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风貌整治,积极保护名城古镇

2010-04-13 22:24
四川建筑 2010年2期
关键词:名城风貌古镇

戴 宇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1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保护现状

四川省拥有为数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不少未纳入保护系列的古镇村落。在关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应深刻意识到名城古镇的景况并不乐观,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1.1 传统格局与风貌特色正在消失

根据调研走访可以看出,名城古镇普遍存在传统格局与风貌特色急速消失的问题。许多城镇历史上存在的传统格局,如城镇布局、街巷空间、路网水系、山水格局等,以及具有特色的城镇风貌,如建筑风格、体量关系、地标建筑等,被不恰当的改造、遮蔽、废弃,个别甚至被破坏、拆除。比较突出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城镇发展被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环境环绕包围。文物保护单位被孤立,丧失了应属于紫线保护控制范围相邻的建筑空间环境;许多历史街区或古镇村落,被大量新建的呆板砖房合围。这些都导致了名城古镇传统格局与风貌特色的模糊、弱化、空泛,及至消失。

1.2 传统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新建建筑风格突兀

四川省现在强调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多数是明、清、民国时期以来的传统城镇,建筑遗存多数已历经百年沧桑。加之传统竹木、砖石结构对四川潮湿多雨环境的耐受力不利,除个别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外,多数建筑年久失修、质量较为低下。特别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通常未被纳入文保单位,没有任何保护资金投入与来源,仅靠住户自身根据使用需求,作家庭作坊式的小装修、小改造,对整个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无益。

1.3 掠夺式开发与消极保护模式并存

一段时期以来,因“旧城改造”导致建设性破坏,很多名城古镇建设走过弯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如同家族没落时期,要依靠变卖家藏古董以度日,为发展经济导致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性破坏似乎成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许多欠发达的城镇,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以对历史文化资源投入最小的消极保护模式居多。许多文保单位将大门关闭了事,任它风吹雨打;居民住户改造只要不找管理部门要资金,就随他去建房;或是只要层数、高度、面积等简单量化的指标符合要求,材质色彩、风格形式等都不再过问。这造成了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里存在数目可观风格冲突的“现代”建筑。

1.4 历史文化资源尚存,亟待保护利用

四川是一个多山区丘陵的省份,许多地域还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这些城镇多数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人文风尚内敛。由于没有开发资金、缺乏开发意识,还难能可贵的保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最近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多数属于此列。在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政策背景下,在已经取得可贵的名城古镇保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现在开始科学、有效的采取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措施正逢时机。

2 风貌整治对名城古镇保护的适应性

本文所指风貌整治Townscape Rehabilitation,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确定的“整治”含义一致,即指为体现名城古镇风貌特色所进行的各项治理活动。风貌整治突出的特点在于针对现状开展治理。这首先否定了对名城古镇大拆大建的粗暴改造方式,更不是不切实际的复古理想主义。本文所注重的是关注现状——现状格局、环境、景观、交通、路网、风格、型制、体量、色彩、基础设施……

2.1 整治总平面布局延续传统格局

(1)传统城镇格局是城市最有特色的宏观图底。这样的格局包含周边环境、景观要素、传统风水要素、建筑布局关系、路网交通关系、山体水系等。但是应该看到,名城古镇之所以“古”,在于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古人对于自然的索取和开发力度远远小于现代人类。因此名城古镇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物质需求通常都自发限定在城镇环境容量之内的,一旦有所突破便会寻觅生存空间另谋发展,比如分家、搬迁、移民。

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名城古镇空间飞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名城古镇再也不可能如象传统缓步推进模式那样自然生长的发展;代之以满足经济增长、功能需求为特征的功利型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力度。传统温和驯服的利用自然方式不可能满足现代城镇的发展要求。所以现在的名城古镇发展首先就是对传统城镇空间的极大突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建设部门对于城镇发展空间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引导控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与我国的城镇主要发展模式相同,四川多山区丘陵,历经多年形成的场镇选址最是适宜的用地,另辟建设用地非常困难。同时旧城的人气繁华、社区成熟、商业网点等条件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源动力所在。这也难免许多城镇新区发展不得不紧紧围绕旧城开展。只是这同时也导致了名城古镇传统城镇格局的迷失、混沌与模糊。

(3)风貌整治把控全局的做法首先是梳理总平面布局。尤其是通过总平面布局调整、完善等整治措施,在寻求历史遗留布局特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科学布局。对大城市而言,应当充分注重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严格保护好文物古迹与文保单位,并高度重视对非文保单位的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再也不能重蹈武断的消灭小青瓦、粗暴的推倒重来、粗制滥造的新建仿古街等做法。尺度较小的古镇村落,应充分重视总平面布局中道路交通(车、步、停车、水路等)、山水环境、田园水系、步行街巷空间、景观节点控制等因素。尤其是新建城区与古镇核心相接部分,应完善街巷路网系统、改造街巷尺度、或设置适宜的隔离方式,使得新旧城镇有机相连。

