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2010-04-12 19:46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试点农户资金

郝 婧 李 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赋权: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郝 婧 李 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政府和农户关注点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和评价也不同,在参与式调研过程中,政府和农户均认识到向农户赋权、以农户为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引导者和协调者,只有向农户赋权、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赋权;新农村建设;发展

一、参与式调研的基本情况

2006年 11月至 2008年 11月,我们先后 6次到北京郊区某镇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参与式调研。

1.调查地点选择:调查地点有区、镇、村三个层次,选取市级、区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各一个、镇试点村 8个,非试点村 2个。

2.调查对象与研究样本的选取:调查对象有区镇两级分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干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村干部和普通农户五个层次。区镇各访谈一个分管领导,并见缝插针访谈区镇其他机构的干部,以半结构访谈为主。

3.小组访谈对象:每个村选取普通男性村民、女性村民各 5名以上,作为小组访谈的对象。农户选择采取偶遇和滚雪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户问卷调查采取一对一访谈,当面填写的方式,收回有效问卷 240份。

4.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资料收集:主要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小组访谈、个案调查等社会学和发展学的研究方法。召开村级座谈会 20多次,镇级座谈会 5次,访谈关键人物 30多人次;资料统计与分析:运用 Spss+、Excel等软件及常规的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和评价

(一)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1.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要工作更多考虑了村容整洁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和北京市选择试点村的其中一个标准“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是一致的,应该说很好地贯彻了北京市的政策。

2.镇领导对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优先排序:镇里认为不仅要注意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的改变,还要注重促进本镇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现在只是村容村貌改变比较多;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上重视农民的政治权利,注重搞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3.试点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优先序的不同和差异:十个试点村存在不同的区域差异,其中 xd、SJ、ZHY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这些村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顺序上的共识是先要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但每个村对优先序的理解存在差异,xd村认为先发展养殖小区、集贸市场、二层商业楼,而靠近北京某开发区的ZHY则认为村容面貌改善是当务之急,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更多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序认识不同。试点村中 78%的农户认为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还有 20%的农户则认为“管理民主”是第一位的。

5.非试点村干部和农户的认识:新农村建设要优先发展经济,而不是村容整洁,要是经济上不去,村容再好“也是驴粪蛋外面光”。

(二)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的认知

1.区、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区办公室认为上面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主要是对各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但是对于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开展工作有些茫然。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要工作是向各村要材料。有的成员参加过政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培训,但对于项目管理、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怎样以农民为主体等问题在培训中没有涉及,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

2.区财政局: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有市、区、镇的专项资金和村的自筹资金,由区、镇两级管理,农户自筹资金比较少。区财政局的任务是争取上级资金、协调区里资金,但是资金怎么利用才有实效,不是他们份内的事情。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中缺乏人员能力建设的支出。

3.镇分管领导: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要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项目;但遗憾的是他虽然负责此事,但对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内涵不是很清楚,很想把工作做好,但缺乏明确思路和方法。

4.试点村干部、试点村农民:试点村的干部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确实是好事,但项目太多,太累,有些很不合实际,无法完成。农民也不怎么配合工作。问卷中 85%以上的农户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情,资金都是由国家出,他们只要跟着干就可以了。村干部听上面的,不怎么听老百姓的意见。

5.非试点村干部和农户:非试点村干部认识不是很一致,一个村的书记认为他们自己也是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并且效果不错,另外一个村的书记心里有些不平衡,认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列入试点的村很幸运,他还担心新农村建设是走过场,是一场运动。

(三)政府和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成就的评价

1.政府的评价

(1)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了生产发展

首先是加强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引导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先后完成了全镇几个村 5000亩中、低产田的改造项目,使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达到了高产高效;继续开展蔬菜保护地建设,在 S村、YXD村等 6个村新建日光温室大棚近 1000栋,丰富了首都和本地区的农贸、蔬菜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其次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农户原种植粮食作物,现调整种经济作物的每亩给予 100元的补助金;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占全村粮食面积 30%以上的奖励村 10000元;下发补助资金 56.8万元,用于因种植经济作物需新打的机井。

