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现象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0-08-14 04:08李凤娟闫小婷南琴王新宏
中国防痨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休克入院病人

李凤娟 闫小婷 南琴 王新宏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 西安 710100)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又译为文化震撼或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如到了不同的民族、社会群体中或地区甚至国家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1]。患者入院,尤其是第1次入院的传染病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及对自身病情的焦虑,促成了这一特殊群体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的人数有增长趋势。文化休克,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2],为了帮助这一群体病人尽快适应病员角色,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笔者对2008年10月—2009年5月新入院的100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2008年10月—2009年5月新入院的1000例初诊肺结核病患者,其中男 610例,女 390例,年龄 18~60岁,平均(39.5±1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10例,初高中468例,大专312例,本科以上110例(高中及以下578例,大专及以上422例)。民族:汉族992例,少数民族8例。来院前居住地:城市331例,农村669例。经济状况:月收入不足500元40例,月收入500~1000元630例,月收入1000~3000元210例,月收入3000元以上120例。

1.2 方法 (1)自制调查表(参考有关资料,并请有关专家审核修改而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来院前居住地、经济状况、文化休克的表现及类型等。(2)根据病人的入院先后抽取初诊患者进行无记名调查,入院24 h之内发放调查表,发放前对问卷填写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要求真实填写。调查跨越7个月,发放调查表1000份,回收1000份。(3)观察指标: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阳性及其类型发生情况。(4)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阳性结果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1000例新入院肺结核患者中有611例呈现阳性特征,占61.1%。发生文化休克相关因素中性别(χ2=24.19,P <0.01)、年龄(χ2=40.43,P<0.01)、文化程度(χ2=12.58,P<0.01)、经济状况(χ2=28.96,P<0.01)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民族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不同来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05)。

表1 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相关因素阳性结果(n=1000)

2.2 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阳性类型 见表2。

表2 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阳性类型(n=626)

3 分析和对策

3.1 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现象分析 肺结核是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疗程长。政府要求发现肺结核病人一定要归口管理,接受正规的治疗,使得这一部分病人不得不离开家人,聚集到专科医院这个新的集体之中,由于所处地域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文化背景的变更和患者社会角色的转变,容易出现各方面的不适应,严重者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本调查显示,1000例新入院肺结核患者中,611例呈现阳性特征,占61.1%。产生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1 医院文化的陌生与信息的缺乏 患者自入院时起,开始了从其自有的社会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的过程。许多患者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病程较长,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青年人处在求学、恋爱、立业的关键阶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年人是家庭的栋梁,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地位,感到患病后给家庭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收入减少而花费增多,要长期服药,医药费如何支付等,对工作或学业以及父母、子女、配偶的强烈责任感,使患者心理负担很重。

此次调查中这一年龄组(31~60岁)患者文化休克阳性率较高(7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些患者病前就是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处于最能取得成就的时期,突然患病停止工作,认为是莫大的损失。最常见的是意志消沉缺乏治愈的信心,顾虑疾病能不能治愈,会不会复发,对工作和今后前途有多少影响,担心不容易找到称心的对象,或是担心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尤以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突出(66.9%),家人和同事朋友会另眼相看,害怕受到歧视和冷落,药物的毒性是否会损害身体,表现出多疑多虑,自卑和失落,存在疑虑、孤独、恐惧和害怕、悲观与抑郁、焦虑与紧张等心理。造成情绪低落和性格偏执内向。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病人的生活质量。以至于在就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茫然失措,不知道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对医学概念不理解,对医务人员的解释不满意。通常会问: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是否很严重?需要住院多长时间?当问题一时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会产生误解、怀疑、受挫感。

3.1.2 适应性障碍 医院是有着自己的特别机构和设施,形成特殊的环境,医院设置的门诊部、住院部、药房、各个病区和各种检查处,对于初入院病人都是陌生的;进入病区和病房,病人面对的是医生、护士和“病友”,生活在一群陌生人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病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习惯,而住院后,大多是多人一室,吃的是集体饭菜,整天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每个住院病人都是生疏的,在住院初期,都会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1.3 沟通交流障碍 Stiggelbout和Kiebert的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宁愿选择被动角色,即认为他们在医院里有被照顾的权利,不愿承担在治疗上做决定的责任[3]。这种参与意识的缺乏,会降低患者与医务人员的交流。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文化以及认知方面的差异使部分患者对医务工作者产生敬畏的心理,生怕自己言行不慎导致医生或护士的反感而影响自己的治疗和护理。住院患者被要求卧床休息,病房里禁止喧哗,陌生的同室病友等因素都会影响互相的交流。另有部分患者由于语言或文化层次的差异和医务人员不能沟通或沟通不良,或者心理压力过大都会存在活动减少、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沟通能力降低方面的问题。不同的沟通交流模式均可引起病人的精神紧张,即使同一种语言也会因语调的不同使人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医务人员在与病人的语言交流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医学术语,使得病人听不懂或错误理解。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严肃的表情,都会给病人造成一种紧张气氛。

