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核心体温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0-06-11 03:41梁繁荣诸毅晖王海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余弦节律电针

吴 曦,梁繁荣,郑 重,诸毅晖,王海卫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临床定义的状态,其特征为持续6个月以上的、严重的、令人失去能力的疲劳,同时伴有劳力后的不适、不能解乏的睡眠等4种及4种以上的非特异性表现,一般理化检查多数不出现异常。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和不规律的饮食作息,造成CFS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现代新兴交叉学科-时间生物医学为进一步揭示CFS的病理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依据CFS的发生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针灸治疗CFS确有优势以及针灸能有效调整昼夜节律的基本事实,我们认为节律紊乱是CFS重要病理基础,针灸对CFS节律紊乱的调整是实现其治疗效应的重要途径和机制之一。本研究运用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方法技术对CFS的标志性节律——核心体温(Core body temperature,CBT)进行量化测定和分析以掌握其病理节律特征,并探索电针经穴对其核心体温的疗效。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对象的来源

包括慢性疲劳综合征受试者和健康受试者,来源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招募受试者,2005年5月~2006年4月,共有9例慢性疲劳综合征受试者和10例健康受试者进入实验。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纳入标准后纳入。

1.2 受试对象的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CDC1994年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②年龄在18岁~50岁者;③全面病史资料收集;简短口头测试检查精神状态,确认无情绪、智力和人格特征等异常;全面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其他能解释慢性疲劳的病因可能性。

1.2.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50岁以上者;②可以解释慢性疲劳原因的疾病;③未按照规定计划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4 健康受试者纳入标准 ①既往体健,系统回顾无异常,并通过多功能显微诊断仪,评分在85分以上者;②年龄在18岁~50岁之间者。

2 方法

2.1 主要设备和仪器

时间医学测试室,与外界光、声隔绝,通风,恒温20℃ ±1℃,相对湿度28% ~32%;直肠温度测试仪,模型MGA-Ⅲ,型号219,日本Shibaura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电针仪,型号G6805,江苏省江都市医用电子设备厂生产;Halberg余弦法节律分析系统,成都中医药大学时间医学实验室研制并提供。

2.2 CFS的CBT节律特征研究

2.2.1 实验方法 实验设健康组和CFS组,其中健康组10名,CFS组9名,2组受试者在体重、性别及年龄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

女性受试者于月经周期的第15~19天(上次月经来潮第1天计作月经周期的第1天)进入时间医学测试室,适应1d,于第2天连续24h进行多点取样。在整个检测期间,持续黑暗状态,25W白炽小台灯1盏,受试者被要求取消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尽量保持安静并卧床休息,其最大活动不能超过在测试室内的散步,自由饮水进食。

2.2.2 检测指标 核心体温:从清晨8∶00开始1次/30min。受试者清晨排便后,校正直肠温度测试仪,将输入端的探测头用75%酒精消毒,涂抹凡士林润滑,缓慢插入受试者直肠,深达6cm,放置10min后开始读数。检测期间一直保留,测试全部结束后再取出。

2.3 电针对CFS的CBT节律调整研究

2.3.1 实验方法 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鉴于针灸临床研究的特殊性进行盲法评价。9例CFS受试者按照SPSS12.0生成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电针穴位治疗组和电针非穴位治疗组,其中经穴组5例,非经非穴组4例。CFS受试者进入时间医学测试室适应1d,于第2天检测CBT,第3~12天接受10次电针治疗后,再次进入时间医学测试室检测CBT。

2.3.2 电针治疗方法 电针穴位组:受试者采用坐位或俯卧位。选用苏州生产的“华佗牌”不锈钢毫针,针身长度2寸,直径0.28mm。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常规消毒后匀速进针,得气后接电刺激,电压2V~3V,频率20Hz~100Hz,疏密波,于每日同一时间治疗20min,匀速出针后按压针孔,连续治疗10d。电针非经非穴组方法:体位、针具、术式、电针刺激参数、治疗时间和疗程均同电针穴位组,不同的是针刺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向外侧旁开1cm,进针后不要求得气。