2.2 建筑风貌整治延续传统风格

名城古镇保护区内,许多传统建筑应通过严格保护、修缮、维修、改善等方法予以保留。但是新建城区与传统风格存在冲突是名城古镇常见的问题,即使在核心保护区里,通常也遗留少量没有任何特色的房屋。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和环境因素进行改建是建筑风貌整治的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传统建筑风格从来就不会一成不变,也在随着历史缓步演进。这表明了传统建筑风格在继承的同时,存在着现代工艺条件下的改进可能。因此对于名城古镇需要改造风格的大量建筑,应当通过仔细研究、精心设计和地方化的施工加以整治。建筑风貌整治不是简单的“穿衣带帽加腰线”,不是单纯的屋顶平改坡,不是用现代材料一味的模仿传统构造。应当在建筑体量、层数、高度、色彩、依据现状建筑平面的坡屋顶形式、尺度段式划分、虚实空间对比、细部设计、节点与小品设计等方面加以全面考虑。采取诸如总体高度控制、建筑降层、改坡屋顶、加檐廊、原地落架异地重建、外墙贴材质、外墙涂刷色彩、铺地改装、换门窗构件、等“修旧如旧”的措施,以达到折衷样式的传统风格建筑。同时,在局部地段内,通过少量风格严格推敲、精细施工、“修新如旧”的新建建筑,可以基本实现恢复整合街区内传统风貌的风貌整治目标。

2.3 改善基础设施

公众对风貌整治成果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名城古镇通常位于旧城之内,市政基础设施最为落后。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电力设施老旧、通信能力不足是常见的问题。风貌整治在这些方面应充分结合规划布局调整与建筑风貌整治开展,完善基础设施。

2.4 较低的造价、较快的施工周期

风貌整治工程量具有突出的节约造价的优势。由于大部分工程量避免拆除重建只是针对现状开展改造,因此总体造价大为节约。但是由于工程量的发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通过施工图精确控制造价,实际运用以现场工程量收方为主。风貌整治的施工工艺主要是干作业现场制作,材料已普及和做法成熟,施工周期明显快于大规模砌筑或现浇混凝土。

2.5 较少的居民动迁、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风貌整治力主避免大规模拆迁,对于居民动迁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虽然在规划与实施阶段,出于总体布局考虑,存在少量的建筑拆迁,例如对违章搭建拆除、对超高建筑降层处理、对个别难以实现整治效果极度破损建筑的拆除等。并且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考虑,大量保留本地居民及其住所的做法,为保留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提供了真实的活载体。对少量新建建筑,通过商业运作可以注入带有盈利目的,并兼顾传统民俗工艺继承展示表演性质的商家,通过风貌整治,已经在许多名城古镇实现了较好的社会综合效益。地方居民从不理解到实施后拥护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得到保护,环境景观得到维护。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做到了合理利用,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带动地方经济得到发展。

3 总结风貌整治

3.1 风貌整治的外因

四川省名城古镇风貌整治的起源具有自发性,多数风貌整治的启动初衷来自于具有功利心态的发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考虑。这种利用名城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朴素愿望推动了风貌整治的开展与深化。风貌整治首先总结了急功近利的建设性破坏得失教训,学习参考了国内外“城市美化运动”、旧城改造成功的成果。并且事实上,已经通过实施风貌整治,实现了许多名城古镇的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风貌整治的内因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城镇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为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涌现出通过精细发展、建设自身文化品牌的迫切愿望。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单一依靠一、二产业支撑,需要多元产业维持全面可持续增长。名城古镇的风貌整治为活跃地方经济、带动旅游服务业、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历史文化自近现代以来,苦于急需改变经济极度落后状况的需要,一度处于发展停顿的境地。虽然风貌整治是刻意对名城古镇开展的保护建设,但这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在科学设计精心组织的前提下,实践已经证明能够切实起到让名城古镇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当前历史时期,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展风貌整治,使得名城古镇在经历消极保护、建设性破坏的磨难后,名城古镇历史文化传统能够走出贫穷的农业社会模式并发扬光大,能够取得与现代工业、信息技术和经济文化相协调的成果,能够健康有机与时俱进继续发展,得以真正成为子孙后代可以缅怀祖国伟大历史文化传统的城镇空间载体。

猜你喜欢
名城风貌古镇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包裹的一切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北威州名城名展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