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农村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2010-05-24 01:38庞云凤翟媛媛王福臣赵秀云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4期
关键词:性心理心理健康小学生

庞云凤,翟媛媛,王福臣,赵秀云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一、加强农村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视角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容易因环境、教师的不正确评价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心理扭曲。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从宏观层面,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大了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从大中城市逐步扩展到中小城镇,甚至农村。可以说,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从中观层面,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地区差异。从全国范围看,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而小城镇、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这种差距十分显著。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小学,心理教育几乎仍然是空白。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的基础阶段和重要时期,这个阶段能否正常发展会影响到其以后在认知、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所以,从发展角度来看,应该关注所有小学生包括农村小学生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见,继城镇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应提上议事日程。

3.从微观层面,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普遍不容乐观。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部分农村家庭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攻坚战”。

二、现状堪忧:加强农村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紧迫且必要

发展性心理教育是指在一定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指导下,依据人的心理年龄的发展规律,对其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可持续的教育活动,以促进人的心理年龄的完善和发展,并在良好的兴趣、理想、道德观、世界观的支配下,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及应用操作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结合对淄博市农村小学生心理教育现状的了解,通过运用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我们的研究从四个经度入手(即农村小学教师、农村小学校长、农村小学生、农村小学家长),在四个基本维度上展开(即发展性心理教育的被重视程度、开展现状、效果评价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调查了淄博市38所农村小学、268名农村小学教师,并对一部分小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农村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做到行动上具体落实。调查发现,虽然有73.7%的学校领导表示“很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在268名教师中却只有20.9%的人表示“很关注”。可见,一线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统计资料显示,甚至还有48.1%的教师表示“不太在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请看表1:

表1

就学校而言,发展性取向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功能。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其次是帮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的危机。[1]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也是发展的问题。尽管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通过对领导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访谈发现,农村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存在着一些诸如模糊化、片面化、无序化、孤立化、形式化、单一化等倾向。这种有意无意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功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贬低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影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课题组通过对淄博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归纳为表2:

表2

总结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淄博市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开展现状还存在如下问题:

1.对发展性心理教育目的的认识模糊化。发展性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及心理素质的提高。[2]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人认为,之所以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学校里存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言外之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心理障碍者。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也认为,现在之所以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挫折耐受性差。还有人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明确要求,是无奈之举。正是由于这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一些错位现象。比如,课题组到农村小学进行调查和访谈时发现,不少学校虽然声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唯一可见的就是在某办公室门外挂一个“心理室”或“心理咨询室”的牌子,过程和效果并没有可见的材料。他们的重视,都是学校领导向我们“展示”的极其生动的描述和充满激情的感慨。有的学校把年纪较大、什么课也教不了的教师安排去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说明,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

2.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片面化。要真正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全面、客观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他们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广大教师乃至学校领导由于对学生的愿望和能力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埋怨和惩罚远远多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他们斥责学生和惩罚学生的理由简单而响亮:为学生好。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的一言一行,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不可能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甚至有12.9%的教师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小学生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访谈中发现,54.61%的小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有45%的家长承认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学生的有些“问题”是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教育得法、引导得当,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是,在现实中人们把学生的“问题”夸大化、严重化。正是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全面而客观的了解,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矫治和适应功能而忽视预防和发展功能的倾向。

3.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安排无序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直接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服务。[3]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在确立和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显得缺乏逻辑性和有效性,表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无序现象。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功能置之不理,考虑更多的只是矫正和适应功能,强调的是反应性干预。反应性干预是当学生发生问题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反映。在领导问卷中,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即“您认为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23.7%的学校领导感觉开展发展性心理教育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从回答中还看出,在不少人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救火队”队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错位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只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被动无序,无法实现主题上的系统安排。

4.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缺乏。淄博市教育局在淄博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中明确指出:从2006年起,争取按小学每20个班、中学每24个班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95%的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问到学校领导“您认为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有57.8%的领导认为最急需解决是为农村小学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单一化。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但是通过我们对农村小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小学还没有形成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模式,更无从谈起有特色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95%的学校没有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校长问卷中,只有15.8%的学校定期为学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与之有关的讲座,而在教师问卷中这个比例则为11.9%。95%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师只是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这种“渗透”的效果怎样呢?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对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甚至有12.9%的教师根本没有考虑过小学生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可见,这种“渗透”是一种盲目的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折射出农村小学发展性心理教育的薄弱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能体现出评价者的价值取向。比如,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侧重生存标准,还是侧重发展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记忆,还是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诸如此类的各种评价背后完全可以体现出评价者的价值取向。我们说,积极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在领导问卷中,关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问题,有5.3%的人选择“很好”,有78.9%的人选择“一般”,有15.8%的人选择了“差”,这种消极的评价体现出了学校领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消极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村小学发展性心理教育的薄弱。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生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请专家讲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教育的理念,或学习有关资料。培训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有针对性地用现代教育理论剖析、批判教师们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以及一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从而冲击教师旧有的教育观念,引起教师内心的震动和反思。这种思想交锋在宣传发动阶段非常重要。

