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其防治

2010-05-05 02:22蔡鹏飞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9期
关键词:霉层成株孢子囊

蔡鹏飞

(河南省偃师市农业局,偃师 471900)

1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症状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幼苗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均匀的黄化褪绿斑,然后变成不规则的枯萎斑;空气潮湿时,叶背面可见水浸样斑,病斑沿叶脉扩展,然后叶面均匀黄化,病斑背面产生紫灰色的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老叶片开始,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绿色小斑点,并逐渐变为黄色,扩大后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褐色斑块,病部黄化。空气潮湿时,叶背的病斑上长出紫灰色的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变成黑色霉层,病势有下而上逐渐蔓延,严重时,病斑联合成片。空气干燥时叶片迅速干枯,并向上卷,除顶端新叶外,其他叶片均死亡。同一植株从下至上发病,新叶很少感病,病株上的果小质劣。

2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2.1 发病条件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在我国南方冬季温暖的地区,黄瓜全年都有种植,此病能终年不断发生危害。在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黄瓜上能不断产生孢子囊,成为第二年温室和塑料大棚黄瓜的主要侵染源。塑料大棚里的病菌也可传到露地,成为第二年露地黄瓜的初浸染源。

2.2 霜霉病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孢子囊在5~3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1~24℃。病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有一定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病菌不能产生孢子囊;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3%以上,经过4小时就可以产生孢子囊。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愈快、数量愈多。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在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因此,在黄瓜生长期间,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气候条件中,温度条件易于满足,而高湿和降雨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2.3 株体发病特点

幼苗期子叶较抗病,成株期顶部嫩叶比下部叶片抗病,基部老叶由于钙积累较多抗性也强,而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因此,植株上部嫩叶和底部老叶发病较轻,中下层叶片发病最重。

3 霜霉病的防治措

3.1 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应用抗病品种能有效的减轻病害的发生。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2号、6号,鲁春26号,夏丰1号中农3号等。

3.2 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营养钵育苗,可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抗性。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大田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黄瓜霜霉病属低温高湿病害,因此田间栽培管理主要是控制田间湿度,适时适量灌水,防止大水漫灌,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及时摘除老病叶,可以通风透光,还可以降低田间的病菌量。

3.3 药剂防治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苗床发病时要及时用药,移栽前要带药下田,大田病害始发期要及时用药。预防的时期根据温湿度条件而定,一般在阴雨天到来之前及连续阴雨的情况下,进行预防。方法是用阿米希达在生长前期隔1周喷施1次,连续3次。霜霉病一旦发生应用药剂进行防治,药剂防治使用53%金雷多米尔,兼具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金雷多米尔使用浓度一般为700~800倍,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此外使用大生、仙生、扑立克、杀毒矾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使用剂量:400~600倍,安全间隔期为3天。

猜你喜欢
霉层成株孢子囊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结合高密度芯片快速定位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C271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8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L组六枝点总结
如何防治辣椒疫病
更 正
黄瓜耐弱光性鉴定指标研究及其苗期与成株期的相关分析
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技术的改进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的抑菌效果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