2.4 数据统计方法

实施实验设计、执行者和统计分析者三分离,数据统计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完成。应用SAS8.0软件包,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比较2组CBT在所测每个时间点上均值的差异、24h均值差异以及总体水平随时相变化趋势。同时CBT采用Halberg余弦法节律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振幅、中值和峰相位并进行比较。均数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3 结果

3.1 CFS的CBT节律特征

健康组和CFS组的年龄构成(P=0.469)、性别比例(P=0.906)和体重(P=0.580)相比较均无差异,2组具有可比性。

表1显示,2组24h CBT均值没有差异(P>0.05)。但时相与2组CBT水平有着极显著性交互作用(P<0.01),即2组CBT随时相变化的趋势不同。健康组CBT在前半夜下降缓慢,到后半夜的4∶00左右才降至谷值,早晨虽处于上升阶段,但仍然较低,CBT峰值出现在18∶30前后,呈现出典型的单峰一谷余弦曲线样变化趋势;而CFS组CBT从早晨体温开始上升,峰值较健康组低(P>0.05),其后逐渐下降到22∶00,至23∶00点又有一个上升的趋势,然后才在后半夜的4∶00降到谷值,呈现出双峰一谷的变化趋势。

表1 健康与CFS受试者24h核心体温比较

表2 健康与CFS受试者24h核心体温节律比较

表2显示,2组均存在CBT节律(P<0.001),中值无统计学差异,但CFS组振幅较健康组减小。从可信区间来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为CFS组呈现双峰趋势,用最小二乘法拟和的余弦曲线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峰相位,所以不对其相角差进行比较。

3.2 电针对CFS的CBT节律调整

表3显示,经穴组治疗前谷值不明显,治疗后3∶30~4∶00CBT 均值显著下降(P<0.05),谷值显著,昼高夜低的变化趋势变得明显;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呈现双峰一谷变化趋势,治疗后 8∶00、20∶00、23∶00~3∶30、7∶30 CBT 均值显著下降(P<0.05),呈现出较明显的昼高夜低变化趋势。治疗后2组CBT均值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没有差异(P>0.05)。

表3 2组CFS患者24h核心体温比较

表4 治疗后2组24h核心体温节律比较

治疗后经穴组CBT振幅从0.279增大到0.301,接近健康组的0.313,但从可信区间来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峰相位来看与健康组相比较相角差为-11.223℃。治疗后非经非穴组振幅从0.116增加到0.246,从可信区间来看治疗前后振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峰相位来看相位有所超前,与健康组相比较相角差为12.238℃。

4 讨论

4.1 针灸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学虽无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名记载,但对其早有认识,并散见于历代各家文献中。慢性疲劳产生的病因病机,《素问·示从容论》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从其探讨的具体内容来看,更强调肾和脾与疲劳发生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是化生精气的根源,深刻影响着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气化过程。《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经脉》中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中也有“痿、厥、嗜卧”等疲劳症状记载。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是气血化生之源,主四肢、肌肉,因此与肢体、肌肉活动以及疲劳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外,情志不遂,损伤及脾也可以引起疲劳。如《灵枢·本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梚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根据气血和脏腑经络辨证,针对CFS的病因病机,治疗应以培补脾肾、益气养血为主要原则。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治内腑”,针灸足三里一方面可以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如《圣济总录·针灸门》载:“足三里二穴……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针灸逢源·证治参详》也认为,足三里配穴可治“诸虚百损,四肢无力”。另一方面,足三里也有行气活血、调理气机的作用。如《焦氏喉科枕秘·单方》以灸足三里治疗气郁有痰的喉部“梅核”,《类经图翼·针灸要览》以针灸足三里等穴治疗多种积聚痞块、心腹胸胁痛胀、噎膈、咳喘呕哕气逆等等,很多症状都与CFS十分相似。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肾之背俞穴,是肾之精气在腰背部深聚的部位,按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治阳”的原则,针灸肾俞可培补肾精、肾气,肾精充实,脑髓得养,则精神健旺,疲劳自消。如《普济方》中也以肾俞为主治疗肾虚所致的头痛、头重、头目昏沉、精神衰弱、志意昏沉、善恐多忘等与CFS症状相似的病证。