3.1.4 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 住院患者被要求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变的完全不同。生活方式方面如出入受限,固定的作息制度,每天必须的治疗和护理都不同程度的取代了原来个体的活动。饮食方面结核病人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一些西北、东北地区的患者好食辣椒、葱、姜、蒜,口味重,不得不因为疾病而改变饮食习惯。诸多的文化习俗的原因都会相应的引起患者潜在的自我的改变。

3.1.5 态度和信仰的改变 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的[2]。病人入院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已发生变化,但由于态度的稳定性,病人在对待医护人员和病房的各种事情时,往往习惯用自己已有的态度体系去看待,去处理,加剧了文化休克。如许多患者入院初期,受已有态度体系的影响,主要精力并未放在治疗上,而是不放心子女,生怕家庭没安排好,操心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把治疗放在首位。宗教是以非理性的信仰为特征,而现代化则以科学和理性为特征[4]。不同地区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当地人群在饮食习惯、对待疾病的态度甚至就医方式。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文化落后的地区,患病后不去就医而是寄希望于“神”和“巫师”。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自己生病可能是上帝的一种恩典,认为人间的事情都是由上帝主宰,生病后不愿住院或住院后不愿服药,不相信科学治疗方法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检查的结果,千方百计地乞求上帝的保佑,使得适应医院文化环境的时间过长,贻误治疗。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很多人形成克以忍耐的性格,有病先不去就医,自己买些药先吃一吃,尤其结核病患者,病程较长,轻症病人几乎没什么症状,患者自信的认为自己的身体很棒,不会有什么问题,不需要就医。还有部分患者认为医院都是要让患者做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开一些昂贵的药,对医护人员不信任,于是拒绝治疗。

3.1.6 个体的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生活环境、教养、文化修养、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种文化环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性别方面,女性心思细腻,感情丰富,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较男性明显;年龄方面,年轻人对生活形式的适应较快,加之社会阅历少,不了解社会和人生,受文化环境变化刺激的范围小,深度浅。中老年人的文化模式已经形成,对自己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文化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制约适应新环境的因素较多;文化程度高的人,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反而顾虑多;少数民族病人由于基数少,文化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文化休克现象;刘剑君等[5]报道我国结核患者约80.0%来自农村,可见大部分的患者经济比较困难,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这一部分患者文化休克现象明显;个人的支持系统。文化环境的改变,亲属、朋友所能提供的帮助越大,给予病人的心理支持越大,病人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就越强,文化休克的程度就越轻。反之,病人得不到亲属及朋友的支持,仅靠自己克服和适应,陷入文化休克的程度越严重。

3.2 护理对策 莱宁格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关怀,是护士为病人提供合乎其文化背景的护理基础[1]。该理论为我们护理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提供护理对策的本质是文化关怀,其精髓是对跨文化不适应的患者,以其身心健康为目的,从整体出发,为其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专业文化护理,以预防和减轻住院患者的文化休克,使其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3.2.1 遵循和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掌握文化护理技巧 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身心康复[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科学、客观地分析新入院肺结核患者文化休克的具体原因,探索新入院病人文化适应的内在规律,遵循综合分析、教育疏导、个别调适、整体护理的原则,对普遍存在和个别特殊的问题实施个性化护理。在分析新入院患者自身原因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其家庭、社会环境关系等,因人而异、因人制宜,体现专业文化护理的爱心和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病人隐私,礼貌用语,采取和谐、融洽的方式,处理新入院病人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忌说“不”“不知道”“没办法”之类词语,理解重视新病人的感受,使其真切感受到白衣天使对他们的关怀,取得信任与配合。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各种护理技巧,针对患者的文化盲点做出有见地的解释,或者委婉的通过医生的途径来解决患者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护理的工作质量,同时也可有效的保护护理人员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的自我完整。

