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三议

2010-06-11 08:43王小广
南风窗 2010年4期
关键词:抄底危机资源

王小广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企业来讲一个极流行的词就是“抄底”,实际的情况表明,国有企业成为这场“抄底”竞赛的最大赢家,它们凭借政府的政策后盾以及自身庞大的资金实力,在国内不断地“抄底”土地资源、“抄底”矿产资源、“抄底”房地产市场,同时,财大气粗的国企在许多行业的并购活动也极为活跃;而在国际市场上“抄底”的主力军同样是国企,特别是在资源能源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气势和取得的成效令国际同行既羡慕又害怕,但与国内不同,这一“抄底”新潮的推进经常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干扰,并不那么顺利。我们要感谢“危机”,危机使我们成长,危机为我们创造了走出去最好的条件。过去的一年我们“抄”到什么,没“抄”到什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2010年将是全球复苏之年,我们的“抄底”行动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吗,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应该如何改善?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些分析。

2009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成长性上都令人刮目。据普华永道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海外投资交易达166宗,交易金额约335亿美元,是上年的3倍,超过了2007年的水平。检阅这次“抄底”行动,我们发现以下明显特点:一是从交易的分布看,我们的企业在国外的“抄底”行动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领域,其他领域占的比重极小。二是“抄底”集中在资源丰富的非主流富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对欧美主流发达国家未形成明显的“抄底”压力。三是“抄底”的主力军是国企,特别是央企,这令被“抄底”国既感到不安,又感到很不舒服,这会对今后海外投资的长期发展形成一定的压力。

就“抄底”的内容来看,不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为主),二是品牌和技术资产,三是金融资产,四是人才,我们在“抄底”资源上成效卓著,但在其他三个方面却大大地不足。

资源是我们最想要的东西之一,我们从国际上抄到了一定的资源份额,这是我们的成功之处,这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抄底”资源是一种紧迫和必须,因此必然成为我们“抄底”的首攻目标,因为我们对资源需求的空间仍很大,我们在许多资源上存在严重短缺,需要利用国际市场,需要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国际资源市场的竞争,保障资源的稳定供给,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控制资源的跨国垄断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而争取到一定的资源定价权,以减少资源价格过度波动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危害。

如果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看,我们的“抄底”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个不足之处是重自然资产、重资产增值,而轻构成竞争力的资产(技术、品牌)。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这次“抄底”行动中注意的是看得见的利益、短期利益,甚至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抄底”行为并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考虑,而仅是凭自觉。最主要的“底”我们并没有去“抄”,我们没有“抄”到多少在危机中受重创的发达国家的“底”,它们是主导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的国家,特别是它们在高端制造业上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需求不足、升级缓慢等),这为我们“抄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当然这样的“底”也是不容易“抄”的,资金实力不等于资本实力,更不等于产业竞争力,竞争力或资本实力要靠自身长期培养,品牌和技术主要不是“买”来的,而是靠10年磨一剑的辛苦换来的。由此延伸地说,“抄底”是“抄”不出国家富强的,因此对“抄底”的期望值也不应过高

第二个不足之处,从资源“抄底”占绝大多数(90%以上)看,我们的企业发展思维仍停留在危机前的状态,缺乏“危机后的思维”。危机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严重不足,效益最高的也是资源领域,拥有资源就拥有“暴利”,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发展阶段的原因,更是源于增长方式粗放这个内在缺陷。我们认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将很不同于过去,靠拼资源、继续保持粗放的增长方式是难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放慢也决定了资源需求难以呈现过去10年的强势增长态势,企业家应该把增长要素的重点放在非资源上,即提高技术水平和品牌实力上。就许多企业来讲,“抄底”资源的一个最大目的就是希望在下一轮增长中得到“暴利”,反映了投机心理的借“机”膨胀。

第三个不足之处是,我们过度热衷于资源,不仅会使我们在未来的国际化过程遇到更多的摩擦和阻力,而且会被国际金融“抄家”所利用,即我們帮助他们在“堆”新的全球资产泡沫,即资源价格泡沫。结果可能是我们通过企业国际化所得到的资源溢价收益远小于国家整体为高资源价格进口所多付的成本。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抄底”资源并借此增加我们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定价权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过度,陷自己于被动局面。要更多参与国际技术、品牌的竞争,将企业并购重点转向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强化和培育自主品牌,利用这次危机,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及部分高技术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抄底危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字板连续跌停股的抄底逻辑
陶冬:抄底好资产的时机临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资源回收
停电“危机”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美国“抄底”储油不怕多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