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唱腔设计

2010-08-15 00:42安海军
戏剧之家 2010年7期
关键词:配器声腔院团

□安海军

一、独具中国特色的作曲群体

如今,最时髦的专用词之一是“中国特色”。综观世界的艺术舞台,中国的戏曲无疑是古老而又最具中国特色的综合艺术。尽管当今的戏曲已经呈现衰退迹象,但至今仍然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流传着,专业或民营的戏曲院团则有数千个,可见,在众多娱乐形式中,观看戏曲仍然是人们主要的选择。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舞台艺术,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成为中国大众文化娱乐的绝对统治者,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戏曲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戏因曲传,无曲不成戏”,而为戏曲剧团设计唱腔的作曲家们,应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作曲家群体。假设每个戏曲团体有一位唱腔设计,那么,全国就有数千名唱腔设计者,相对全国上百个歌剧院团的作曲家来说,从事戏曲唱腔设计的作曲家无疑是人数最多生产能力最强的音乐创作群体。

戏曲是以演唱和演技为基本功的舞台综合艺术。人们观赏戏曲,主要是欣赏演员的表演和演唱。许多戏曲艺术家,他们的成就主要是以声腔流传的,因此,声腔在戏曲艺术的历史长河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现在尚存的三百多个戏曲剧种,由于长期以来演技相互交流,剧目相互重叠,表演风格也渐渐相近,许多剧种之间,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区别就是声腔。可以说,声腔已经成为区别各戏曲剧种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特征。而声腔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些年,戏曲声腔设计者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曾有人建议把“戏曲唱腔设计”改称为“戏曲作曲”,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设计”一词来源于建筑,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许多著名的设计师,随着社会的进步,“设计”已经渗透到诸多行业,比如服装设计、发型设计、园林设计、工艺流程设计、电脑设计等,甚至我们的一代伟人邓小平都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所以,重要的不是称谓,而是戏曲声腔设计者的劳动是不是得到了认可与重视,否则,即使给你一个作曲家的头衔也是毫无用处的。

在各种艺术激烈竞争的今天,要实现古老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振兴,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演员的培养,二是剧目的积累,三是声腔的丰富与创新。从戏曲的繁荣与发展考虑,戏曲院团的唱腔设计者在剧团里的地位应该比主要演员高,起码不低于主要演员。然而,我没有见到哪位唱腔设计者享受过这样的待遇。相反,大多数唱腔设计者的劳动不仅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创作成果还被长期无偿地使用着,这种由来已久的习惯性的知识侵权现象,至今没有引起过注意。

二、用才华和智慧培育戏曲声腔

戏曲唱腔设计,早期大多是由演员、琴师、编剧等共同完成的。那是比较原始的唱腔设计,基本是以套用旧唱腔为主,多数只是根据唱词韵脚、剧情和某一演员的演唱风格和习惯,作微小的调整。因此,在每一个戏曲剧种的初级阶段,唱腔的板式、风格都是比较简单而且是相对固定的。观众记住了那一两句典型的曲调,就记住了这一剧种的音乐特点。那简单的声腔,在初期,对于剧种的传播非常有利,对于剧种的普及也非常有利。

但是,戏曲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有了上百年或数百年的历史,声腔的发展,必然要从无意识状态挣脱出来,让它沿着理智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专业唱腔设计者的参与。

优秀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常常是要学贯中西的,而一位优秀的戏曲唱腔设计者更加需要学贯中西。而戏曲院团的唱腔设计者受着诸多制约,他们的创作劳动要比歌舞团的作曲家困难得多。现仅举主要几点如下:

1.他们需要非常熟悉本剧种的声腔,熟悉各个行当、流派,特别要熟悉本剧种的特色唱腔和基本组合规律。还需要熟悉每个演员的所属流派、音色、音域等声音特点、运腔风格、演唱习惯等。

2.他们需要吃透剧本,吃透唱词,正确把握全剧的整体风格、音乐节奏和戏剧节奏。还需要熟悉本剧种乐队的组成,特别是主奏乐器的音域、音色、常用技巧和特殊技巧。还要了解主要琴师的水平。

3.他们需要熟悉众多地方戏曲,起码要非常熟悉与本剧种血缘相近的戏曲,那样,才可以借鉴吸收,不断丰富本剧种的声腔。他们更需要熟悉众多民歌和民乐曲,不断为戏曲补充民间音乐的营养。同时还需要熟悉西洋音乐的作曲法与和声配器技法。那样,即使他们不参与配器,那旋律也会为专业配器者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实践证明,就我们大多数戏曲剧种来说,因为长期的单旋律习惯,许多传统间奏不适合配器,需要特殊气氛时,必须创作适宜配器的间奏音乐,《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的音乐就是范例。

可以说,培养一位合格的戏曲唱腔设计者,要比培养一位普通作曲家困难得多。建国之后和“文革”后期,曾经有大批专业作曲家进入了戏曲院团,结果,基本上没有人留下来。

猜你喜欢
配器声腔院团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