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 问题及其定位趋势

2010-04-11 11:11
关键词:舆论监督民生受众

周 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 湖南 长沙 410100)

在2010年的“两会”上,民生成为最大的热点话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表述:“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响应党的号召,早在2002年就创办了《南京零距离》,使“民生新闻”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此后,全国各电视台争相效仿,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潮。对于民生新闻,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无从定论。本文将通过对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趋势。

一、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低俗化

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曾说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现实中很多人把收视率当成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民生新闻刚好能满足大众口味,收视率必定攀升,进而导致盲目追求高收视率,造成节目低俗化。

有些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制作者片面追求形式的轰动而忽视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价值的追求,把镜头大量定格在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丑事的原始记录上,日趋“低俗化”和“庸俗化”的新闻理念使民生新闻“抓小放大”,过滤掉其中严肃的主题和内涵。[1]纵观今天的电视民生新闻,大量话题集中于包二奶、婚外情、变性人等边缘话题,节目现场出现谩骂、厮打等过激行为,甚至在画面的处理上大打“擦边球”,如一些裸露的、该打马赛克的地方没有打马赛克,而是采用类似毛玻璃的处理手段,如同遮了一层簿纱,但却一览无余。这些镜头甚至作为主打镜头,在播放前反复宣传预告。报道交通事故或凶杀案件,经常可以看见记者抓拍斑斑的血迹、横躺着的尸体,乃至面目全非的死者面部特写。

(二)舆论监督尺度把握不够

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在普通百姓中取得很高的收视率,原因在于它能反映民意,制造舆论,进而引起政府关注,影响政府决策,然后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公众议程向媒体议程、政府议程转变的过程,也是普通大众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重要途径。[2]这也是衡量媒介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是民生新闻之使命所在。但目前,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

一是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故意增加负面新闻数量,民生新闻被负面题材所充斥。这些民生新闻所反映的并不是百姓生存的真实状态,而是百姓生活中一些负面因素。这样做,无疑会影响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生存环境,产生悲观失望心理。新闻报道应当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真实,这是长期以来衡量新闻的基本标准。但目前的民生新闻用大量的负面题材来代替社会的真实状况。

二是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对新闻事件的描述缺少整体式关注。一些记者缺少理性判断能力,凭意气用事。部分媒体凭借自己的优势话语权,以媒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媒体感情,对新闻事实进行取舍,以当事人自居,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随之带来的便是批评的片面性。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生态,比其它新闻形式更具有作为的空间和潜力。但是,视角下调、微观叙事,也给它带来一些先天缺陷,如容易陷入琐碎的现象报道而弱化媒体意识等。因此,要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品位,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开发自身优势,克服既有缺点,对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向进行合理定位。[3]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市民与农民并重

从传播学理论上讲,受众处在新闻传播过程的中心位置,并掌握着话语权。从社会学角度看,话语权(即表达权)是新闻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一项不可让与的民主权利。民生新闻是关于人民大众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计来源、生命安全及其相关事实的平民化传播,毋庸置疑,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非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

有关资料显示:农民至今仍占我国人口的60%以上。据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的估计,中国弱势群体在1.4~1.8亿,占总人口的11%~14%。[4]如果说,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初把目标受众定位于城市市民是为了拉近和受众的距离,使媒介面临的困境得以改观的话,那么,经过这个阶段后,是不是应该把隔离于“民生”之外的大多数农民重新定位为电视民生新闻的目标受众呢?对于城市台而言,除了关注城市居民外,兼顾农民的目标定位是其发展壮大的道路之一,而各省台的民生新闻,本应该就是市民与农民并重。

因此,今后民生新闻发展的可行之策是关注我国占大多数的农民话语权,把民生新闻的话语权由少数市民转移到大多数农民身上,从宏观上把市民和农民同时作为目标受众,真正从民生角度去报道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从受众本位出发,才是真正的关注民生。

