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大厦的“务实建设者”

2010-05-30 10:48曾东萍
南风窗 2010年26期
关键词:民主选举民主公众

曾东萍

“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近年不知何故再次成为争涂的热点。蔡定剑曾喟叹:“如果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民主,那离文明社会该多遥远啊!”

反民主论者常以“两论”,即“国情论”和“素质论”,用作中国目前还不能实行民主选举的借口。

1992年,蔡定剑仍在人大任职时,就曾对民主“两论”从理论上做出批判。

2002年,蔡先生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实地采访结合问卷调查后,以详尽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证明,“公民素质太低,搞不了民主选举”是站不住脚的观点。而从现实看来,近年颇引人注目的民主选举几乎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先搞起来的。蔡定剑认为,利益因素而非经济条件或素质,是公民选举的决定因素。

然而时隔10多年,民主“兩论”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公民素质的提高而消弭,反而出现了新的“民主威胁论”和“民主有害论”。

2007年,禁先生撰文为民主辩护。他认为,反民主论者提出的民主容易导致腐败、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实属理论上的迷思,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已通过违宪审查、人权保障等制度的设立,使得民主制度的危险大大降低,而常用以抨击民主的“拉美化”,其实是用不成熟(或过渡型)民主的案例来反对民主,理由不充分。

无论身在官场还是在学界,蔡定剑都坚定地站在民主的一边,以坚定的立场和明晰的理论为后进者拨开了民主的迷雾。他认为,民主不是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在蔡定剑看来,民主仍需启蒙,但启蒙的对象并非所谓的低素质的底层老百姓,而是某些自请了解中国国情和民主弊端的政治、知识或经济精英们。

把民主变成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蔡定剑一直在致力追求并切实在做的。“我们的研究从来不尚空谈,而是要把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蔡定剑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相较于“反民主论”的“持续批判者”角色,其实更常看到的是蔡定剑“务实建设者”的角色。

从关注违宪审查、人大立法、反腐败等理论前沿问题,到呼吁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拆迁条例、推进反就业歧视等实际问题,他组织出台课题报告、在媒体撰文呼吁、利用各种力量推动,不遗余力。

蔡定剑主持的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最主要的3个议题——公共预算改革、公众参与和反就业歧视,实际上都触及民主的内容。向上,能找到对应的民主价值观——管住政府的钱包、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形式、反歧视的实质是平等;向下,能找到对应的落实项目——上海闵行区公共预算改革试点、关注城市暴力拆迁和城管与小贩的冲突、进行反就业歧视调查以及举办反就业歧视媒体培训班。

2004年,蔡定剑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的官职,投身学界。在蔡定剑主持的许多项目,都寻求与实践部门合作。比如公众参与课题组先后与深圳市、北京市和青岛市等地的规划部门联系和合作。蔡定剑直言,公众参与已经在城乡规划这个领域中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理念,很多城市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做公众参与的问题,公众参与已提上一些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

在改革的取向上,蔡定剑被称为“温和的改良派”。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在接受访谈时说:“蔡定剑并非针对执政党或怀疑执政党领导,而是在既有领导之下,考虑制度如何良性运转、如何提升法治空间、如何落实宪法平等权。”

令人悲痛的是,使命未尽斯人逝。

中国民主大厦正在建筑过程中,站在旁边侃侃而谈和指指点点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在一砖一瓦地建设的人电不少,蔡定剑是后者中的佼佼者。他留给世人的,小仅是执著追求民主的精神,还有如何构建优质民主的方法论。

猜你喜欢
民主选举民主公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兰州市绣河沿回汉聚居区民主选举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地位、政治关注、政府信任与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投票参与——一项来自CGSS2010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