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修3-5)存在的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010-07-24 08:24郭鸿河
物理教师 2010年1期
关键词:径迹质子课本

郭鸿河

(龙海市浒茂中学,福建龙海 363100)

1 值得商榷的一个插图——第47页图3-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廖伯琴教授主编.教材第3章第47页在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的过程,用图3-8形象地描述He核(α粒子)与N核的核反应,图示所描述的情景是这样的:运动的He核与静止的N核发生碰撞,产生质子与新核O,质子与新核O都以较小的夹角向前运动.相应地,教材在本节的课后作业中设置了一道习题:“用α粒子轰击氮核,从云室的照片中为什么可以确定细而长的径迹是质子产生的,粗而短的径迹是反冲的新核产生的?”按此题目的情景是:运动的He核与静止的N核发生碰撞,产生的新微粒——质子向前,新核(氧核)向后.这与课本图3-8的图示不符.

到底是课本图3-8的图示不正确,还是习题所描述的情景错误?笔者认为,习题所描述的情景并没有错,倒是课本图3-8的描述欠妥当、不符合实际.因为这类核反应的过程是这样的:运动的α粒子与静止的N核碰撞,形成短暂的复核,这个复核不稳定,生成新核同时弹射出一个质子,新核反冲.其核反应的图示如图1所示,反应前后其动量守恒的矢量图如图2.

图1

图2

当然若pH(质子的动量)沿x轴正方向,则 pO(氧核的动量)沿 x轴负方向,这就是习题所阐述的反冲现象.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布拉凯特得到解决,1925年布拉凯特重做卢瑟福的云室实验,而且做了大量(数万张)的径迹拍摄,得到几张有用的照片,从照片上可看出:α粒子与氮核碰撞后,产生质子与氧核,质子与氧核在云室中形成分叉的径迹,质子的径迹几乎与反应前的α粒子同向,而新核的径迹与质子的径迹有大于90度甚至达到180度的夹角,这就说明新核发生反冲.

2 值得商榷的一个数据给定——太阳每天耗氢量约5×1016k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廖伯琴教授主编.教材第4章第3节71页第1部分氢核的聚变,教材强调,太阳和其他恒星之所以发光并辐射出巨大的能量,就是它们内部发生核聚变的结果.

把 u=1.67×10-27kg代入解得 M耗=1.007×1017kg≈1.0×1017kg,而课本给出的数据是5×1016kg.

上面推算出的结果与课本提供的数据几乎相差一半,原因何在?是课本给出的数据2.1×1044MeV错了?还是数据5×1016kg错了?其实,这两个数据都没有错,尤其是2.1×1044MeV,这个数据的得来是有根据的,这是根据地球表面每平方米面积上接受太阳辐射热能量的功率约为1.4 kW 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5×1011m,据此数据再通过有关公式推算出来的.那么太阳每天消耗约为5×1016kg的氢,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原来这个数据的获得不是按课本给出的聚变反应的模式推算出来的,而是按太阳聚变的另一种模式推算出来的,对于这种聚变反应,反应前后发生的质量亏损是这样计算的:Δm=4×1.007 8 u-4.002 6 u=0.0287 u(略去正电子的质量),对应释放的能量ΔE=Δmc2=26.73 MeV.

发生这种聚变反应,每释放出能量26.73 MeV,就要消耗氢 m耗=4×1.007 8 u=4.031 2 u.

那么,太阳1天释放能量ΔE′=2.1×1044MeV,就要对应消耗氢 M耗应满足.把u=1.67×10-27kg代入,解得 M耗=5.29×1016kg.取M耗≈5×1016kg.就与课本提供的数据相同了.

至此,问题就十分明朗了,太阳每天释放的能量约为2.1×1044MeV,这个数据是真的,值得信赖(可验证),至于太阳每天消耗多少氢(或、)这个数据是“虚”的,仅是人们推想出来的结果,谁也没办法验证.要算出这个数据须知道太阳内部发生何种模式的聚变反应.

因此,太阳每天耗多少质量的氢,要看它内部发生的是何种模式的聚变反应,就课本所提供的模式,此数据应约为1.0×1017kg,而不是5×1016kg.

奇怪的是,教材给出一种聚变模式,而提供的数据却要用别的聚变模式才能算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建议课本再版时,能把这个问题理顺.(收稿日期:2009-07-17)

猜你喜欢
径迹质子课本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圆筒形固体核径迹氡探测器探测效率的研究
质子束放疗在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
α径迹法用于分辨高浓铀和Pu微粒的方法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谈质子守恒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
“质子”号一箭发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