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0-08-15 00:49
关键词:阶级斗争敌人

李 蓉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李 蓉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为指导,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极富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马列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古代“联盟”的政治谋略与毛泽东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的思想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的核心思想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统一战线”这一名词,但“联盟”作为中国传统政治谋略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历史上屡屡被运用并发挥作用,最著名的事例当属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和三国时期的孙刘联合抗曹。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指秦国拉拢一些国家与之联盟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而三国时期,刘备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这些事例都运用了联合多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的策略,并收到显著成效。合纵策略使强秦15年不敢东窥;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为秦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孙刘联盟则使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惨败,刘备终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联盟的政治谋略,主张无产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认为,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645抗日战争爆发前,毛泽东严厉批评“左”倾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2]155他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1]365-366,“不但那些只对民族革命有兴趣而对土地革命没有兴趣的人,可以参加,就是那些同欧美帝国主义有关系,不能反对欧美帝国主义,却可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人们,只要他们愿意,也可以参加。”[2]156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总结我党18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606把我党对统一战线地位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毛泽东又提出“加强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继续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3],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仍然坚持以统一战线为一大法宝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的联合,各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同,因而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大大超过历史上的政治联盟。怎样在复杂的条件下维护、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毛泽东深刻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努力争取和坚持自己的领导权的思想。他指出:“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2]26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4]1257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坚持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才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毛泽东关于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思想,与中国古代以利益笼络为主的联盟谋略有着本质区别,但又从中吸取了精华,是对中国古代“联合”谋略的革命改造和创新发展。

二、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与统一战线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意为君子追求内在的和谐,但其外在表现各有差异;小人表面上看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而相互冲突,以致“不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主张事物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苟同,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和谐共生。这一思想充分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邃与智慧。

“和而不同”在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求同即寻找共同点,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抗战前夕,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联蒋抗日”的正确主张。他明确表示:“我们不但不拒绝三民主义,而且愿意坚决地实行三民主义,而且要求国民党和我们一道实行三民主义,而且号召全国人民实行三民主义。我们认为,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2]259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最终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空前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运用求同存异原则的成功范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要求我党“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统一战线的纲领……诚心诚意地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协同工作,成为统一战线中各党相互关系的模范。 ”[1]522他进一步指出:“为了团结抗日,应实行一种调节各阶级相互关系的恰当的政策,既不应使劳苦大众毫无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保证,同时也应顾到富有者的利益,这样去适合团结对敌的要求。只顾一方面,不顾另一方面,都将不利于抗日。”[1]525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点,妥善调节阶级关系,使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合作得以建立和巩固。

存异即保留不同意见、不同利益,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统一战线是广泛的联盟,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由于经济利益、政治地位、思想信仰不同,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色和优势,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毛泽东告诫全党“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 ”[1]540毛泽东强调,只有坚持独立性,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和发展,“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1]538-539毛泽东认为:有时为了服从统一战线的需要,作出某些让步是必要的,但只能实行有条件有原则的让步,“在特区和红军中共产党领导的保持,在国共两党关系上共产党的独立性和批评自由的保持,这就是让步的限度,超过这种限度是不许可的。让步是两党的让步:国民党抛弃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共产党抛弃两个政权敌对的政策。”[2]258毛泽东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向国民党作出必要让步,在统一战线中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显示了把握政策的高度原则性和策略的高度灵活性,坚持了“求同存异”原则,是对“和而不同”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基于对资产阶级两重性特征的分析,毛泽东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提出了党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策略。毛泽东认为,没有联合,没有团结,也就无所谓统一战线。但是,和同盟者的联合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要既联合又斗争。“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而在被迫同资产阶级决裂时,就转变为武装斗争。”[1]608毛泽东还揭示了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1]745这种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正是“求同存异”原则的具体运用。

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经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而不同”思想进行了革命的改造,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妥善处理统一战线内的阶级关系,有利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

三、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与统一战线中的对敌斗争策略

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作为博古通今的军事家,毛泽东十分注重从古代军事谋略中吸取养分,用于指导对敌斗争,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是毛泽东对敌斗争的重要策略,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部分。这一策略可追溯到《孙子兵法》中诡道十二法之一的“亲而离之”计,其意为设计离间瓦解内部和睦的敌人。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其中瓦解敌军的思想,提出对敌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毛泽东认为,敌人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存在各种明争暗斗,“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2]148毛泽东纵横捭阖,娴熟地运用革命的手段,分化瓦解敌方阵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利用英美和日本的矛盾,与英美建立反日和平阵线,与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和依附于它的买办集团。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们又利用国民党集团的内部矛盾,联合反蒋力量,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还灵活运用中国传统军事谋略中的后发制人策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顽固势力不断制造摩擦、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发动军事进攻的挑衅行为,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予以反击。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正确的对敌斗争策略,取得道义上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孤立了顽固势力,维护、巩固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5.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

[6]杨春贵赵理文.毛泽东政策策略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7]聂耀东.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A841

A

1673-1999(2010)02-0012-03

李蓉(1964-),女(满族),黑龙江双城人,在职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2009-12-28

猜你喜欢
阶级斗争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敌人派(下)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