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2010-02-16 05:16韦永霞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校教育

韦永霞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当今的青少年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区别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而成为 “网络时代”(the net generation)的新青年。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必然会受到影响。

网络是一枚双刃剑,其尽管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道德自律意识、平等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第一,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网络消解道德约束,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意识。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重要交流方式,许多青少年热衷于在虚拟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网络在帮助青少年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促进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网络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为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空间。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对网络文化往往缺乏深刻认识,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同时,西方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腐朽文化造成的思想混乱和颓废,往往会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导致道德失落。

第二,引发青少年道德人格复杂化。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可引发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复杂化。人格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人们行为的倾向,塑造着人格。韩庆祥先生在其著作《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 中提出:“人格主要是文化塑造的。”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总是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影响人塑造人。然而,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尤其是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提供了一种“即使犯了罪也不需坐牢的环境”,使青少年的道德约束感和信任度降低,从而出现了不道德行为。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常常使青少年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容易造成“网上”与“网下”判若两人的人格分裂。这种不同文化的道德冲突,往往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出现多重性的道德人格或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而这种多重的道德人格倾向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畸形心理,表现出行为变异、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错位、生理失调等特征,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不利于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三,引发青少年多种身心疾患。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个人终日与电脑打交道,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从而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或其他问题。一些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及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部分青少年由于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失去或弱化了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可能产生缄默孤僻、冷漠、紧张和不合群等行为,进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多数同学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他们普遍感觉不到快乐,出现情感荒漠化倾向,特别是面对压力时往往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第四,引发青少年铺张浪费的习惯。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容易养成青少年铺张浪费的习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是网吧,这就需要资金支出,并且网络升级更是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很多青少年为了上网,不断向家长要钱,有的甚至把买文具、买早餐的钱节省下来。这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害,而且不易养成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还有的学生为了得到钱,采用偷盗等不正常的手段。也有的学生为了达到尽快升级的目的,去偷窃别人的号或装备,这就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了极坏影响。

鉴于此,如何适应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并教育好成长中的青少年,是青少年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途径考虑:

一、更新观念

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我们既要提高网络为青少年服务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充分使用,又要制止信息污染,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网络媒体的挑战。针对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功能,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互联网。互联网有益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互联网是随着社会对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与及时传递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平面媒体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工具宝库。任何一个地方的任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从中获得任何方面的信息。在 CNNIC 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四个方面有较大帮助的比例分别为:49.9%、54.4%、41.8%、54.5%;而认为有较大害处的比例却分别为:0.5%、0.2%、0.3%、0.5%。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娱乐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创新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开放式、主体化的教育。从德育角度讲,教育是为了学生自主。我们要真正以完整的人格来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思想道德的成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管理的舞台,可以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进而把这种体验内化升华为学生的觉悟。如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章程由学生自己拟订,学生可自行分工、管理,并在学校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全校性活动,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再如,组织学生对当前有关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和讨论,让他们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中进行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对热点问题能有理性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为学校在某一热点问题上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教育。比如“体验军营生活,增强国防意识”学军活动,“体验农村生活,学会农业劳动”学农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社会调查活动;“志存高远,扬帆起航”成人宣誓活动;“磨练与提高”学生干部培训活动;“生存挑战”暑期学生夏令营;“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素质”人才市场调查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中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体验做人的真谛。

二、加强网络管理

第一,完善网络法规,依法治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有害信息的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网络行为。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等十条戒律。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规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颁发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以上措施对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第二,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使网络的各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具有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要求:入网者应该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登记入网;入网者的登录密码应该保密并且具有必要的复杂性,以保证网络行为有唯一的网络主体负责;网络各服务器具有对该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

