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二人转独霸舞台是喜是忧:李默然:不能观众要什么就给什

2010-06-04 12:45策划毕玉才
博览群书 2010年3期
关键词:院团话剧戏剧

策划:毕玉才

○毕玉才 刘 勇

从1990年赵本山第一次上春晚,“这张老脸”雄霸荧屏20年;荧屏之下,“刘老根大舞台”也打遍天下无敌手,2009年一年,吸金1.48亿。沈阳的梨园剧场、工人俱乐部、军人电影院也纷纷易帜,成了二人转的领地。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和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五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涌现出来的李默然、于魁智、徐沛东、单田芳、黄宏、那英等如雷贯耳。在这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草根二人转竟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尤其是在演出市场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二人转究竟是一条“腥了一锅汤”的“臭鱼”,还是一条激活市场的“鲶鱼”?本刊特邀光明日报驻辽宁记者站站长毕玉才和特约记者刘勇,分别访谈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艺术家李默然,本山传媒总裁刘双平以及一些相关人士,进行评析。我们并不想强加给读者结论,希望为读者的评判提供一些依据。

谁说主旋律作品没有市场,没有精品剧目就没有文化市场大繁荣

问:一提到国有院团闯市场,人们总爱拿主旋律作品“说事儿”,认为主旋律作品进不了市场,得奖以后只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您如何评价这种说法?

李默然:这是一种误判,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仔细去研究调查,凡是被观众接纳、欢迎的,恰恰都是得奖的作品,不是文华奖就是“五个一工程”奖乃至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

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从儿童剧到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歌剧、戏曲,凡是得奖的作品都拥有大量观众。2004年入选十大精品工程的江苏省苏州滑稽剧团的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演了3600场;2006年入选十大精品工程的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儿童剧《宝贝儿》至今已演出1900多场,150余万少年儿童观看了演出。这些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从1992年到2008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等9台戏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舞台精品工程奖,演出场次达到2593场。其中,《父亲》获得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奖,演出超过400场。

似乎没有一个银幕形象会在观众脑海中留下如此长远的记忆,除了李默然。

当年,他把辫子猛地一甩,紧紧缠在脖子上,手握舵把,二目喷火,驾驶着致远号向敌舰撞去的画面,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其实,拍电影只是他的“副业”,话剧才是他戏剧人生的最大舞台。

24岁时出演《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的党委书记库烈聘,33岁出演《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52岁时演话剧《报春花》中的厂长李健,59岁时出演莎剧《李尔王》中的李尔,直到66岁时还出演了《夕照》中的老画家贾泽。曹禺说,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样保持这么久远的艺术青春,他给观众留下了一连串闪耀着生命灵光的人物形象。

199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表演艺术家”称号;2009年,中国剧协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

春节前,默然老师身体小有不适,住在医院,但与我们谈起文化发展和繁荣,嗓音依然清晰洪亮,激情澎湃。

优秀保留剧目评选第一个“硬件”要求就是演出要超过400场,第二个“硬件”要求是不但要收回成本,而且要有赢利,必须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这说明获奖作品与市场并行不悖,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话剧开始从萧条走向复苏后,一直是获奖精品剧作引领并繁荣着话剧市场。“所以说,把获奖作品和市场对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没有获奖剧目的支撑,就没有现在文化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

当然,也无须讳言,有的得奖剧目,演出几十场后就“刀枪入库”,得奖后就完成了任务。这里的情况极为复杂,有操作问题、开拓市场问题、积累保留剧目观念淡漠问题等。但是,市场开拓方面的问题不能归罪于精品剧目本身。

不能观众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必须用先进文化去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问:检验一个院团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市场份额应当占多大比重?我们提倡要生产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但能不能市场上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观众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李默然: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娱乐功能,但是,只有娱乐功能的表演并不足以称之为艺术,艺术还必须承载诸如社会、教育以及审美等多项功能。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需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艺术的追求有明显的差异,究竟我们应不应该,能不能满足所有层次的消费者?我的观点是:不能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必须用优秀的作品和先进的文化去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把多功能的艺术创作,戏剧或影视,推引到一个纯娱乐化的境地,乃至于逐渐产生了泛娱乐化的倾向,这是最大的危害。在东北,流行着“真正二人转,零点以后看”的说法,因为零点以后的二人转低级庸俗的东西更多一些。庸俗化恰恰是西方早已摒弃的东西,我们还当作是创新。通俗文化艺术来自民间,通俗不等于媚俗,二者不可混淆。我们需要的是雅俗共赏。二人转演员确实个个身怀绝技,但是在舞台上光个膀子,脖子上还挂个“小王八”就有点过了,关键还在于引导。

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激励人们的向上斗志,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所谓“化人”,就是要把人的素质“化”高。以前沈阳仅老北市一个地方,就有评剧、京剧、话剧、曲艺四个剧场,到今天一个都没有了。表演团体的剧场就是市场,剧场都没了,还走什么市场?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放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起来,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是健康向上。不管改革用什么方法、到什么程度,最后衡量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在新的时代有所创新、培养出新的人才、出优秀作品。

不是观众抛弃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观众,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讴歌时代

问:据统计,全国360多个剧种中,目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只有100种左右。很多院团叫苦:市场萎缩、观众减少、经济拮据。个别院团一年也没有几场演出。辛辛苦苦拍出来的戏,观众却不买账。您认为是观众的原因,还是院团自身的原因?

李默然:目前戏剧艺术不景气有其客观原因,但戏剧院团也应自我反省。要知道,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观众。

当前戏剧创作和表演存在三大病症:一是创作者面对沸腾的生活麻木不仁,缺乏反映时代强音、撼人心魄的精品力作,却一古脑地到故纸堆里找题材,或是任意肢解、篡改红色经典。我们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飞船上天,这些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现实,反映这些波澜壮阔事件的作品有几部?直到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我才看到重庆一个业余剧团演的四幕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立刻感觉眼前一亮。这出戏没有豪华的制作,但生活厚重,使人感动落泪,成为这届戏剧节上的亮点。二是豪华的舞台形式掩盖虚假的内容。中国戏剧追求大写意,舞台空空荡荡,但观众能感觉到千军万马。这既要求演员有真功夫,也需要足够的舞台空间加以呈现。但现在的舞台到处都是声光电,真正的表演艺术没有空间,更妨碍了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戏剧是与观众共同创作的艺术。影视剧千百次放映,千百次重复;而戏剧可以千百次演出,千百次创造,在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地修正、完善,使之达到艺术顶峰。这种优势是影视作品无法比拟的。三是脱离群众。农村是个大市场,一些地方剧种生根于农村,现在放弃了农村这块阵地。

1976年以来30多年间,辽艺创作和演出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就有24台,是全国任何一家剧院都无法比拟的,其中有9台反映工业、工人生活和命运,5台反映农村、农业和农民。由辽艺创作演出的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演的是一群资源枯竭城市的下岗职工,日前跻身2007年至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并且名列榜首,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叫好又叫座”。

中国戏剧的命运掌握在戏剧人自己手中。文化市场的竞争,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将优秀的戏剧奉献给观众,戏剧才有生命力。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83岁高龄的默然老师仍然宝刀不老,日前组织全省100多位作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摄影家,成立了一个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目的就是通过讲座、表演、出版、交流等方式,传播主流文化,培育文艺新人。他说:“我最感欣慰的评价就是,大家都说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

沈阳中街“刘老根大舞台”夜景

猜你喜欢
院团话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话剧《二月》海报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戏剧类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