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孙中山大理石坐像诞生始末

2010-04-23 12:23孙娟娟
世纪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山陵大理石保罗

孙娟娟

南京中山陵祭堂的孙中山大理石坐像

在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苍松翠柏之中,耸立着一座闻名中外的陵墓建筑——中山陵,1929年6月1日全国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从此一代伟人就安息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在中山陵有一座通往墓室融合了中西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人们祭陵、谒陵的场所——祭堂。祭堂正中央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像,每次在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时,谒陵者都要在孙中山先生坐像前敬献花篮,鞠躬致意。这尊坐像是由法国著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琢的。坐像高4.6米,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目光深邃、神态庄重,仿佛还在思考着祖国未来的建设大计。坐像底座四侧镌刻六幅反映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浮雕。这尊坐像是在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一年以后即1930年才雕刻好安放在中山陵的。

按中山陵的建造计划,祭堂内的这尊孙中山大理石坐像应该在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前完成的,为什么会推迟一年多到1930年才完成?目前陈列在上海孙中山故居文物馆内与这尊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一模一样,并都出自法国著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的铜像,是否就是中山陵祭堂内孙中山大理石坐像送审样稿?笔者就这些问题查找有关史料,现将中山陵孙中山大理石坐像诞生始末作一介绍。

坐像模型征集颇具曲折

其实在中山陵祭堂内安放孙中山大理石像的设想在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建筑图案时就提出来了,而正式提出并决定在中山陵祭堂内造一座十四尺高的大理石坐像是在1925年7月葬事筹备处的第7次会议上。葬事筹备处是1925年4月8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汪精卫、林焕廷、宋子文、叶楚伧等十二人被指定为葬事筹备委员,主席为张静江,杨杏佛为主任干事。宋庆龄、孙科为家属代表。会后便着手进行坐像模型的征集工作,然而征集工作却颇具曲折。一开始,筹备处聘请了几位美术雕刻师进行试雕塑像,当时有北京留法美术家王济远、上海雕刻师李金发、捷克美术家高祺等表示愿意来承担雕塑孙中山石像工作。他们分别制作了石膏小样模型送葬事筹备处审核,但筹备委员们看后都不满意,认为形象不逼真,况且高祺要价又高达10万元。于是孙科与孙夫人宋庆龄商量后向筹备处提议,拟采用陵墓图案征集方式公开进行悬赏征集。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1925年12月悬赏征集孙中山雕像模型的启事在日本、俄国的各类美术杂志、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等各大报刊刊登。启事标明,头奖二千元,二奖一千元,三奖五百元,期限为6个月。但可能是由于雕像总价格、材料未作明确规定等原因,至1926年6月的截止日,应征者不多。于是筹备处又召开会议,讨论确定雕像总价格包括雕像和底座为5万两,招标期限延长至1926年底。

这样至1926年12月招标结束时,葬事筹备处共收到孙德良、孙金生、方思藻、马清、高棋、李金发、黄上水、方丹斧、熊松泉、吴霭臣、顾克俭、黄义、潘树华及S o t c c s等14位中外雕刻家送来的应征石膏或铜质模型17件。葬事筹备处决定由邓泽如、戴恩赛、戴季陶、林焕廷、伍朝枢等担任应征模型评审员,对这些应征模型进行评审。评审员们进行了认真评审后,感到非常失望,他们认为没有一件作品令人满意。于是决定将模型全部发还给作者,不发奖金,只给予一封感谢函。这样雕像工作只得暂时停顿下来。随着中山陵建造工程顺利展开,葬事筹备处再次把雕塑孙中山塑像事宜提上议事日程。1927年11月11日葬事筹备处召开了第53次会议,在会上委员们讨论决定由夏光宇与建筑师吕彦直共同想办法物色优秀的雕塑师,夏光宇是在1927年4月受聘为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负责中山陵建造工程。之后,夏光宇推荐了在法国进行多年雕刻并多次得奖的王静远女士,王济远则推荐日本人朝仓文夫先生试塑坐像小样,不久他们分别将试塑的模型送到葬事筹备处,但评审委员看过后还是不满意。后来担任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帝国美术学校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又推荐了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保罗·朗特斯基原是波兰人,后入法国籍,他是法国最高学术研究院美术部院士,是法国学院派中很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保罗·朗特斯基先试塑了一尊半身石膏像送到中国,由于路途遥远,在运输过程中石膏像的鼻子及下腭部位已损坏,但评审委员看过后认为还比较满意,所以决定选择由保罗来承担孙中山雕像的雕塑工作。

筹备处对坐像提出很高要求

筹备处认为保罗雕刻才华是高的,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又担心保罗是外国人,不熟悉孙中山生平,雕刻不出孙中山的神态来。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收复了北京,孙科奉命和胡汉民、伍朝枢等一同到法国、奥地利、英、美等国考察,于是筹备处决定由孙科赴巴黎时与雕刻家进行具体接洽。8月19日筹备处又给保罗发了信函,对雕塑孙中山坐像作了详细要求。

