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研究

2010-04-12 13:14董晓玲
关键词:国文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董晓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1620)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研究

董晓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1620)

自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以来公开出版的教材有1千多种版本(以国家图书馆登记为准)。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很多高校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如何来根据目前的教学要求来规范、引导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让各高校能有适合自身要求的教材,这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历程的发展梳理及各时期的教材特征分析,来达到树立科学的编写观念、把握正确的编写原则、顺应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的目的。

大学语文;发展历程;研究

教材作为反映高等教育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大学语文教材已从原来的一家独大、垄断市场,发展到今天的群雄争强的繁荣昌盛。如“十五”全国规划大学语文教材仅三种(后增补一种),到“十一五”规划即增加到11种,而且东南大学的还是以“立体化系列教材”列入。但其中也有“诸侯混战、乱成一团”的一面。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登记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适合现在使用的有400种左右[1],其中有的内容重复中学课文的、有的偏离和失却大学语文本色的、有的古文为主晦涩难懂,有的甚至大量“克隆”别人,无参考价值,很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是继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开课程,普遍开设于20世纪30年代,口头统一名称“大一国文”[2],这门课程至今已走过50多年(其间1952年至1978年停止开设)的发展历程。这50多年,是开展语文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被揭示、被明确的过程;是教育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方向。

一、20世纪30年代起的语文高等教育的奠基阶段

“大学一年级普遍添设国文课程,是民国二十七年( 1938)开始的”[3]。当时教育界出于对“大学新生国文程度差”的普遍认识而添设了这门课程,对课程内容与教育理念的定位当时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

1. 以魏建功教授为代表的思想熏陶型。高等学校设置大学国文课程,起初是一种自发状态,“当时并无统一的教材,教师各编各的”[2]。随着课程开设日趋普遍,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规范教学内容。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魏建功、朱自清等资深专家编选《大学国文选目》,历时两年完成。此后各公立、私立大学一律遵用。据此选目编辑的《大学国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统编大学语文教材。当时该教材主要负责人魏建功立足于语文高等教育与语文基础教育应具有不同功能的思考,提出形式方面主要的是语文训练。由于这部教材“强调思想熏陶”的教育理念,选文内容又过深,实际教学中操作难度很大,所以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2.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语文能力训练型:他认为“大学国文不是中国学术思想,也还不能算是中国文学,他主要的是一种语文训练”,“大学国文就应选训练阅读和写作两种能力为标准”[4]。

3. 以郭绍虞、叶圣陶教授为代表的语文能力训练与思想熏陶并重,但归宿应为语文能力训练型。郭绍虞教授认为“国文教学或重在思想之训练,或重在技巧之训练,原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篆经过与其旨趣》一 文中)。叶圣陶教授认为大学国文课程要实现两个目的,即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连带而及思想熏陶。

上述不同主张的出现,说明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涉及到与基础教育衔接、学习者程度不均衡以及该时期特有的文白之争等问题,人们很难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自编教材中,郭绍虞教授的做法比较有特色,他分成两本书来编:“一是近代文编,以思想训练为主而以技巧训练为辅,一是《学文示例》,以技巧训练为主而以思想训练为辅。”但这种做法,正如郭氏自己所言:“技巧与思想原为一件事的两方面” (在《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篆经过与其旨趣》一 文中),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断然分开。

二、新中国建立之初语文高等教育的短暂阶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大学国文课程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的探讨,仅是现代语文高等教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之初,依徐中玉教授的评述:“大一国文采用的是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编的教材。大学语文内容逐渐趋向古代、当代、外国文学三方面的融合,但仍未出版一本比较流行的教材。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后,教育学习前苏联模式,文理科分家,不再有人重视文理要交叉,大学语文课程不再开设,从此中断了三十年”[2]。

三、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语文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

1. 以为徐中玉教授主编的教材为代表,语文高等教育进入恢复期

1978年,在匡亚明、徐中玉等人的共同倡导下,全国各高校陆续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到80年代初全国有四百多所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专任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健全和壮大起来,各高校都成立了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多了,1980年全国成立了大学语文研究会(属于全国一级学会)。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开始起步。该段时期教材建设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徐中玉主编的1981年版的《大学语文》当中,其教学内容的主导方向是文学审美。在此之前的各种大学语文教材选篇偏深、偏难、学术文章占很大比重,而该版本做了重大突破,“选编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结构上采用的是文学史的办法”[5]。以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自此要求全国有统一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呼声在一部分学校中一直存在。有人认为有统一的教材才能提高大学语文的地位。而更多的学校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在大体上遵循统一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使大学语文教学更有新鲜和活力。象暨南大学在教材中就编入了“广东话到普通话的转换”教学内容。因为①大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的,大学生总是在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中的高等学校读书,因而通过有一定的地域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域的文化,汲取这里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②增加讲授地域文化的新章节,将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随着时代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元素展开讲授,并配以相应的地域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选读,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对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理解;③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能带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考察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地域作家笔下的山水风貌和风土人情,将课堂教学与校外考察结合起来。

