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江西的教育转型
——以战时赣南为例

2010-06-28 09:48何维生许金华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赣县训练班赣南

何维生 许金华

(芦溪二中 江西 萍乡 337000;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赣南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中心区域,抗战时期属国民政府第四行政区,辖赣县、宁都、上犹、南康等11县。1939年南昌沦陷后,赣南成为东南抗战的大后方,担负着为第三、第七、第九战区供应战时需要的艰巨任务。抗战赋予了赣南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使其社会转型与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就教育而言,培育专业建设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加强公务人员素质培育的社会教育成为赣南战时教育的转型重点。

一、职业教育的普遍兴办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地处东南腹地的赣南山区更是如此,直至1908年才创办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赣县工业学堂,此后数十年间虽有零星设置,但终未成气候。[1]P818后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双方长期混战,原有职业学校先后停办。1939年初,江西全省共有各类职业学校22所[2],而赣南没有一所。当地政府在大力发展国民基础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发展职业教育。赣南行政区在《建设新赣南第一次三年计划》中决定:“创设各种实用职业学校,分设农业,森林,园艺,简易化学,简易机械工程,印刷,纺织,制糖,造纸,土木,建筑测绘,簿记,会计及普通商业各科。”[3]1939年,省立南昌工业职业学校内迁赣县,打破了赣南无一职校的局面,随后又相继设立了省立制糖科学校和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创办了大余县立高级农业职校,后并入四区联立高级农业职校。1942年省税务局长吴仕汉在赣南创办私立东南高级商业学校[4]P92,随后私立职业教育学校迅速发展,私立大中职校、私立新中国职校、私立南华工业职校、私立章贡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等先后创办。短短数年,赣南的职业教育便由一片空白发展到颇具规模,至1944年,赣南的职业教育学校已达11所,详情见表1。

除了专业学校的普设外,业余职业学校(夜校)的兴设也是强化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全日制脱产培养方式不符合职业工人的实际条件,业余职业学校——“夜校”便在赣南普遍开办起来。1940年,安远县工会开办工人夜校,为工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受到工人普遍欢迎。[5]P534南康县开设工友补学班,附在公务员培训机构“公仆学校”之下[6]P118,将公务员培训和职业工人培训结合起来。

表1:江西第四行政区职业学校概况表

由于职业教育学校、业余职业学校仍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故短期技术培训班纷纷开设。1941年赣南专署开设经济干部培训班,分农林、工业、交通、卫生四科,共108人,学员均为初中毕业以上的社会青年。[7]南康县则以学校为中心,“利用暑假期间遴选学校优秀之保学教师及女接生员、举办卫生员训练班”,从1941年至1944年间,每年训练乡镇保卫生人员178人,女接生员129人,保送高级助产学校受训学员16人。[6]P98、128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1941年开设妇女职业班补习班,每四个月训练一期,以缝纫为主。[8]P2至1942年,赣南开展的职业补习班共有赣县工友补习班、虔南缝纫业补习班、定南商业补习班、安远商业补习班、崇义缝纫实习班等。[9]百业训练班是当时短期职业培训的另一常态模式。赣县第一期百业训练班“受训学员九十五名,计分烧饼、油条、豆浆三组,每日下午二时至三时假赣州市群乐戏院训练”。[10]随后,赣县百业训练班先后开设新闻图书技术人员训练班、乡镇卫生人员培训班、保姆培训班等,共举办23期,受训人数321人。[11]在举办的百业训练班中,规模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应该算商人讲习会,商人讲习会举办半年,赣县、南康、龙南三县就组训了商人1346人,满一年时共举办商人讲习会14期,训练商人1998名。[12]1944年专署为加强职业补习教育又进一步规定:各厂、场工人、艺徒,在50名以上者,应设民众学校一所;在一百名以上者,应增设职业实习班。[13]

二、公职人员社会教育的强化

正如赣南专员蒋经国所说:“抗战建国……绝不是旧日因循敷衍的官僚机构所能胜任”,[14]“一切计划能否实现,决定在干部”。[15]P75在此情况下,公职人员素质尤其是各级行政干部素质的优劣事关重要。而赣南旧时官衙的公务人员大多是“日高三丈不起床,一日只当半日算”,因循萎靡的官僚作风非常严重。强化公职人员素质作风的教育培训在战时赣南十分普遍。

