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10-06-29 02:39朱慧娟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6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学生

周 琳 张 杰 朱慧娟

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1日最新公布数据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①就业问题本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今日愁嫁”的尴尬格局,就业困难的现实越来越为社会各界关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更复杂的形势。下面笔者拟以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主因为线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缘由复杂,既受社会因素影响,也与高校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系,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因素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相对降低的GDP增长幅度制约了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已不能满足持续增加的毕业生需求,这在整体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局面。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在短期内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速有限。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也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高校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日益突现出来。首先,高校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明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纷纷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导致许多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教育结构没有特色,既造成了高校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导致一些专业人才的供给速度大于市场的需求,超过了社会的吸纳能力,间接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其次,高校改革滞后是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调查样本显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②正是由于长期封闭的办学模式,高校原有的专业划分过分狭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此外,高校的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在客观上也会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困难。

(三)个人因素

在上文所提到的是十一城市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出大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五成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同时,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些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还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放弃继续求职碰壁,选择职业技能再培训;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③

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独家撰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表明,在女性本科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明显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而据《新闻晚报》报道,眼下正值求职旺季,不少面临毕业的女大学生却放弃招聘会,整日来往于各婚介所之间,或是到人气颇旺的“大学生征婚网”上“挂牌征友”,用她们的话说是借助婚姻“曲线就业”。

在这些数据、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毕业生的个人因素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80后的大学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自觉性和独立性,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他们“精英”人才意识浓,自身定位普遍高,理想与现实经常脱节;此外,很多学生被动就业观念强、主动创业精神差,静态就业动机强、动态就业观念弱,工作中受不了任何的挫折、委屈,特别是部分女生对家长依赖性强,心理异常脆弱,出现“借助婚姻曲线就业”这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诸多不当的就业观念造成了毕业时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错失机会。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的指导对策

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针对上述三方面因素从多角度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政府应加强调控,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并调整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平台。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依据市场需求,长远规划,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校应切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做好就业工作。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等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背景因素,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则在微观领域里对就业产生巨大影响。在此,本文仅就在实际的高校与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对策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探讨。

(一)做好学生全程职涯规划,着力加强就业观念指导

“全程”,意即“就业指导从人学到毕业全程不间断”。让就业指导进人课堂,通过“足够的时间、专门的教材、职业的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使学生从大一报到时就开始全方位地关注自己的择业问题,一直跟踪教育到毕业前夕,贯彻始终,让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择业心态,实事求是地选择岗位。

有些高校对此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通过开办带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班、建设就业指导专题网站、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模拟就业现场训练求职技巧等多种途径服务学生,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二)针对弱势就业主体,实施“重点指导,特别服务”

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生理弱势学生等因为种种原因常常遭遇了就业困境,被专家学者称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广受社会关注。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就业主体,重点指导,特别服务。

首先,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缓解就业压力,解除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其次,积极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他们的求职择业能力,如针对女大学生可以建立完善的学分制选课体系和辅修体系,女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选择适合女性自己的第二专业,更好地适应多种途径、多种行业的就业机会。

最后,要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择业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如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学生、残疾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异地求职的风险和费用,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抢占市场先机;广泛动员校内干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有重点地“一对一”帮扶贫困生就业;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资助。④

(三)广泛拓展实践平台,积极完善创业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高校通过广泛拓展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实习、参观人才市场,观摩供需见面会、进行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广泛了解社会,主动深入社会,了解专业形势,认清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并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到自身的差距,调整自己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和亲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层意识、吃苦意识,提高耐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择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此外,高校还应继续完善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创业素质,并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在校创业的制度和措施,既为他们在校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又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起到实验、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四)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勤于实践,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应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以进取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会做事,更会做人”。

首先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要密切关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树立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准确把握自己的实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确立个人就业目标。

同时,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参加学生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培训、社会实践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磨练自己的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就业中,毕业生还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的就业理念。此外,毕业生还需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能够在就业时全面、充分展现自己,多侧面、立体化、全方位地准确反映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增强对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同度和忠诚感,加强求职简历、面试技巧、表达艺术等方面的准备,力争用最少的文字、最好的语言、最短的时间,展现最多的内容、最大的优势、最佳的形象,产生最好的“首因效应”。

综上,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