因此,足三里、肾俞合用既可培补脾肾、补益脏腑、经络之气血,还能益全身之元气,舒胸中郁闷之气,调理全身之气机。临床上诸多医家治疗CFS,观其辨证分型,大多与脾胃、肝肾、气血相关,方剂以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加减或以“托补”之法组方,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针灸治疗无论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拔罐等方法,选用穴位最多的就包括足三里和肾俞。

4.2 CFS的CBT节律特征

生物节律是生命活动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核心体温节律被作为人体近似昼夜节律研究的标志节律。从研究结果来看,健康组CBT提示参加本研究的健康受试者属于典型的“夜型节律”。10名健康受试者均为医药学专业研究生,经常学习工作至深夜,日常起居习惯就是晚睡晚起,因此其体温的类型与起居习惯相符合。9名CFS受试者包括2名研究生,1名高级工程师,1名教师,2名职员,3名销售人员,其中8人睡眠时间较晚,有晚睡晚起的起居习惯。

运用单个余弦法对CBT原始数据进行节律分析,结果显示2组的CBT均存在昼夜节律(P<0.01),中值无差异。但振幅存在统计学差异,CFS组CBT节律拟合曲线波幅低,整体扁平。以上研究结果同其他运用余弦法分析CFS患者CBT节律的结果不一致。Hamilos等进行实验的条件与本研究相似,结果健康与CFS受试者CBT的中值、幅度组间比较均没有差异(P>0.05)。对于本研究发现的CFS波幅低平、曲线扁平的特征,在时差综合征中也可以见到,Ascoff提出节律振幅可作为表示节律稳定性程度的指标,节律振幅越大,则相位转移越小,反之振幅越小,节律相位就越易于变化,其理论已经在对现场轮班工人的观察中得到证实。由于目前对CFS CBT节律特征的研究较少,没有更多的研究结果可供比较,因此目前所得的不同研究结果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

另外,采用按时逐点比较的方法,发现2组CBT随时相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健康组呈现典型的昼高夜低、单峰一谷,近似余弦曲线变化规律,而CFS组24h CBT变化有出现双峰的趋势。第1个峰值出现在18∶30左右,第2个峰值出现在24∶00左右,提示CFS的CBT节律有可能存在12h的超日节律,这可以通过以后分析其节律的周期进行检验。因此,CFS组24h CBT节律的峰相位是经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将其两个峰值拉平后后得到的余弦曲线峰值,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其峰相位的时相,所以未进行两组相位差。因此,在分析一个采样密度高的时序数据时最好能够结合宏观的时序走势图,开展多方面的节律研究,全面地获取有用的生物信息。

4.3 电针对CFS的CBT节律调整作用

研究选用的治疗手段为电针疗法,目的在于使针刺治疗的参数量化,便于控制,减少治疗术式的刺激差异,增强实验的可重复性。实验使用的G6805型电针仪,经临床验证其具备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电针经穴组有CBT节律波幅增大,以及CBT随时相变化更接近健康组变化规律的趋势,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治疗后也对节律有一定的调整,两者未见显著性差异。我们分析其原因:①国外有学者报道对CFS的治疗疗程应根据患病时间长短和失调的严重程度,需要8周或数月至数年才能起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本研究主要为CFS节律的探索性研究,治疗时间仅为10次,难以达到针灸疗效的叠加和巩固;②研究样本数量较小;③电针组中有2名受试者在治疗期间都有对心理和生理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一位是父亲患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来回奔波照料;另一位是与同学关系紧张,心情压抑,导致病情加重,因为样本量不大,所以对治疗结果有较显著的影响。因此,要准确评价电针经穴对CFS病理性节律的调整作用,还需要更长治疗时间和更大样本量的实验加以研究。

4.4 小结

在正常状态下,CFS受试者CBT节律振幅显著性减小,拟合余弦曲线扁平;随时相变化的趋势与健康组不同,可能存在12h的超日节律。电针对CFS的节律有使CBT节律波幅增大,以及CBT随时相变化更接近健康组变化规律的趋势,但对其调整作用的准确评价也需要更长治疗时间和更大样本量的实验加以研究。

猜你喜欢
余弦节律电针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两个含余弦函数的三角母不等式及其推论
实施正、余弦函数代换破解一类代数问题
分数阶余弦变换的卷积定理
图像压缩感知在分数阶Fourier域、分数阶余弦域的性能比较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