另外,有关机构能够而且有责任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同时,要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首先,要加强网络建设,规范网络运作。网络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应倡导建立健康文明而实用的网站和网页。政府应当积极启动分级制度,制定规范网络建设和运作的具体完善的措施。通过行政强制和立法来规范,通过技术来过滤,完善管理防止有害信息上网(即使存在有害信息也无法浏览)。而且,各部门应当建立防治网络犯罪和网上不良信息的专门网站和热线,以保证及时发现并制止相关违法行为。其次,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目前青少年上网场所多为网吧,因此,加强网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城市的网吧过滥,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限制它的发展,而是如何管理和监控。笔者以为,可采取如下几条主要措施:一是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二是严肃查处违规经营的网吧;三是对于有证经营的网吧要对其营业活动的内容进行检查;四是认真开展网吧的消防安全检查,并使检查经常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文化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物化环境。一方面要把学校建设成整洁、优美的“大德育书”,让校园内的每一幢楼、每一堵墙、每一条路、每一棵树都成为这本“大德育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风建设,领导要“团结、求实、高效、廉洁”,教师要“严谨、务实、敬业、创新”,学生要“勤学、多思、尊师、守纪”,全校师生都要“文明、勤奋、质朴、进取”。一所学校的领导作风,以及教风、学风、校风都是学校的一笔无形资产,是学校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财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各种文化及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规范;要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坚持升降国旗教育,有计划、有主题地安排好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艰苦朴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第二,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立一批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这些“红色网站”除了进行网络讲座和辅导外,还可采用电子论坛、教师博客、网上聊天室等交互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说服力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青少年头脑中去,培养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学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挑战,既要建设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建设像“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的一批坚持正确导向,体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为青少年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在网站上,我们要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观点,进行正面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要教给学生一些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第三,作为学校网站,服务的重点对象应转向学生,内容建设应当以学生为本。中学生有极强的交友渴望,他们希望结交生活经历与他们迥异的人们,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容易说出真心话。除了浏览和发言,他们还需要有一显身手、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只有研究并把握了这些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学校网站的内容才有可能真正为中学生服务,真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学校网站应当下大力气建设学生爱看、爱参与的内容和栏目,办出特色和深度,让校园网变得真实、自然、亲近,贴近学生的生活。校园网站不仅供本校学生所用,更是开放地供天下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学子选择。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栏目、内容的设计,让学生自行设计网页,将学生作品发表到校园网上,增强学生对校园网的关注度;我们可以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定期充实校园新闻,使校园新闻成为学生爱看的新闻;我们可以设立班级博客,让每个学生在校园网上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只要是能表现自我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展示,同时还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上传他们感兴趣的图片、随笔、发明创造、学习中的困惑、其他报刊网站的转载等,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这样,以校园网为载体,让学生掌握和发现更多改变学习和生活的网络功能,认识和感受到在网上不只可以打游戏、聊天,还有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事可做,把原本虚拟的网络世界变得更现实,成为他们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及展示才华、施展抱负的一个空间,使他们成为网络的受益者乃至网络的主人。

四、整合社会资源,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关心。

第一,学校方面。作为学校,要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青少年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可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接待日和家访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好“三结合”教育活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班主任可以利用家访、邀请家长来校访谈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二,家庭方面。家校沟通是帮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对一些家长进行互联网知识和认识的“更新”培训,让家长了解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信息化环境下的家庭教育方法。只有家长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才可以更好、更直接地指导孩子的网络生活。同时,只有家长有了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可能以平等、公正、客观的姿态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进入孩子们的网络世界,探讨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缩短与孩子的距离,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摒弃网络的不良因素,真正成为网络使用的强者。

第三,社区方面。学校要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调动社区内居委会、派出所及其它单位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性,经常性地邀请公、检、法等部门的相关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做合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大众传媒方面。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教育部于2001年公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一书。一些有识之士也有一些具有警示作用的作品问世,如《点击网络文明》、《网络犯罪》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社会舆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社会实践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全过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的立体网络。这样的德育工作就避免了“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的被动局面,进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五、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健康的生活、正常的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这些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和帮助,就会引发其它问题。所以,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因此,学校要通过宣传展牌、电视录像、专题黑板报等形式继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和心理环境,促进“三风”建设;要努力办好“心理咨询室”,建立正常的开放接待日制度,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另外,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一,开展校园网络心理咨询。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受到各学校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但羞于启口;教师对于某些敏感问题也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以至于个别学生只好进行自我试探或者胡思乱想。鉴于此,校园网络则是比较合适且有效的解决途径。因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心理热线、心理咨询教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通过使用网络互动通讯工具,如电子邮件(E-mail)、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IRC、ICQ)、网络博客(BLOG)等,与教师交流、谈心,从而获得帮助与指导。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这就使他们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病,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二,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使他们渴望放松,少之又少的交流交往使他们渴望理解,而这些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在网络中,他们毫无顾虑地展示真我而不必害怕指责,内心的压力释放使他们得到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又备受教师、家长、同学的冷眼与责难,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虚荣心。许多学校开展张扬学生个性特长的活动不是很多,学生在沟通、愉悦、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也将一部分学生推向网吧,推向网络虚拟世界。所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势在必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道德水平。在现代网络下,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做好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面的工作,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网络、利用网络,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6] 卜卫,郭良.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J].青少年导刊,2002,(1).

[7] 刘惠茹.论网络环境下对中小学的道德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6).

[8] 姚世民,汤继平.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5,(4).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