2.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讨。运用新的教育理论、观念去厘定实践中教育行为的是非对错,清晰改进的方向;或是在尝试改进教学、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以学习过的理论为指导,探索、完善新的教育行为的范式。[4]这种培训对促使教师逐步实现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改变非常有效。

(二)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多主体环境

处于成长中的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解决这些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当然,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可能仅来自于学生自身,更多的则是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环境的失衡所致。如果我们把学校、家庭及社会看作是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家长、社会环境和学生就是这个系统的要素。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营造民主、宽松、开放的互动气氛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5]这样,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和辅导、家长的主动配合及支持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家长主体的多主体教育环境,进而引起“师生”、“生生”、“家校”、“亲子”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三)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全方面的课程体系

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安排的思路上看,主要考虑发展性,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既从整体又从局部综合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从策略上看,主要考虑活动性,既从内容又从形式角度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更具有情感性、实践性和系统性。情感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行为的训练,而是满足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唤醒学生对己、对人和对事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实践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不是课堂上的心理学知识的交流或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学理论,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素质;系统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不是一个教师、一门课、几次活动、几次讲座所能完成的,而是专题训练与学科渗透结合、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结合、学校和家庭结合。[6]因此,在小学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发展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来精心设计教育活动(诸如心理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情感情绪体验、行为训练等),尤其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区别和衔接。总体上来说,在小学阶段要力求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在习惯中养成。

1.各科课堂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生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在发展着能力,并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集体活动中认识自己,感受自己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产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感情。如果在学生每天活动时间最长的课堂教学中,他们不能发现并发展起自己的能力,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无法形成应有的自信心,那么就很难设想仅靠每周最多才一节的心理课能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在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实验学校,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的尝试,使课堂教学体现促进学生潜能和人格发展的理念:确定含有发展学生潜能和人格目标的教学目的,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技能;设计激活学生参与的教学步骤,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营造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采取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成功发展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自己积极的参与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信心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各种教育活动

(1)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心理课,或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辅导活动的形式,利用班会和团队活动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辅导活动,改变以往班会和团队活动内容空洞,讲大道理多,难以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讲出心理话,讨论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成长。集体辅导活动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经验分享、教师启发引导等原则,进而实现广受学生欢迎的良好效果。

(2)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利用广播、墙报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由学生自己找资料、写稿、编审,轮流主持广播节目,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开展学生“心理专题”手抄报比赛、印发心理小报,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推介相关专家的有关心理调节的文章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又发挥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心理健康的意识和知识,建立起了一支学生自己的心理教育队伍。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各种兴趣小组中发展特长、拓展见识、开朗性格,形成学生自信、开朗、活泼、幽默、交际、热情、勇敢等品质,并且还可以帮助农村孩子融入集体,避免害羞、沉默、孤僻性格的形成。在体育锻炼和各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愉悦身心,使学校生活具有吸引力。

3.进行个别辅导

在有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辅导;建立“知心姐姐信箱”,由心理教师接受并处理学生信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并对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针对大多数学校还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现状,则可以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写心理日记,内容不求多而求真,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所表达的喜怒哀乐都给予积极的回馈,对从心理日记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提供帮助,避免其心理困扰的积累和进一步严重化。

4.指导家庭教育

父母是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家长教育水平及自身素质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于缺位状态。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环境根源。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打破传统家长的呆板、说教模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开展富有创意的亲子交流活动,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四)建立以专业化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发展性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强调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负责,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这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而是指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这就要求学校全体教师都应该具备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可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我们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发现,各科教学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校中,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任课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但这并不能取代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就目前来看,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学校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6000-7500名中小学生至少要拥有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照此算来,我国需3万多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可见,单就这一项而言,我国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多途径、分层次的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以专业化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1] 陈光磊.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标准[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2] 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3]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5] 曲连坤.心理健康教育要走正路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7).

[6] 杜清国.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2).

猜你喜欢
性心理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谈青少年性心理网络色情问题凌浩
我是小学生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