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2010-06-22 01:27榆社县人民政府卫明喜
山西水利 2010年7期
关键词:饮水全县民生

◎榆社县人民政府 卫明喜

加强水利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榆社县人民政府 卫明喜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生产发展、生态改善。因此,加快水利建设和发展要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榆社县持续推进“治水兴县”战略,水利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保护浊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影响,水资源开发过度、水旱灾害加深、水生态破坏严重、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民生质量,就必须有效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加快水利建设。

一、水利建设为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近年来,榆社县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经济损失。全县累计建成骨干水源工程6处,包括云簇水库、双峰水库2座中型水库,三庄水库、西清秀水库、申村水库、下赤土水库等4座小(二)型水库,橡胶坝供水工程1座,总库容10677万m3,兴利库容5382万m3;小型水利工程412处,含人字闸工程、农村灌溉水井、小型灌溉渠道、小型机电灌站、节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0.33万hm2。完成河道治理工程5处,治理河道93km,保护耕地0.46万hm2;大型灌区工程1处(云簇灌区),有效灌溉面积0.08万hm2。特别是农田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主要河流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城乡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提升,全县人口、村镇、耕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实施完成农村饮水工程319处,累计解决农村12.04万人饮水困难,解决59个村、23692人、5051头大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中小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云簇、双峰等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近年来,榆社县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和人均综合用水量不断提高。全县供水能力177.78万m3,平均年用水163.15万m3,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0.03m3。据统计,全县地下水可开采量1184万m3/a,水资源可利用量7921万m3/a,水资源可利用率达55.5%。地表水水源工程由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组成,蓄水工程水库6座,总库容10288万m3。据调查统计,全县总供水量1661万m3,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499万m3,占30%,地下水开采量1162万m3,占70%。

水保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为生态榆社建设提供了水利支撑。全县水资源生态治理和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共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国债项目工程6处,分别为河峪乡岩良流域工程,白北流域治理工程,笔架山、田家沟综合治理工程,西宽综合治理工程,2003年国债水保项目工程和2004年国债水保项目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50.813km2。

二、充分认识现阶段制约民生改善的水利问题

近年来,虽然榆社县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全县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逐步暴露出制约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民生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资源性缺水较为严重。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274万m3(以1956—2002年系列计算),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339万m3;地下水资源量4300万m3(重复计算量3365万m3),人均水资源量约1000m3左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2,属严重缺水地区。

二是防洪抗旱基础薄弱。经过多年建设,榆社县防洪减灾能力得到加强,但全县主要河流防洪控制性工程仍然严重不足,存在堤防工程老化严重、隐患突出,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河道槽蓄功能弱化等问题。洪水依然是严重威胁沿河村镇及流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而且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重建轻管,年久失修,如云簇、双峰水库灌区工程配套不齐,灌溉技术落后,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无法发挥水利优势。

三是饮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就榆社来讲,虽然一直致力于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困难、饮水安全等问题,但因榆社县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饮水工程大部分为自流引水工程、机井提水工程、加压泵站工程,有些村庄配有旱井、山泉作为补充水量措施。全县饮用井水259处,河水33处,小泉小水34处,9个乡镇中有8个村有山泉、旱井补充吃水条件。农村群众缺水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工程环境差、基本没有水处理设备,定期化验水质设备缺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有害农药、化肥用量不断增加,相当多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特别是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成为疾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媒介;部分区域地下水盐、氯、砷等离子含量较高,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不能饮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紧迫而繁重。

四是生产用水管理水平低。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效率低,用水浪费严重。城乡居民对水资源短缺现状缺乏正确认识,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现象严重。工业生产中,企业节水设施不配套,未能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高耗水生产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农业灌溉是全县用水大户,占全县总用水量的近60%。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还普遍存在,输水过程中浪费水的现象较严重,农业用水缺乏必要的节水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同时在污水处理再回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全县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五是局部地区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潜在威胁。境内河流从县城以下因受工矿企业排水影响,水质类别为超Ⅴ类;地下水质绝大部分虽水质良好,为Ⅱ~Ⅲ类水质,但在电厂甚至自来水公司个别井中有Ⅵ~Ⅴ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亚硝酸盐氮和挥发酚。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需求,水环境安全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措施上都比较滞后。

综上所述,榆社县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存在防洪抗旱基础薄弱、供需水矛盾突出、局部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治水方式和管水体制落后等问题。站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审视水情、谋划水利,加快水利建设,加快水生态保护,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只有统筹推进“民生水利、生产水利、生态水利、安全水利”建设,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全力打好新形势下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攻坚战

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我们将立足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全力打好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攻坚战。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兴水利、除水害、安民身,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只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我们做好民生水利的第一要务。加强水利安全建设,从整体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榆社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浊漳河流域甚至海河流域地区防汛安全大局,为此,我们将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一是继续加快病险水库整治,推进堤防工程建设。尽快形成以中小型水库、干支流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逐步提高主要河流流域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全力加快防洪减灾非工程体系建设。强化防汛责任制,科学制定防汛预案,提高水情、雨情、旱情的预测预报精度。加强河道管理,抓紧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防汛现代化水平。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健全防汛减灾保障机制,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努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同时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建立抗旱服务体系,强化应急水量调度,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建设一批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全面抗旱、主动抗旱,不断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二)强化生活用水保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保障生活用水始终是治水的首要目的,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更是现代水利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以民生的情怀关注水利,以民生的理念谋划水利,优先解决好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为全县“民生重点工程”,作为“水利惠民行动”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把解决偏远乡村的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限期解决的硬任务加快规划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和饮水水源保护利用。在浊漳河及其支流流域治理开发中,实行最严格的饮水水源保护,加快实施“清水工程”,努力改善水源水质,加快城乡居民饮水工程建设,使更多人口享有水利发展成果。三是积极探索水利开发建设新机制。加快云簇、双峰等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助农稳定增收的新型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的长久生计问题,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下降、有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移民合法利益保护,稳步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城乡生产用水保障,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一切生产的资源基础。随着全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还是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都需要生产供水保障来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保障生产用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优化和调整工程布局,加快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能力,不断满足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新建与配套并举。围绕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加快灌区新建、配套与改造,全面扩大灌溉面积。二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确保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同时积极推进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切实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关键环节,带动全县各行业、各领域节水的全面开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以水为载体,调控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严格控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产业,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三要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攻坚战,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联动发展,推动富民强县和谐榆社建设。

(四)实施水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榆社建设。水是维系生态平衡的控制性要素,保持水生态平衡尤为关键。榆社是海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量供给地,又是海河流域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建设,既是榆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海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榆社县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贯穿到每一行业、每项工作、每个项目。今后,发展生态水利,我们要力争做到“四个统筹”:一要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一方面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全县经济结构、城市规模、产业布局,经济发展量水而行;另一方面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水利开发尽力而为。二要更加注重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组织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形成合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兼顾,加快整体推进,综合开发,实现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三要更加注重统筹工程手段和管理制度。在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严守开发利用、纳污控制、用水效率“三条红线”,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严格控制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县界断面水质监测,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地下水,把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水能开发等涉水行为的底线。四要更加注重统筹流域与区域发展。打造跨行政区的流域合作平台,探索开展跨行政区的生态合作补偿机制,促进区域间生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从海河流域大局出发,加强与中下游各县市的联系合作,为建设海河生态屏障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饮水全县民生
简易饮水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饮水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