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形成机制及其防控

2010-06-29 02:39吴彩虹全承相李志春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6期
关键词:生命心理大学生

吴彩虹 全承相 李志春

大学生自杀是大学生自身因经济困难、学习压力、就业受挫、社会歧视、情感挫折、人格受辱等各种原因,而一时失去自我生存信心和正常理智控制的情况下,以自我了结生命的方式回应社会或对方的消极行为。如何通过对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分类分析,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层面,寻找相应的防控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自杀率,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自杀的形成机制与类型

大学生自杀的形成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其心理机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杀动机形成阶段。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企图通过自杀加以解脱。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或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第二阶段,自杀心理矛盾冲突阶段。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企图以此引起别人注意或寻求他人帮助。第三阶段,自杀决定后的平静阶段。自杀者决定自杀后会觉得似乎已经从自杀与否的困扰中彻底解脱出来,因而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相对有所好转,显得相对平静,这使周围的人误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关注与警惕。

根据自杀原因的性质差异,自杀可分为压力型自杀、心理非健康型自杀、情感型自杀及交叉型自杀四种。1.压力型自杀是当前自杀现象中第一位原因。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教授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不断增加的学业与就业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2.心理型自杀主要是指由心理的非健康状况而引起的自杀。自杀与心理长期抑郁有很大的关联,抑郁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患抑郁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和生物学的。3.情感型自杀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非正常死亡现象。情感型自杀不仅仅是感情和爱情方面的,还包括处理其他类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挫折。大学生对情感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不良心理行为及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4.交叉型自杀是前述类型的混合体。情感型自杀往往都会与压力型自杀、心理型自杀交织在一起,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会往往造成大学生的自卑、自闭,同时带来个体社会关系的弱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压力,所带来的负作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也会随之而来。①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年轻气盛、容易激动,加之珍惜自身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的意识、自我进行安全防范的意识与自我进行法律约束的观念均较为淡薄,在涉及与他人的利益冲突时缺乏理解、宽容和换位思考意识,很容易在激情冲动之下做出缺乏理智行为。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日趋复杂,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内心矛盾冲突不断增多,少数学生往往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人际紧张、经济困难等原因导致性格孤僻、心情压抑、长期忧郁,在某些偶发事件负面刺激下,容易导致极端行为;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感情敏感,在与异性交往中就很容易出现矛盾,一些感情很执着的青年一旦面对情感矛盾便十分苦恼,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情绪,甚至还有可能感情用事、误入歧途。此外,随着高校办学开放性程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观愿望的增强,学生校外活动机会也不断增多,客观上增加了各种意外事故导致大学生死亡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自杀的教育性防控

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教育性预防控制重点要加强生命价值教育,改善大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条件。通过生命教育活动,让全体高校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内涵和价值,在积极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逐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生命意识教育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国内外研究者观点各异,但加以归纳后不难看出,几乎所有学者的理论都包含以下内容: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意识教育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加以疏导,向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良性发展。生命意识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尊重生命教育。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所有的人都应该也必须学会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承认。二是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并不等于要让大学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更不是在紧要关头临阵脱逃或漠视不管,而是要教给他们自护自救的正确方法,讲清楚有效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的道理。三是抗挫能力教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志、毅力和本领都是在苦难与挫折中磨练出来的,而意志的磨练又反过来提高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信心,从而使人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总之,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与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有着直接关系。②

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教育性预防控制的关键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工作,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配备比例,以确保在大学生中有足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充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在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正确面对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问题,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与事业的关系,自主化解各种矛盾,帮助大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因素。对于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心理平衡、生存信心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尽可能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奖助贷补免各种物质资助与勤工助学工作机会,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其融入到班团集体之中,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贫困大学生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接纳他人,使其心理经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高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存在困难的大学生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特别要做好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细致的排解与安护,让他自愿向辅导员交流自己内心的情感,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在教育手段上突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要建立家庭学校双向互动的教育机制。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增强学生对所经历情感的理解,以排解压力。

三、大学生自杀的管理性防控

学生管理队伍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在与学生交流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迅速、全面、认真地排查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情况清楚,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和疏导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有的放矢、防患未然。辅导员应增强亲和力,做学生的贴心人,遵循“帮助与教育并重”的原则,通过对学生的实际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心与温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高校要加强学生住宿管理,建立宿舍安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准确上报;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切实做到值班门卫到位、巡逻执勤到位、检查整改到位、制度落实到位。高校要拨专项资金加强技防工程,要安装恶性阻性负载限电器或安装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使违章电器根本无法使用;在学生公寓的公共区域如门厅、走廊、电梯间安装监控系统;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做到信息畅通。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和干预机制,认真进行大学生理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防范和干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特别要注重从大学生贫困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联机制上健全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防范机制。③由于自杀者在自杀前有了一系列的行为表现,这就为预防自杀提供了一些依据。学校有关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党团干部,系、年级、班干部是预防自杀的主要人员,只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他们就能及时地从自杀者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其自杀企图,及时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从而防患于未然。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重点人群(如毕业班学生)的管理,要针对地外地实习、外出联系工作学生人数多、地域分散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随时掌握他们的去向。学生干部要密切注意班内同学的行为与动向,特别要注意那些家庭出变故、经济有困难、学习很吃力、身体有疾病、感情遇挫折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面对大学生自杀带来的安全稳定问题,高校要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要对大学生校园人身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面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迅速的人身安全防范工作系统和责任体系。高校要结合实际,针对重点问题、重点对象和薄弱环节,抓住关键,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超前预防,分解责任,制定严密防范措施,坚决防止重特大人身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对院系要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促进院系、部门分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负责人把人身安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真正负起责任,把具体工作做好。各院系、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安全防范预警机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

猜你喜欢
生命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