再次是长远谋划、发展产业,为新农村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主要的做法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办食用菌农民田间学校等。

(2)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首先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划拨 1500万元作为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扶持配套资金,制定扶持资金使用政策,坚持“村级多投入,镇级多配套扶持”的原则,持续对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配套资金补贴,按照建设项目的不同,分别补贴 15%到 20%不等。

其次是加大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召开了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并制定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垃圾密闭化管理办法;二是加大投资力度,投资 800多万元购置垃圾专用车等保洁工具等;三是加大镇区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南北街、兴华大街、北门口北路、辛房路等主要街道实施了垃圾密闭化收集管理工作,兴建村级公共厕所 110座,改造农户卫生厕所近 3000户。

2.村干部和农户的评价

(1)环境整治项目的综合效应开始凸现

84%的农户认为村里的道路好走了,出行方便了;通过改厕,村里的卫生状况也有了改善;提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和环境意识,村民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村民可以自觉爱护环境了;污水处理管道的铺设改善了邻里关系,村民关系更融洽;ZY村里环境改善,商业网点增加到 150多个,靠出租房屋全村每年增加了 200多万元的收入。

(2)生活条件得到改善:LLZ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村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里吃水不再困难。

(3)有的村认为通过建立蔬菜大棚,田间排涝问题得到解决,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

与镇领导归纳的新农村建设成绩相比,基层干部和农户似乎看不到村里的更大变化,更关心与自身生活更为密切的内容。

三、政府和农户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一)镇干部的认识

一是缺乏具体的思路和方法的培训;二是缺乏资金;三是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理解不足,没有形成工作的合力,政府积极性和基层工作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四是农民不配合,不想出力就获得收益,农民民主意识过头、而法制观念不足,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五是认为媒体舆论导向不够正确,对新农村建设的报道过多过滥。

(二)村干部和农户的认识

1.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乏长远规划或规划不合农村的实际

市级试点村认为村里最大困难是缺乏产业支撑,村里“十一五”规划项目是根据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拟定的,但没有资金,上级确定的项目资金又无法挪用。现有上面支持的项目与村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资金存在严重浪费,村里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另外,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上级帮村里搞污水改造和秸秆气化过程,需要把刚修好的路面划开,资金、人力、物力浪费都很大。

镇试点村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是规划与项目开展不同步,几个村在开春时等镇上的规划下来以后再动工,但项目的周期不等人,没有等到规划就动工了,感觉项目的选择和进展不是十分理想;二是规划脱离实际,有些项目不是村里所需要的;三是规划内容只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不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大;四是规划缺乏村干部和农户的参与,规划图看起来很漂亮,但不合实际。

2.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一是资金不足与资金的浪费并存,多数村集体和农户都不富裕,需要上级支持,但有些项目并不是农民需要的;二是上级确立了的项目,资金多少和到账时间不知道,只是让垫资完成项目,村里只好欠包工队的,造成了新的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3.工作中缺乏政策的协调和部门的协调: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宅基地的动迁、树木的砍伐以及村里违章建筑的拆除等问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依据支持不够,需要司法、综合治理办公室、城建部门等部门协调,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导致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或无法开展。

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理解运用社区主导型发展理念,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社区内不同的群体,尤其是包括贫困人口和妇女在内的弱势群体要参与决策,并且在得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能力建设的机会和资源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有效的管理组织和制度以及可持续运行机制,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引导相关利益主体有效参与,制定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要在基层参与的情况下,依靠农户摸清村、农户“家底”,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各个方面,制定出能够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的镇村两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然后逐步落实。

3.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应该落实好各项支农强农政策,加大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强势产业。

4.注重培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

首先是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规划和培训的评估工作。其次是针对不同的人员和学习的偏好分层次培训,提升受训者得参与。

5.切实管好用好各方面的资金,提高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各项支农资金要逐步向注重农户参与、发挥农民主体性的村倾斜,取消试点村的做法。

(责任编辑:陆影)

F321

A

1003—4145[2010]03—0081—03

2009-12-21

郝 婧,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职业教育。

本文系 200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3)。

猜你喜欢
试点农户资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