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与公立医院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2010-04-12 19:46宋吉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公立医院

宋吉华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山东 东营 257055)

医疗体制改革与公立医院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宋吉华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山东 东营 257055)

公立医院作为社会组织成员,存在于社会并依赖社会而发展。公立医院既然是一种社会存在,它就必须自觉地使自己的存在与社会相适应,使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利益,并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在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在兼顾经济、社会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医疗改革;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公立医院

2009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和整体推进的一年,卫生部门加快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的主体,也是卫生领域诸多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的一个领域,公立医院的改革关系着医改全局。公立医院的改革,既要体现公益性,又要为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疑难病提供服务平台。同时,公立医院改革,又是医改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改革,因为它涉及到医疗体制的变革,涉及到公立医院是否可以向社会融资。

医疗体制改革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几十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积弊甚众,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把应该承担的很多公共医疗责任推给了市场,让市场的“手”指挥着公立医院的“腿”,公立医院变成了“商场”,医疗卫生行业价值扭曲。公立医院从服务大众、追求公益性社会目标的非营利性国有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以服务获得收入、追求商业利益的组织,除了国有身份外,其经营行为早已高度市场化。因此,目前推进的新医改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但是,坚持政府主导,并不是要排斥市场机制,更不是否定市场经济规律,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由政府保障公平、市场确保效率,最终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为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包括:决策权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扩大人员聘用自主权和薪酬分配自主权;筹资领域实行融资改革;市场环境方面,进行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对医院支持系统进行社会化改革;治理模式改革方面,政府通过任命医院领导团队实施管制;实施新型治理模式的改革,如建立医院管理中心和医院管理理事会,实施“管办分开”,建立医院集团、推进功能整合等治理模式。

二、公立医院改革——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但是,公立医院在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应有的功能和责任履行不到位,布局、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负债经营现象普遍,最为突出的就是没能处理好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作为公立医院,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但是,很多公立医院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实行以药养医、鼓励创收的政策,把创造经济收益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鼓励医生多收多得。于是,诱导医疗消费,大处方、滥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愈演愈烈,患者医疗支出持续飙高,公立医院表现出极度的商业化倾向,市场经济规律在公立医院内被严重扭曲。

为什么公立医院的趋利冲动如此强烈?首先,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卫生总费用从 1980年到 2006年增长了 68倍,同期的政府和社会投入则由 78.8%下降到 50.7%,个人支出则由 21.2%增加到了 49.3%。20世纪 80年代,我国公立医院的总收入中,来自财政的拨款占 30%左右,而现在则降到了 7%左右,不足部分都得靠医院挣钱自筹。其次,医疗服务收费偏低。过低的医疗服务收费,既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也不能补偿服务过程中消耗的成本支出。近几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每年亏损约 300亿元,不得不靠多卖药来维持生存。最后,政府监管措施不足。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态度一直是在下放权力与加强控制之间游离,从而使得公立医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扩张冲动,最终导致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制手段失效。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医院两个效益,是当前管理好公立医院的首要任务,由于财政补贴不再成为医院固定的差额补助,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管理医院,就是要使医院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佳的效益。如何使医院效益最大化,是医院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两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应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质,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从根本上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应该同步增长;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提高社会效益来推动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

三、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双赢的措施

医疗卫生服务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商业产品,具有公益和产业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增加了医疗卫生服务定位的复杂性,这就要求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的公立医院要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对此,在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在兼顾经济、社会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强化社会效益,依靠国家的政策法规,按标准收费,绝不允许乱收费。医院是执行层,它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发展计划与政策,因此它的任何措施及行为都不得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相冲突。公立医院要严格根据国家的标准收费,杜绝乱开处方乱收费,严禁商业贿赂。我国从 1990年起就开始试点实施政府药品采购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如一些公立医院一味追求药品高回扣,致使许多低价有效的药品退出市场,从而导致药价虚高,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甚至因病致贫返贫。现行医疗体制重重弊端的集中表现就是看病贵。在新医改方针的指导下公立医院一定要从根本上标本兼治,体现医疗保障系统的公益性,强调公立医院的社会福利性质。在我国,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尽管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能力还较低。但是降低病人医疗费用,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医疗保健,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低水平、广覆盖”的政策取向相吻合。