3.2.2 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文化环境 尽可能在病室创造一种清洁整齐、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病人入院后,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同患者进行交谈,患者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以后,需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适应新的生活[6],如卫生间、热水房的位置。负责患者的责任医生及责任护士等,使病人对新环境有所了解,通过护士良好的第一印象,减轻或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与陌生感、增强适应新文化环境的信心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主动按医院环境中文化模式,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适应医院的生活方式。

3.2.3 发动社会支持,加强信息支持,重视评价支持 社会支持通常涉及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大多数患者入院后都有焦虑、恐惧、情绪低落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发动家属安慰、鼓励患者,为患者积极筹集医疗费,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信息支持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护理人员应针对个体差异主动为患者提供需求的相关信息,主动向患者提供一些结核病基本知识科普读物,以便使患者了解结核病,正确对待疾病,既不要过于害怕,也不能认为无所谓,麻痹大意、盲目乐观,消除患者由于入院带来的陌生、恐惧感。评价支持建立在护理人员的护理评估、诊断、实施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患者病情变化和情绪状态的观察,来评价相关护理措施的有效程度及目标达到程度;同时,及时为患者提供评价后的反馈信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4 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交流是互相了解的最好方式。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人群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把握一个民族的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便容易理解和解释许多其他层次的文化现象[7]。护理人员首先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家庭背景,文化层次并做出健康评估是实施文化护理的前提。先入为主的针对患者的需要提出实用性的建议,会使患者产生受重视感和尊敬感,为进行良好的护患交流奠定基础。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帮助患者预防和减轻住院文化休克。采用保护性的语言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予以介绍,如:告知将要进行的各项常规检查,留取标本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否禁食,标本放置的地方以及禁食的各类食物等。护士应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解答。如果存在语言沟通交流障碍,可通过与陪护之间的交流或者书面语言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交谈时,患者常常出现所问非所答,讲述内容分散等现象。此时护士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控制局面,避免让患者再转话题。同时,护士要善于在患者的陈述中找出患者担心、恐惧的问题,耐心热情地予以解释和帮助,消除疑虑和不安。在护患交流中,非语言交流起着特殊的作用。患者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姿态,往往传达着某种信息,护士则通过这些信息对患者的病痛产生大致的了解,并通过自身端庄的仪表、亲切的面部表情及目光接触,使患者感到被关怀和尊重,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关爱。

3.2.5 针对个体的文化差异做文化护理 个体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临床工作中会以不同的行为或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在进行文化护理的过程中,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有针对性的制订护理计划是文化护理产生实效的关键所在。例如痰菌阳性需要隔离的病人,害怕受到冷落和歧视,所以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护士可以针对个体关心体贴患者,从思想上解除其疑虑,缓解和消除其文化休克。有些患者坚决拒绝盖白被子,要求用自带的被子、床单,或者忌讳“4”,“14”等数字的床号,在不影响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下,护士应尽量的尊重患者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可以适当的给予准许和调换。对不同的患者称呼要恰当,要有区别、有分寸,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身份而选择不同的称呼,切不可以床号代称呼。在饮食方面充分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提供适合不同个体的饮食护理,如南方人一般吃饭口味清淡,川、湘喜辣,江浙喜甜,北方喜面食,有些少数民族还有其食忌,如回族人忌吃猪肉,蒙古人忌吃牛肉,满族人忌吃狗肉等。护理人员应与后勤部门联系,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从生理护理着手减少跨文化不适应的诱因,多给他们关心理解,绝不能取笑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积极主动的向新入院患者介绍本地区的风俗习惯及自然、人文环境,使患者尽快了解医院新环境、新文化,加快适应过程,减少文化休克症状。

3.2.6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通过人文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8]。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具备扮演多个角色的能力和素质,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非护理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法律以及其他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解和认识工作环境中的文化可能是获得专业护理能力的第一步,每一个护理人员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特征[9]。只有将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融合,才能提供适合患者文化需要的高质量护理服务。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8-62.

[2]张少茹.住院病人文化休克因素浅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4):55-56.

[3]庞小兰.患病角色与护理参与[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871.

[4]李毅.社会学概念[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9.

[5]刘剑君,姜世闻,成诗明.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及对策[J].结核病临床与控制杂志,2002,1(4):150.

[6]李殿富,郭乡村.中国医院人际关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77-178.

[7]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交流的原则和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

[8]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47.

[9]孙小铮,谷巧月,郭秋霞.医院团体文化对护理专业化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305.

猜你喜欢
休克入院病人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谁是病人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病人膏育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