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对策及建议

2010-06-21 01:16郑剑霞陈文龙李晓鹏熊建华
绿色科技 2010年9期
关键词:工业园工业园区污染

郑剑霞 ,陈文龙,董 勇 ,李晓鹏,熊建华

(新余市环保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江西新余 338000)

1 引言

环境经济学界在收集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的结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发展中,环境质量退化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的关系,并称之为库茨尼兹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L1称为安全警戒线;L2表示环境承受极限;ABCD的发展轨迹是以环境质量退化为代价,在突破安全警戒线后,由于治理不及时而引起环境经济系统最终的崩溃[1],如玛雅文明、苏美尔文明。ABCKTEF的发展轨迹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如美国、西欧,但是这种方式的经济成本和环境风险都很大。ABEF轨迹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决策,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在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增长,降低CKT的峰值,使它不超过安全警戒线,设法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最佳动态关系的发展通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对这种思想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有效进展[1]。

图1 库茨尼兹曲线

2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2.1 资源供需缺口大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矿种存在短缺、以工业需要的矿产资源为例,中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存在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与单一矿少、中小型矿多和大型矿少、空间分布不均与开发难度大等问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破坏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滥采滥挖与采富弃贫等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垃圾很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水平低。

2.2 工业园区未形成集聚效应

中国现有的工业园存在着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与污染等问题。园内的企业并非有机的群聚,而是无机的杂合,不能形成工业链与工业代谢关系,集聚经济效益差,这些导致新设的工业园重入老工业区生产——消费——污染的困境。

2.3 环境的日趋恶劣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简单,产生的有限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可以得到自然的净化。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界净化的速度,污染物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2]。从长远来看,还危及到后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 生态工业园的优势及潜在风险

3.1 生态工业园的优势

(1)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园区内的企业是一种互惠合作的关系,各企业通过副产品交换,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这就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成本。参与其中的企业均能从中获得利益,因此它是一种市场驱动型的合作。

(2)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利用上游企业的副产品,从而减少了对资源的需求,降低了废物排放,也就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园区内的企业有着共同的、高标准的环境管理目标,共同对园区进行环境管理。因此,可以改善企业的外部形象,减少环境成本;由于园区内企业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上、下游企业彼此有机会了解,合作就会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这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也减低了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4)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工业园是一种新的工业开发模式,在园区通过建立产业链,招募完善产业链的新成员,孵化新企业,就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潜在的风险

(1)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生态工业园的成员的合作动力来源于生态工业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也就是说,他们要满足企业、社区和政府3方面的利益。但是政府因为要扶持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减免税收或一些补贴政策,这些均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

(2)具有一定的资金风险。生态工业园要满足共生的条件和高标准的环境目标,这些都需要高额的前期投入,而投资回收期可能很长,因此增加了资金风险。由于各个成员之间因为副产品交换而增加了相互合作的需求,但是过于紧密的合作又容易导致企业之间的合作刚性和相互依赖,如果各方协调不到位,又或者有企业单方面退出,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共生系统的失败,则这部分投资成为很的沉没成本。

(3)对大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成本和障碍很大。目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在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是进行末端治理,显然不适合以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零排放为目标和基本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等各个方面进行技术改造,这对企业的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可能会阻碍产品的升级。由于生态工业园鼓励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形成了刚性需求,企业可能因此丧失改进生产工艺的动力,不利于源头技术创新和寻求资源有效利用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不能向“绿色化”迈进。

4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生态产业链

在工业园区现有的基础上,确定园区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能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生态链(网)”的企业,以及能利用区内已有企业的废物和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并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重点引进补链企业和项目,从而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工业生态网。引进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类产业,形成以闭环反馈为特征的工业共生链[3]。

4.2 严把企业入园关

(1)对污染较重且不能有效治理的项目,坚决不准进入园区。

(2)对科技含量低、以资源消耗性为主的小型企业全部纳入拟建的中小企业创业园。

(3)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能够有条件实现物质和能源转换的项目入园。

4.3 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目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的仍然是末端治理方式,虽然末端治理在工业污染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显著,如无法真正消除污染,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在经济上治污成本又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清洁生产能够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清洁生产是指为了保持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持续的提高工艺、产品及服务,应用整合性及预防性的环境策略,减少人类及环境受到的危害。对工艺而言,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及降低废物排放量与毒性。清洁生产对产品而言,在原材料的取得至最终处置的产品生命周期中,降低产品对环境、健康及安全的冲击。它强调2个要点:清洁的生产过程及清洁的产品。

4.4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大力开展生态工业理念的宣传,引导企业把生态工业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让企业法人真正成为发展生态工业的组织者、创造者和执行者。

(2)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在资金注入、土地配比、人才供应等方面向生态性企业倾斜。

(3)要对污染重、治理力度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对治污能力强,废物排放量小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4.5 建立科技支撑平台

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开发对环保技术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此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我们迫切需要的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目前,现有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的能力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各大跨国企业,这是生态工业园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因此,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在实践中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并进一步加大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争取引进更多研发中心入园。

[1]洪 阳,栾胜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3):112~114.

[2]赵瑞霞,张长元.生态工业园: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8~43.

[3]刘雪娟,苏敬勤.关于生态工业园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3(6):106~108.

猜你喜欢
工业园工业园区污染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地下工业园
地下工业园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德奥新在安庆建表面处理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