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大众阅读需求推动阅读文化建设*

2010-04-11 16:20孔德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读书节类图书书屋

孔德超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历史的动力把我们带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大众阅读媒介、阅读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图书馆作为政府保障公民的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权利而设立的公益设施,在促进信息传播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大众阅读需求,积极推进阅读文化建设,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1 新形势下大众阅读的特点

近年来,大众阅读媒介、阅读内容及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众阅读呈现出阅读媒介多样化,阅读方式浅层次、快捷化,阅读内容多元化的特点。

1.1 阅读媒介多样化

随着电子书、手机报、网络飞速发展,网络阅读成为国民获取知识重要途径。据最新资料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在各类数字阅读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其次是通过 “手机阅读”,手机阅读用户达 1.75亿人[1]。观察人士指出,200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产值达750亿[2]。

但是,在电子读物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社会的纸张消费并没有减少。预计到2010年,纸质图书出版预期达到600亿印张、70亿册,种数控制在25.5万种,出版重点图书1370种;报纸出版预期达到2030亿印张、500亿份;期刊出版预期达到140亿印张、30亿册[3]。

数字阅读既代表着总体趋势,但又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传统纸质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将会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

1.2 阅读方式呈现 “浅阅读”、“微阅读”的趋势

人们的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将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阅读倾向也随之进入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浅阅读”时代;与此同时,对于不同的文本和资讯,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短小、碎片式的资讯,如快速更新的新闻、轻松浅显的小说,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获取[4]。地铁里阅读手机报,在等待的间歇用手机上网看新闻,用i-Touch看看最近流行的职场小说。口袋书、手机报、Twitter,都代表微阅读,“微阅读”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1.3 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多元化

当前,人们的阅读目的正从以“工作学习需要”占绝大比重的“学习性阅读”,向“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休闲消遣”、“满足兴趣爱好”、“提高修养”等多元化目标转变。阅读内容丰富多彩,畅销的、通俗的、流行的、实用的、消遣的图书构成了当今国民阅读的主流,过去那种一哄群起的阅读效应将越来越鲜见。据最新资料显示:2009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文学类图书,过去一年共有约1.3亿人购买过文学类图书,占全体国民的16.8%,占总图书购买人数的35.6%;其次为日常生活类图书,排名第三的是经济、管理类图书[5]。CNNIC在第六次调查中显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使用率为42.3%[6]。

2 图书馆推动阅读文化建设举措

图书馆作为政府保障公民的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权利而设立的公益设施,要充分发挥组织社会阅读的核心作用,积极推动阅读文化建设工作。

2.1 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基础,无论是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应结合各自特点,随着大众阅读需求变化而逐步调整。如深圳南山图书馆,近年来,适应大众阅读内容多元化的需要,加大了文学类、经济类、计算机类、生活类、法律类、文化教育类图书的采购量,图书采购偏重于大众化与实用性,专业类图书的配置逐年减少。此外,由于深圳是一个工作环境竞争激烈、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从业人员年轻化的城市。工作之余,旅游是绝大多数深圳人工作之余选择的休闲方式之一。配合特色服务部的专题藏书,增加了旅游类图书的复本量,通过几年的时间,旅游类图书的藏书量已初具规模,成为该馆的特色之一。

图书馆在加强资源建设的同时,要花大气力去致力于创造交流沟通的气氛,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好更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大众的活动中心。诚如程焕文教授所展望的:“现在,图书馆还必须成为民众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这很重要,其意思是说,民众到图书馆来,不一定为了学习研究,可能并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行为。闲暇的时候,民众觉得图书馆的环境高尚雅致,像逛街一样随便到图书馆逛逛,随意翻翻书刊报纸,不是为了学习,纯粹是为了休闲;或者带上家人,或者约几个朋友,到图书馆去喝杯咖啡,聊聊天,或者去听听音乐,或者去看一部录像或电影,或者去上上网,玩玩游戏,权作打发时光”。

2.2 充分延伸图书馆服务,建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可以充分借助因特网的优势,同时也顺应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基层服务网点,延伸服务空间,构筑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来服务更多大众。如2006年上海闵行区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推出 “建立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的项目。该项目由政府全额拨款,建立以闵行区图书馆为中心馆,各社区馆为分馆的闵行区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全区社区馆与区图书馆联网,共享文化信息资源。2007年5月,全区12家社区馆全面实现联网,共享服务网络平台的 “流通中心书库”、“数字图书馆及多媒资源库”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资源。

在广大农村,应着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和流动图书车建设,着力解决好农村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问题。为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应推广南昌市新闻出版局创建农家书屋管理模式,利用各县区图书馆功能优势,管理农家书屋资产。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农家书屋资产流失,图书馆介入,能够带入好经验、好做法、好管理方式、好软件,大大提升农家书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解决农家书屋出版物不断更新问题,增强农家书屋对农民群众吸引力,使农家书屋得以长期存在,提高农民阅读能力。

国外图书馆在建立图书馆与家庭阅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方面给我们作了榜样。如俄罗斯家庭阅读十分普及,这不仅得益于家庭藏书,也得益于图书馆制定的阅读大纲。俄罗斯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专人编写适合各年龄层的阅读大纲,为各年龄层、各类家庭提供所需信息。家庭阅读大纲具有整体性,从制定到实施都有一整套的措施。家庭阅读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早期阅读、节假日阅读、主题型阅读等。

2.3 举办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充分整合图书馆界自身资源开展阅读服务和倡导阅读,是构建社会阅读氛围的有效途径。目前图书馆界可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大致有两大类型:

2.3.1 读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是综合性的阅读推广活动,社会影响较大。据调查统计:我国国民中,只有6%的国民表示自己的身边有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有六成以上(63.8%)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仅有8.5%的国民表示参加过读书节活动[7]。读书节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每年配合“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月活动,将“世界读书日”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相结合,通过好书推荐、阅读竞赛、图书捐赠与回赠、公益展览等形式,积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校园阅读文化氛围。读书节的活动要有读者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吸引人们的无意注意,进而转化成有意注意而乐于参与。每届读书节举办之后,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作为下届读书节的借鉴,并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以保持与时俱进。

2.3.2 专门性阅读活动。图书馆可以开展不定期的专门性阅读推广活动,如:(1)图书推介。如上海闵行区图书馆的《中国的世界遗产》主题资源推介活动,展出了馆藏资源中有关世界遗产方面文献,汇编资料集中介绍了什么是世界遗产、如何界定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中国现有哪些世界遗产、正在申报中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信息等。(2)读书报告会。如宁夏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论坛”系列报告会。(3)读书征文活动。如汕头图书馆2008年举办的“体育与我”读书征文活动,深入部队、机关、企业和社区,全面发动,共同参与读书征文比赛活动,该届读书征文活动,带动基层群众阅读活动之丰富、效果之好,为历届之最;未成年人阅读活动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为历届之最。(4)公益讲座。内容不仅限于阅读,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知识;(5)各类竞赛活动,如阅读竞赛、演讲竞赛、知识竞赛,等等。(6)书刊捐赠活动。如2009年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举办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文化强省”为主题,全面推进青少年健康阅读为宗旨的 “海宝传奇”电子书赠书活动。(7)儿童的阅读推广计划。在这方面英国伦敦的埃菲尔德图书馆开展的“踏出阅读第一步”的活动非常值得借鉴。香港也有非常好的经验,香港社区图书馆会为儿童设计阅读护照,替每一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长期的阅读计划。

开展各类图书推广活动,做好活动策划和宣传至关重要。在目标公众、活动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定位要准确;各种活动的举办需要多模式的宣传媒介相配合,如传统的广播、电视、期刊、报纸,新式的网络、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等,每种媒体都有不同的受众。在媒介传播中,要注意宣传内容的多样化,即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设置不同的宣传内容,通过多种传播媒介的相互协作,图书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将得以最大限度的加强。如:需要读者报名参与的活动提前通过媒介发布招募信息,首次与读者见面的创新型活动,需要广而告之并积极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对于青少年受众采取网络媒介的方式,对于老年人采用电视媒体方式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影响力与活动效果。同时在活动安排上,注意心理学“多看效应”的运用,即把握好活动安排的节奏与频率,使开展的活动更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阅读推广活动要作为图书馆一项长久的工程,而不能出现“‘世界读书日’四月来,五月走”的现象。要如同英国对于阅读年之后开展后续活动那样,将最开始的口号“读我”(Read Me)改变为“继续阅读下去”(Read on)。另一方面,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图书馆日常的读者工作,如馆内阅览、图书外借等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唯有如此阅读活动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深入持久的效果。

2.4 开展阅读教育,培养阅读兴趣

在培养阅读习惯,开展阅读教育方面,各类型图书馆要积极发挥作用。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在学校开设阅读辅导必修课或选修课,推动在校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引导社会青少年通过读书丰富自己人生。

公共图书馆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推进社区阅读和家庭阅读。依据儿童的特性,如果只依赖图书馆的力量,是很难有成效的。只有通过组织社区和家庭阅读,推广科学的早期阅读理念和方法,指导家长和教师有效参与和分享,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才能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来自德国教育专家的一项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13岁到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会永远对他关闭。因此在儿童时期甚至婴幼儿时期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而对青少年的阅读培养更有助于建立阅读社会。

2.5 联合各方力量,共建阅读社会

资金缺乏、人员短缺的问题一直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掣肘,因此,图书馆应善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各界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阅读文化建设。

针对资金的不足,图书馆一方面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申请专项活动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不同商业机构合作,筹集经费,如与出版机构合作,由他们提供最新书籍,图书馆负责策划组织活动。还有一个更有效的手段是利用各界资源建立阅读专项基金。公共图书馆通过设立阅读基金,吸引社会热心慈善人士和企业捐献。这样,阅读文化建设的开展就有了长期稳定的资金保证。

阅读文化建设是个浩大的工程,不但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更需要人力的支持。图书馆在组织阅读活动的同时还要保证正常的开放,往往会力不从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公共图书馆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招募志愿者,制定志愿者奖励机制,吸引社会上对阅读有兴趣的热心人士参与;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共建和谐校园,共创书香社会。

[1][6]CNNIC 第 25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报 告.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0-01-15/519564.shtml.2010-01-15.

[2]“电纸书”能否改变传统阅读方式.http://www.readfree.net/htm/201001/4867790.html.2010-01-17.

[3]2008-2009年中国出版行业研究咨询报告.http://www.baogaobaogao.com.2009-10-05.

[4]“微阅读”=绿色阅读?或可催生当代经典文体.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1-20/1975223.shtml.2009-11-20.

[5][7]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4-23/1659456.shtml.2009-04-23.

猜你喜欢
读书节类图书书屋
篽箖·上野书屋
沐浴书香,喜迎新年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梦幻书屋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
读书节活动编排质量探析
博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