举办教育培训,充实研政技能。1943年5月兴办 “公仆学校”,凡专署及各附属机关职员均可报名参加培训。各级职员积极响应,首期学员就达到190余人,按学员学历水平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班,利用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的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学习期限定为半年。期满后进行相关考试,成绩优良的给予升级任用,不及格者则予以惩处,“此种措施在全国尚属创举”。[16]行政人员培训班则更是随处可见,“新赣南建设积极发展,需要干部特多,故每月必有124处训练班开学,现赣州城内办训练班之处所,已感到很难找”。[17]四区各县也单独举办了多期干部人员讲习会,轮训乡镇保甲干部及中小学教学人员。四区专署先后开办干部人员讲习会总计21期,分别训练行政人员、军事干部、教育干部共3712人。[18]除临时性的讲习会,蒋经国还依托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培训大量干部。1939年5月,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迁入赣县梅林,第二年正式更名为“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以下简称政干团)。至1941年迁出为止,政干团为四区共轮训干部861人。[19]四区各县亦均办有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负责调训乡镇干部、保甲长、保经济干事、保民政干事和保学校长等。此种短期训练实行“三化”要求:进行生活训练务使生活军事化,开展信仰训练务使思想主义化,进行知能训练务使业务科学化。[20]

强化日常管理,培育优良作风。工作作风方面,规定各机关设置考勤签到簿和签退簿,公务员须按时上下班,并要求公务员快速及时地处理公文。生活作风方面,专员公署为锻炼干部体魄,改变散漫作风,推行所谓“生活管理”。要求公务员每日早晨听军号起床做早操,之后沿大街跑步,边跑边喊口号,谓之“晨呼”。八点上班前举行升旗仪式,有特殊情况不能赶到升旗的,应先托人向班长请假,无故缺席者,一次警告,二次记过,三次记大过。[21]P175-176各县乡镇机关亦依次推行 “生活管理”,“先由县府示范,全体职员,集中食宿,有眷属者,每周夜假三日,晨兴点名,升旗,上操。 早、午、晚三餐,兴僚属共之,糙米蔬菜以为常”。[22]此外,对廉洁自律也有相关规定,“公务员任何人不得接受年节礼物,亦禁止互相赠送”,“凡公署县府以及附属机关工作人员,非经本人或原机关主管人许可,一律禁止参加社会应酬”。各级工作人员到下级机关检查工作时,“在督导地点所用之任何费用,皆须督导人员自行付给,绝对禁止接受任何招待”。[23]

三、结语

中国向来注重教育,但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与“四书五经”的教授内容使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过于单一。抗战时赣南职业教育的兴办与公务人员的教化培训显示出当地教育功能多样化的趋向,是江西教育近代转型的良好示范,而二者的出现皆直接源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时“抗战救国”的双重使命,体现了战争环境对教育转型的有力推动。

[1]江西省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市志[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国粹.江西之职业教育[J].江西省统计处.江西统计,1940,6-1.

[3]建设新赣南第一次三年计划[J].新赣南旬刊,1941,4-9.

[4]张恺.赣县新志稿[Z].赣州:1946.

[5]江西省安远县志编纂委员会.安远县志[Z].1993.

[6]南康县政府.南康县完成地方自治总报告[Z].1944.

[7]漆膏如.半年来的建设成绩[J].新赣南月刊(1941),3-148.

[8]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社会教育概况[Z].1942.

[9]周峻.五年来之江西百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上海:上海中国职业教育社,196-25.

[10]区政集锦[J].新赣南旬刊,1942,2-49.

[11]叶纲.“赣南新政”时期教育述评[D].未刊硕士论文,21.

[12]新赣南三十年度建设成绩[J].新赣南旬刊,1942,1-89.

[13]各公私营工厂应设民众学校[J].正气日报,1944-04,05,(3).

[14]徐季元.建设新赣南的基本任务[J].新赣南月刊,1940,2-52.

[15]蒋经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A].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丛编(第一集).

[16]创设公仆学校[N].正气日报,1943-05-29,(3).

[17]点·线·面[N].正气日报,1941-10-12,(3).

[18]政绩交待比较表.江西省崇义县档案馆藏。

[19]江西省地方政治干部讲习院.政治前线,1941,10-3.

[20]正气月刊[J],1942,3-133.

[21]彭精选:整肃机关和整顿市容[A].蒋经国在赣南[Z].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M].南昌:政协江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175-176.

[22]何扬烈:做县长的生活[J],新赣南月刊,1941,6-300.

[23]新赣南日报,1943年5月15日.

猜你喜欢
赣县训练班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县“蜂”景如画
翰墨传承文化 特色谱写新篇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办学略记
比眼力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冠军的秘密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老年大学校歌
赣县总工会 “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做到“五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