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戏剧艺术与文化市场

2010-08-15 00:42周春杰
戏剧之家 2010年7期
关键词:戏曲戏剧艺术

□周春杰

文化市场的重头戏和大工程,还是在戏剧这方面。戏剧艺术的文化市场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管理的新工作、新问题,也是重要工作与重大问题。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和具体管理人员,均应对此有明确而又正确的认识,并实施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必要性

文化市场是整个经济社会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必须进入文化市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观众的文化消费,才能最终完成戏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戏剧艺术的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因此,有人说:“没有观众参与的戏剧艺术,就没有生命,就不是真正的戏剧。”这话颇有道理。认真考察戏剧艺术的本体美学特征,其核心点就在于它“当众表演”,这是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最主要的区别,也是戏剧艺术的成功点、得力点、闪光点、动情点。

当然,所谓“当众”的“众”,自然指的就是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第一”、“顾客就是上帝”等市场经营理念,同样适用于文化市场中的戏剧艺术,即:“观众第一”、“观众就是上帝”。

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必要性,还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两大理论层面来分析理解:

一方面,是戏剧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仅以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艺术为例,便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可以说,戏曲艺术自它孕育、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市场同呼吸共命运。

在唐代的“参军戏”时期,出现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民间戏曲班社——陆采春组织的“陆参军”,也就是“陆家班”,实行的就是巡回演出、商业演出、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

到了宋元南戏与杂剧时期,商业大兴,“通宵夜市”随处可见,于是专门演出戏曲艺术的剧场——“勾栏”及“勾栏”相对集中的“瓦舍”便应运而生。无论是“勾栏”还是“瓦舍”,其实都是文化市场中的“摊床”、“店铺”、“超市”,都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明清时期的传奇以及“花部”、“雅部”,无论是南昆北弋还是东柳西梆,都是班社如云,艺人似星,市场竞争,争相亮相。

到清后期的“四大徽班”进京,再后来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皆各有班社,纵横市场,打造精品,铸造辉煌。

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大世界”,无异于古今“瓦舍”。国中重镇,域外名城,“跑码头”的戏班你来他往,都在抢占市场,争夺“票房”。

可以说,没有文化市场这块肥沃的土壤,戏曲艺术就无法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考察,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与审美娱乐的需要。

长期以来,戏剧艺术就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必需品,是他们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对戏剧艺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文化要求。

二、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可行性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戏剧艺术进入市场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难。但是,许多成功的先例充分证明了我国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可行性。

例如话剧导演林兆华、孟京辉、牟森等人导演的一些“前卫话剧”,就通过“小剧场”的载体,成为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枢纽,也成为戏剧艺术连接观众的桥梁,创造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喜人业绩,为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提供了可行性的参照系。

三、文化市场管理者的责任与作用

作为文化市场管理者,对于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负有直接的、十分重要的责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文化市场管理者就要努力做好下列几项主要工作:

1.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2.培育市场,培养广大观众。

3.加强学习,提升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戏曲戏剧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