(二)协调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及相关人物的言行实行监督。[5]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主力军,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营造舆论环境、引导舆论方向、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受众也把媒体批评的力度及为百姓维权的成功率作为衡量该媒体实力的指标,这也随之成为媒体培养潜在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要对社会的丑陋现象及不公平进行深刻的批判与揭露,对政府的腐败行为与官僚主义现象进行监督,通过设置热线、E-mall等方式,让受众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反应给媒体,而媒体则竭尽全力,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及时做出回应,直至解决。

新闻传媒不仅仅提供了舆论监督的平台,同时“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6]不可否认,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可以间接地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但是,也能助长民众不通过正常民主渠道解决问题,过度依赖媒体的心理,妨碍政府职能部门正常的办公秩序。那么,如何处理电视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所处的位置呢?首先,应该认识到电视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中介地位,它可以代表舆论监督主体,但不能代替舆论监督主体。新闻媒体可以监督督促某些问题的解决,但绝不能代替政府职能部门过早地得出结论,影响正当的公务程序。其次,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社会、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再者,舆论监督应该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进行。

(三)创新民生新闻的表现手法

现在的民生新闻大部分以百姓生活、家长里短为报道对象,同城的民生新闻因共享新闻资源与题材,在“同题竞争”的情况下,解读信息视角的不同就成为打造附加值的有效方式。例如,同样是报道超市外的自行车经常被盗这一新闻,有的以超市管理能力不佳为视角,有的以个人警惕性不高为视角,有的以警方反扒力度不强为视角,有的以被盗者无所谓的心态为视角,除以上视角外,可否找到更加独特的视角呢?除了视角外,新闻编排也能体现表达的个性。比如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的《新闻楼外楼》就是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与杭州交通918联手推出的,每天晚上7点整,电视与电台同步直播,每期两位主持对阵,一位是主持,一位扮演嘉宾,就报道中的内容一正一反地进行评说,碰撞观点,这种形式新颖独特,吸引不少观众。此外,创新民生新闻的表现手法还可从主持人的读解上下功夫。很多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通常只对事件做简单的叙述,并不表露媒体的观点或看法,或者只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缺少报道力度和深度。电视民生新闻应做到“评述结合,以评立身”,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观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是非曲直,又要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进行评说,明确表达媒体的观点和倾向。应当看到,恰到好处的点评,对树立节目的权威性,增强观众对节目的信服,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

以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栏目,能彰显电视民生新闻的自身形象,促进其良性发展。依托本土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受众环境,培育一批具有相对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民生新闻品牌栏目,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必由之路。

首先,在定位上突出差异化。以湖南都市频道为例,可考虑将《都市一时间》分为两个版块,将其中一版块设计为“记录湖南人民每天生活”的本地新闻栏目,在报道上突出新闻的现场性和权威性,在报道方式上体现细节性、故事化和人性化;将另一版块设计为提供快速和密集信息的民生新闻杂志栏目,将关注视角拓展到国内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资讯、消费、经济等重大题材,把重点放在服务性和引导性的内容上。

其次,发展新的民生新闻栏目类型,建构更为完善的民生新闻节目体系。可依据现有的媒体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新的民生栏目类型,建构更为完善的民生新闻节目体系。可开办民生新闻评论栏日,形成幽默诙谐、休闲轻松、精当犀利的评论特色,从而拓展民生新闻的深度。此外,可考虑培育采用方言播报和评论的民生新闻和民生新闻评论栏目。方言代表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地方电视台的收视对象主要为本地民众。因此,发展方言的民生新闻栏目,寻求多元化表现形式,能够突出地域个性和语言特色,凸显浓重的本土文化,让民众感觉更质朴、细腻、率真,在情感上更加认同,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7]

[参考文献]

[1] 陈虹豆. 当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与发展研究[D].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曾晓渊. 民生新闻的发展对报道平衡的吁求[J]. 新闻爱好者,2009(7).

[3] 陈蕾. 试论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制作[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3): 23.

[4] 林晖. 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5.

[5] 郑保卫. 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3.

[6]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3-124.

[7] 李朗,文铭权. 地方级电视传媒民生新闻的发展与突破[OL]. http://www.studa.net/xinwen/100118/14203777.html.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