2. 有名的教材大量涌现,语文高等教育进入高潮期

9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由选修课定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增加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时数,提高了大学语文课的地位。有的大学例如浙江工业大学自90年代初期开始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所有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并且根据学科不同设置了不同授课时数的大学语文A、B、C三类[6]:A类56学时,主要面向外语专业;B类48学时,主要面向经贸、管理、教育专业;C类32学时,主要面向理工科各专业。从此有了因专业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大学语文课程。

此时不断有中文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充实进大学语文的教学队伍,各级大学语文研究会也建立起来,会议和各种活动都十分活跃。由此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倡导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界展开了长时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以人格精神、人生感悟、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男女恋情、写景抒情等为专题进行(如夏中义教授的教材),强调该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提高学生人生境界。

3.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空前繁盛,语文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选用教材的自由度逐渐加大,各种版本新教材层出不穷。语文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出现更能揭示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意义的教育观念,并在配套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在语文训练中注重思想熏陶与思想文化

这段时期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进入急剧膨胀状态 ,但大部分走的仍是以“思想熏陶为主 ,附带语文训练 ”的路子。

具体体现在选篇注重人文精神。代表性教材为徐中玉教授、齐森华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 )和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

选篇注重文学审美。代表性教材是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 “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对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凡适合作大学非中文专业语文教材的 (考虑到不宜过深、过长、过通俗以及不与中小学重复 ),尽量选入”[7]。

选篇注重思想文化。代表性教材为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该教材以专题形式构成,其中有 “《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 ”、“《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 ”、“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 ”等纯粹文化学意义上的专题,相对中学基础教育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拉开了层次。

(2) “回归语文本位”教育观念的形成

代表性教材为魏饴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和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分 三篇:“阅读能力培养 ”、“书面表达能力培养 ”和 “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体例以文选为主。陈洪教授提出了“好文章”的编选理念是:“好文章 ”不应该局限于“文学文章”,而“应该是选择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的或优秀的汉语文文本”[8]。他把语文提升至母语高等教育的高度,让大学生明白经典母语文化与母语的精髓,学会借鉴和传承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面广、量大、兼容性强,十分需要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开设较之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共享性和实用性要大得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日趋丰富,从 20世纪 90年代末期开始,高校内部和教育出版领域开始借助计算机技术研制辅助教学资源。大学语文课程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最早开端于 1999年王步高主编大学语文系列教材时期。由于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评选均与网络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迫使大学语文教师积极投入网络课程的建设之中。有不少大学和语文研究会建立了大学语文及与之有关的网站。例如东南大学精品课程大学语文网(共20个文件)。有的大学投资十多万用于课程建设,制作了精美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音像教材、电子教案,而且不断更新。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建起了国家级大学语文精品课网站(http://www.eyjx.com/)。设立的“软件下载区”等可以将电子教案挂网供大家下载,惠及全国高校的教师与学生。

结 语

影响教材质量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研究教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一些启示:(1)树立“语文本位”的教育观念,(2)注重时代性,(3)注重地域性,(4)注重层次性。

要进一步推进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用行政化的手段来规范。通过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专家评选推荐各类优秀教材,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需要。以组织力量打造精品、评选优秀教材活动来引领教材市场的健康发展;(2)由于各高校的类型、层次不一,规范教材应考虑多元有序,注重特色,避免“一刀切”。以现有的课程指标体系如陈洪教授的为基础,从文章、文学、鉴赏和素质教育等层面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和不同的分值,制定科学、合理、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区别于美学、文学史等其他文化素质课程;(3)积极开展各类讨论活动,转变教学观念:例如《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问题的大讨论”为大学语文成为高校公共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主体目标。

[1] 张英. 大学语文修成正果[N]. 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 日第1版

[2] 徐中玉. 大学语文三十年[N]. 南方周末,2007年5月23日第1版

[3] 梁剑宏.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研究[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 朱光潜. 朱光潜文集 第9卷 [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103

[5] 徐中玉. 大学语文》[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编写说明

[6] 姚莫诩. 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J]. 高教与经济,2008(2)

[7] 王步高. 大学语文[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序言

[8] 李瑞山.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7(6)

New Trends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Dong Xiao-ling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fc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More than thousand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en published ever since the course is offered at universities. Yet, teachers found themselves lost among those different choices with no guiding principles. This paper depicts that teaching materials research should comply with current demands and meet different university’s needs. Ups and downs of the material building show that adaptability is a keynote principle.

College Chinese;ups and downs;research

猜你喜欢
国文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