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酣畅淋漓的文本推敲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0-06-21 03:44傅宝青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枫叶词语文本

傅宝青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阅读本身就是个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文本的解读,也要注重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关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心和培养的是学生从阅读中建构意义的能力。

教师如果能以文本为凭借,從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方面确定精当的教学内容,对文本作酣畅淋漓的推敲,那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丰富敏锐的语感,从而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在解读人物的曲径探幽中,丰盈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被课文情节牵着鼻子走,对人物的解读常常只用一个词语就概括了,如《草船借箭》《草帽计》等课文,学生学完后,不管是对诸葛亮,还是贺龙的印象都只有“神机妙算”四个字了,可见人物形象并未在学生的心中丰盈起来,这是因为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所导致的。教师如果对文本人物的思考不够深刻,总是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这种简单的解读,就会造成学生阅读思维的浅薄。

如教学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如果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伯瑙德夫人和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会说他们是“机智勇敢”的人,回答没有错,但这样的教学没什么新意,学生从中获得的新知并不多。读了课文学生能很轻松地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勇敢,虽然教师通过语言剖析,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但这只是旧知对新知的“同化”,不足以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借助“陌生化”理论来处理,把学生的视点从共同的“机智勇敢”再深入到人物各自不同的“风采”——是什么样的机智勇敢?再读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不同点—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勇敢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危险意识,稳定了年幼孩子的情绪;雅克的机智勇敢表现为平静地面对残暴的敌人,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表现为利用自身优势去感化敌人,触动敌人内心中作为父亲的那份柔情。带领学生进行曲径探幽式的人物解读,人物才成为个性鲜明、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学中,我运用品读与训练相结合的策略推敲文本,帮助学生延伸触觉,催化情感。对《生死攸关的烛光》中的人物言行进行品读时,我分别融合了不同的感悟训练点——抓住体现伯瑙德夫人内急外稳的“急忙”“轻轻”两个词语做表演读;品读孩子的形象时则设计了一个填空题,“雅克面对敌人,面对死亡时平静得——,镇静得——;杰奎琳的‘娇声融化了——,唤起了——,化解了——”。这样,化熟悉为新奇,利用学生的“已知”“能知”,重新调配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促进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的重建。

阅读教学不是零起点,不是多项工作、任务的累加,而是“三维目标”的融合。在融合的文本推敲中实现语文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有机统一:把学习人物语言、神态描写与形象感染、感情熏陶统一起来;把直通人物心灵的教学思路与作者的表达思路统一起来。对于高年级学生,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语文能力训练。

二、在点亮词语的玩味揣摩中,丰富视像

语词犹如细胞,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语词又是映照文本全部信息的密码,是作者和读者言语生命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策略把文本语言还原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和情境,使学生身有所感,心有所动。如此,才能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世界和情味世界玩味、揣摩,提升“阅读能力”。

课文《枫叶如丹》中,对枫叶的描写有一处是“挂满一树,铺满一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两个动词“挂”和“铺”进行品赏。

师:“挂”这一动作一般是与什么词语搭配,用在什么地方?

生:挂衣服、挂书包、挂毛巾……

师:那树叶呢?我们通常不是说“长”吗?作者为什么不写“枫叶长满一树”,而是“挂满一树”?

生(恍然大悟):“长”是从树内生发出来,与树连在一起。“挂”则显得不牢固,晃晃悠悠,让人感到此时的枫叶即将掉落。

师(继续追问):“挂”与下文中哪句描写枫叶的话相照应?

这一追问让学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红艳艳的枫叶比作凄苦的老人。从“挂”字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切己体察,可以让他们积累这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浓浓真情的语言。在老师的不断追问和学生的不断思考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主动发现的“语言场”,叩问文本,推敲文本,在理解语言内容和情感的同时,玩味语言的表达形式,体会不同语词在程度和美感上的差别,于平凡处见奇崛,于普通处悟传神。

对文本的推敲,就是耍边读书边思考,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一点”也许比“全部”更有力量。发掘并确定具有语文价值的教学点,不必多,而要布点少且开掘深。

三、在读和写的巧妙组合中,丰厚内涵

语文教师必须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盯着言语内容,一只盯着言语表达。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要提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中心句,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后,即时迁移中心句的句式,用关联词“不管…“都……”来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规定要自觉遵守。这样,可以让学生立足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而且从读学写,在写中明辨道理。再如教学《迟到》中,“爸爸送夹袄和铜钱到学校”这部分内容时,可做这样的设计:“爸爸没说什么,作者林海音也没说什么,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两个人的内心都在汹涌澎湃着。此时,他们的心中都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在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旁边写下他们心灵的对话吧!”这样的读与写的巧妙组合,深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丰厚了文本内涵,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情感抒发的载体。

读写互动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读与写的巧妙组合是推敲文本的一种好方式。在课堂上落实一个“读”字,一个“写”字,丰厚课堂学习内容,学生收获的将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语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也得到了丰富。

要让语文课“读味”足、“品味”浓、“写味”妙,就需要对文本作酣畅淋漓的推敲。在推敲中关注语言鉴赏,关注语言形式,关注语言表达,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枫叶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枫叶之歌
找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红枫叶
枫叶红了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10月枫叶红似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