(二)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全员意识,切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之所以强调社会效益,是因为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医院经济效益的保障,是医院精神面貌运行状况的反映。这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工作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改善医德医风问题。医院管理者要对医疗、护理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违背社会效益的行为,不仅要在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还应在行政、法律层面上给予制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广大患者的利益为前提,切实把医护工作作为一个崇高的职业,处理好医院、个人与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做到合理用药、适宜检查,杜绝红包、吃请给患者增加的额外经济负担;消除“医药代表”在医院左右医师对处方开药的影响,抵制商业贿赂,排除“回扣”干扰,向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

(三)注重经济效益,加大门诊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院成本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医院是否合理地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医疗的需求,是否用低廉的成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是否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应配齐门诊各专科,除普通门诊外,还应配备相当数量的专家出诊,以提高门诊质量,同时还必须有高效准确的检验、检查技术设备,及时提供各种检查结果,减少病人的往返和复诊次数。此外,要扩大服务领域,走出医院,开展家庭服务,注意反馈信息的管理。这样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而且医院的效益也可以提高。对近期效益所产生的信息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使之形成信息良性循环,改进不足,关注社会的评价。目前,国内一般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收入大约占到医院总收入的 1/3~2/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接近 1/2水平。因而,进一步扩大门诊业务还有很大的潜力。

(四)加强成本控制。医院成本管理是医院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成本是衡量医院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医院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药品材料物资消耗的多少、医疗设备利用是否有效等,都能在成本中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对医院各科室收入和支出的有效控制可以降低医院成本、提高收益率。首先,将医院各科室收入项目进行确认,如出诊、检查、急救、护理、材料等收入项目。收入控制的原则是规范收入行为,严格收费标准,鼓励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制与使用。其次,对医院各科室支出项目进行确认,如办公用品、卫生材料、被服类用品、低值易耗品、水电费、设备折旧、房屋占用费、工资及福利费用、维修费、管理费用分摊等。支出控制原则是树立节支意识,鼓励医院各科室节约医疗成本,同时加强对重点指标的监控,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五)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要按照兼顾国家、医院、职工三者利益的原则,鼓励医务人员按能分配、多劳多得,注重质量效率的统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按照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的原则,进行富有成效的分配制度改革。以效益评价为手段,以质量控制为依据,通过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有效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调整医院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做到人尽其责,各得其所,减轻医院及全社会负担。

(六)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质量的高低对提高医院竞争力、扩大医院知名度、增加服务量、增加收入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就会相应地增加服务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医院的收入,其单位成本费用就会相应的降低;医疗质量低,业务量不足,工作效率低,就会增加单位成本,提高收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医院要在提高医疗质量上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扩大服务量,降低成本消耗。总而言之,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是赢得患者信任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与兼顾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二者并行不悖。

四、结论

我国现行医疗卫生监管体制中存在着医疗机构自身定位盲目、政府监管角色错位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不完善,药品销售利益驱动,导致公立医院行为改变,走“高收入、高支出、低结余、低效益、低效率”的发展之路,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不合理诊疗行为较为普遍。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同时明确,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事实证明,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种伦理道德标准。公立医院作为社会组织成员,存在于社会并依赖社会而发展。公立医院既然是一种社会存在,它就必须自觉地使自己的存在与社会相适应,使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利益,并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要维护社会利益,就必须遵守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公立医院要在思想观念上澄清模糊认识,充分认识到公立医院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认真处理好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承担起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目前财政拨款经费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公立医院要加强经营管理,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采取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增加财政补助、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经费补偿机制。同时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运行监督,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F062.6

A

1003—4145[2010]03—0172—03

2009-10-29

宋吉华(1958-),男,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公立医院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好刊社会效益高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