从这封函中,我们可以知道:葬事筹备处对保罗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雕塑提出了很高很具体的要求,即雕像不仅要形似,而且一定要神似。因此,第一要求保罗一定要对孙中山生平进行研究透了再动手;第二为防止模型在路途中损坏,要求制作一尊铜质样稿模型送审;第三对石雕底座图案作了具体规定。

为了让保罗多了解熟悉孙中山先生的形象,确保孙中山先生坐像的雕塑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孙科赴法国巴黎时特带了一卷孙中山生活纪录片,及几十张孙中山的照片。据孙科夫人陈淑英生前回忆,当时,还拍了几十张孙科不同侧面的照片,但由于孙科身材较高,而孙中山姐姐孙妙茜身材与孙中山相仿,因此孙科也拍了一些孙妙茜坐姿的照片一同带去交给保罗,供保罗塑像时参考。保罗仔细看了这些资料后,还要求孙科每天下午到他家端坐,让他仔细观察,从中来描摹中山先生音容神态。

由保罗·朗特斯基雕塑,Alexis Rudier工作室浇铸的坐像样稿

关于孙中山雕像的服饰问题,有的文章讲当时有中山装与长袍马褂之争,但从现有的资料看,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反映出大的分歧。孙夫人宋庆龄当时正在欧洲,她可能会对孙中山雕像的服饰发表一些意见,但不会一定坚持用中山装,因为孙中山生前也常穿中式服装,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身穿长袍马褂的中式服装。从筹备处1928年8月给保罗信函来看,当时在服饰上有三个选项,即中式服装、西服、军装(中山装),供保罗选择,保罗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是比较赞成中式服装的。过了两个月即在10月21日的会议上,筹备处就商定坐像采用长袍马褂的服式,并请孙科电告驻巴黎使馆总领事张兆,请他把葬事筹备处的意见转告保罗。

一尊栩栩如生的坐像终于诞生

为了能完美地完成孙中山先生坐像的雕塑工作,保罗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来进行创作工作。其间他一直保持与中国国内葬事筹备处的沟通,并将中国国内的意见与美学的角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此外他还与当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留学的刘开渠、张大烈、王子云等进行探讨。保罗认真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地修改泥塑,每完成一个阶段,他就将泥塑模型照片寄回中国,请中国方面审查,满意了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到1930年初,保罗才将泥塑修改定稿,他请法国著名的A l e x i s R u d i e r工作室铸成铜质样稿模型,然后送葬事筹备处作最后审定。A l e x i s R u d i e r工作室当时在法国享有盛名,著名雕塑家罗丹在1900年代也常常请铸匠A l e x i s R u d i e r翻制作品,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珍藏的铜雕艺术品均出自该工作室。这尊铜质坐像样稿模型后来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者捐赠给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现在我们将铜像样稿和大理石雕像加以比较后得知,两者唯一不同之处是:小铜像样稿上孙中山膝上摊展开的文卷上刻有“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但由于保罗不熟悉中文字排版,把文字排错了,而大理石坐像孙中山膝盖上摊开的文卷上没有字,应该说这是保罗对坐像的最后改动。1930年初,保罗按照审定稿开始按1:1的比例翻制石膏模型,然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进行雕琢。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雕琢,一尊栩栩如生的孙中山大理石坐像终于诞生了。

这尊坐像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保罗自己对这件作品也感到很满意。石像底座浮雕的创作工作是在1929年3月开始进行的,浮雕的表现内容与原先拟定的有较大改动,因为仅用几幅画面来表达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是非常困难的。后经过多次探讨修改,最终确定用六幅浮雕来表现孙中山先生从事的革命活动。正面为“如抱赤子”。雕刻的是孙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为一个患病的幼儿治病;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表现孙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创建同盟会的情形;西面两幅是“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表现孙中山先生为唤起民众,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及号召民众起来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的情景;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再现了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典礼上接受大总统印的场景。

整个雕塑工作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全部完成。坐像(含底座)的总造价达150万法郎,雕塑工作全部完成后花了10万法郎从巴黎运到了南京。1930年1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在中山陵祭堂内举行了隆重的坐像揭幕典礼,蒋介石、张学良、胡汉民等都参加了揭幕典礼。从此每年大批来中山陵谒陵的各界人士、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国友人,都会在中山陵祭堂向孙中山先生的坐像行礼致敬,献上花圈。1961年保罗因病逝世,1994年10月他的女儿弗朗索瓦斯女士专程到中山陵瞻仰,并向陵园捐赠了其父亲雕塑孙中山先生坐像时留下的历史照片,实现了她代父访问中国的夙愿。

猜你喜欢
中山陵大理石保罗
大理石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他山之石——画王大理石品牌展厅
Taj Mahal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