公共参与的原则。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领导功能。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传媒进行规范引导,引领价值观的传播,如完善批准登记制度、审读制度、重大事件监控制度、媒体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以及传媒负责人的任命制度等;或是通过国有控股掌握社会主要传媒的经济决策权,国有资本可以入股各地晚报和都市报等以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与文艺副刊作为强项的传媒。另一方面是利用价值观融合时所开辟的各种利益表达和价值交流渠道,反过来进行价值认同的尝试,即通过各级民间组织交流促进会、民间组织交流论坛和以QQ群、网上论坛为代表的民间组织互联网交流平台,以及相关移动网络来促使民众最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完成其“自上而下”的传播。

[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210225(1).

[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4.

[4][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2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

[6]杨燕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价值观的重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28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7-59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ests is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and Criticism of the Communitarianism

MO Fan,et 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Values are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but constructing the core values with the communitarianism method will result in the suppression of public values to individual values,so it can face"value dilemma".Interests are the measure of values,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ests is the basis of integration of values,so formatting and identifying the core values with the metho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ests to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s can achiev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common interests as well as individual value and public value.Furthermore,it can overcome the communitarian- ism"value dilemma"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ntegration;interests;values;community

B018

A

1000-2359(2010)05-200042-04

莫凡(1982-),男,湖南零陵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谭培文(1948-),男,湖南衡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 张家鹿]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09BKS040)阶段性成果

2010-06-16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社群实力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实践能力与实践方式分析——以2014—2017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年度十大事件为例
社群短命七宗罪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