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上“半空”再“蹿下来”?

2010-06-21 03:44高远耀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半空前爪武松

高远耀

小学语文课文《景阳冈》中有这么一个句子:“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句中描写的是在景阳冈上老虎要抓武松时的情景。这句子有四个地方存在着毛病。

首先,“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中的“把”,用法跟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把字句”中的“把”完全不一样:一是这“把”的宾语不是动词“按”涉及的对象,而是“按”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二是句中这种用法所表示的不是对“把”的宾语作处置或影响,而是表示一种方式(用前爪按地面);三是这种用法的“把”的宾语不是被动者,而是发出动作“按”的主动者。“把”字的这种用法,只有在古白话中才有,而本文已经由古白话改写成现代汉语了,就不应该再存在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现象。这里“把”是“用”的意思。

其次是“望上一扑”的“扑”使用有误(或者说是表达的意思不符合客观实际)。《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扑,①用力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亦即“扑”是向目标的方向冲去。这句子描写的是老虎要抓武松(即目标)时的前期动作。从句意看,老虎要“扑”的目标(武松)应在“半空里”(联系下文可知),但是此时目标(武松)的实际位置却是在地面上。“扑”这一动作,其方向应该是向前并且趋于向下,才能“伏在物体上”。既然是这样,“扑”怎么可能由地面冲上到“半空里”呢?只有“跳”(即下文的“蹿”)才行。然而,这老虎为什么要“望上”“扑”,岂不是“扑”了个空?换个说法,老虎此时并不是向目标(武松)“扑”去。可是,联系上文,这只老虎已有好些天没找到东西吃,此时已是“又饥又渴”,必须尽快找到吃的。现在好不容易碰上武松,它恨不得马上一口把他吞下去以充饥解渴。很显然,并不是老虎不想扑向目标,而是“扑”在这里使用有误。

再次是“从半空里蹿下来”的“蹿”使用也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同上):“蹿,①向上或向前跳。”从句意看,现在老虎的位置是在“半空里”,而目标(武松)的位置却是在地面上,不管老虎是“向上”还是“向前”跳,都不可能抓到武松。然而,这是这次老虎能否抓到武松的一个关键性动作,老虎是志在必得,不然它還得受饥挨饿。可是,它怎么会使用这样的动作来抓武松呢?从上文看,这只老虎并不是新手,在近段时间里,它“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猎取食物的经验可谓已经十分丰富。那只能说“蹿”在这里的使用有问题了。其实,这时才是老虎抓武松的最终动作,要抓到食物,动作“扑”才是最佳的选择,而不是“蹿”。由此可见,“蹿”在这里的使用显然也欠妥。

第四,“蹿下来”的“蹿”与“下来”搭配不起来。“蹿”是“向上”或者“向前”跳,与“下来”的方向很不一致。在“半空里”“向上或向前跳”,怎么能“下来”到地面呢?只能比原来的位置更高,最起码也会保持在原来的高度上。

从这句子看,老虎抓武松时的动作是先“扑”而后跳,但是老虎抓人的实际动作却是先跳起来,然后“扑”下去。“蹿”是前期的准备动作,“扑”才是抓取食物的最后动作。句子表达的意思与客观实际完全不相符。那么,这句子该如何处理才妥当呢?综上所述并联系上下文,这里的“扑”和“蹿”二字的位置调换一下,问题便解决了。句子可以改为:“那只大虫又饥又渴,用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蹿,从半空里扑下来。”这样,词语间的搭配没有问题了,语意明确顺畅了,也完全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了。

(责编李景和)

猜你喜欢
半空前爪武松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春日田畈
HSN半空心自冲铆接的降本增效
三头鹰龙失去的第三指
点点
我家里的武松
一种嵌入式半空心铝型材分流模结构
晨钓
钻洞穿山
武松:喝酒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