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段位制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影响

2010-08-15 00:50司幸伟
武术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段位制段位武术

司幸伟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武术教学研究】

武术段位制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影响

司幸伟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武术段位制的技术与制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影响,期望能在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并为武术段位制渗透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武术段位制 中小学 武术教学

1 前言

武举制始于唐朝,发展于明清,早在唐朝实行时就有了等级之分,后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武科考试制度。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制定和实施,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扬弃,同时也是对国外段位制经验的吸收。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武术的发展。它的实施可以加强中国武术在世界的推广,为武术进入奥运大家庭作出贡献。同时在加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与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武术段位制技术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规范

2.1 技术的层次

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三个层次。从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入手,逐步过渡到掌握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在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年龄阶段步入“趣味武术”,主要以武术游戏的形式培养武术兴趣,提高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龄阶段进入“技能武术”,以掌握动作技术和使用方法为主,达到增进健康、提高防身技能的目的;在高中乃至高中后年龄阶段则跨入“文化武术”层次,突出通过武术实践加深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体验,为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做好身体和心理准备。

2.2 技术的模式

武术段位制技术模式在全国既具有示范作用,又能体现地方特色,还能满足女生锻炼的要求。其类别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全国统一的示范技术内容、地方拳种特色技术内容和适合高年级女生学习的技术内容。其技术模式是按照“打、踢、拿、靠、摔”的系列进行分类分级的,如: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以近似武术基本动作和提高与完成武术技术相类能力的练习,编成的武术游戏;小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拳法、掌法和相应防守方法,编组成突出“打”法技术内容;小学五六年级学习以腿法和相应防守方法,编组成突出“踢”法技术内容;初中学习以擒拿和解脱方法,编组成突出“拿”法技术内容;高中学习以摔、跌、挤、靠方法,编组成突出“摔”法技术内容;高中以上学习综合运用打、踢、拿、靠、摔方法,编组成突出中国文化特色的技术内容。“打、踢、拿、靠、摔”这些内容是武术的基本功,每个拳种都有这些特点,因此便于学生对每个拳种的学习跨越,如在小学一年级学习少林拳的“打”法,进入二年级学习太极拳,就不需要再学习太极拳的“打”法,直接就可以学习“踢”法,满足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器械技术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不学,五六年级学习短棍,初中学习两节棍,高中学习剑术,这样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武术教育需求,激发青少年的习武兴趣。

2.3 技术的创编

武术段位制在技术创编上突出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分为单练、对打、拆招和功法。单练是基本动作与组合单练的创编,主要是强化基本动作、体现武术实效、保持练习兴趣,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对打是套路与对打的创编,主要是提高难度、持续功效、理解内涵,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拆招和喂招是攻防动作的创编,主要是客观体验成效、体现武术价值、养成习惯,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功法包括套路功法和格斗功法的创编,主要是全面发展素质和技能。贯穿整个武术段位制技术之间。“练打结合”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的本质属性,也是武术吸引广大青少年的魅力所在。以此为根据来创编既能单练又能对练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就能在突出武术健身价值的同时,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3 武术段位制制度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促进

3.1 扩充中小学武术师资力量

当前中小学武术师资十分匮乏,不能保证普通的中小学配备一名武术专任教师,大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不能胜任武术课。由于学校推广的武术段位制内容和社会上推广的武术段位制内容是统一的,社会上的高段位武术习练者也能胜任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教学,甚至比中小学武术老师教得好。因此,可以从社会上吸引高段位的武术习练者到学校执教武术课,解决中小学武术师资匮乏的问题。如,在河南中小学开展少林拳段位制,而中小学的武术老师感觉教少林拳很吃力,就可以吸引少林寺武校的高段位教练来执教,来扩充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因此,对于暂不能配备专人武术教师的学校,可以通过向武术专门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等组织外聘获得高段位资格的人员担任武术教师,以解决当前武术师资紧缺的问题,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

另外,若实行晋段制度,将出现不少人利用课外时间请武术教师为自己的孩子教武术的现象,这将变被动学习武术为主动学习武术,这种变化将产生两种明显效应:一方面广大的学生投入到武术培训中来,会在全社会带动一次前所未有的武术热潮,进一步推动武术普及的推广;另一方面众多的武术教师从武术授课中获利,将可能吸引一大批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来教武术,由此又会极大改变武术教师缺乏的面貌,促进武术课内外一体化,学校武术教育难落实的历史难题也将迎刃而解[6]。

3.2 中小学道德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教育中,虽然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但其效果有目共睹,在中小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仍然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背离、信仰危机、精神萎靡不振、拜金主义等等现象,这些腐朽的思想日益危害着中小学生,脆弱的精神机体思想品德教育课已不能帮助当代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武德体系包括武德和武礼教育,将此二者贯穿于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能帮助青少年直观的领会到武德和武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武德教育,从孔子到“程朱”再到“陆王”的文化中,无不渗透着约束人们行为的精神文化理论,受这些精神文化理论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武帝”关羽、民族英雄岳飞以及霍元甲等英雄人物这些精于武艺同时又表现出高尚行为的历史人物,展现出了中国武术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中的“仁”和“礼”作为中国武术武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等优良品质与作风。武术段位制礼仪要求师生见面互行“抱拳礼”,训练、竞赛、表演的礼仪规范,行走坐卧注意仪表,待人接物注意礼仪。只有在学武、练武、用武等一系列武术活动中加强武德情操和武术礼仪规范教育,才能使武术对青少年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从而达到传承武术文化,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3.3 提高中小学生习武兴趣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武术段位制的级别设置是按照习练者的技术技能水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修养层次,设置段前六级和一段到九段,并且十分注重武德武礼。初学者都从升级开始,一直到入段。六级的级别最小,在级别中,一级最大,然后才可以入段,在段位中,一段最小,九段为最大。级位的练习内容较简单,大部分都是基础内容,划分的很细,让初学者易懂,能提高其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

段前级以武术基本动作编成的游戏为主,重在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适合在小学低、中年级年龄段的少儿中开展。初段位以习练武术技术为主,逐步提高武术技能和了解武术文化内涵,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并且确定中小学的考段内容要和武术教材内容相一致。在技术上的统一,促进了武术段位制的吸引力,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而跆拳道为什么能吸引青少年,就是因为跆拳道技术简单、实用。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全国统一的示范内容、地方拳种特色内容和女生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构成包括徒手、器械和理论知识,徒手按照“打、踢、拿、靠、摔”的系类进行分类,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双节棍、剑术以及流行较广泛的武术器械为主。从技术角度上比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灵活,简单易学,容易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在注重地方拳种的同时,增加了武术的技击动作,能让中小学生感受到武术真正的功夫,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并且通过不同段位的考评还能获得相应的象征荣誉的证书和徽饰,可以说武术段位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能满足中小学生心理需求,适应他们的兴趣需求。

3.4 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既保留武术原来的健身、防身和养生的功效,又为武术教学增添了一项具有积极向上激励作用和深受学生认同的全新内容,能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练就上手,上手就忘不掉的武术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体会到习武的真正乐趣,在考段晋段中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不断体验到超越自我、成功和失败的感受,从而形成自我客观评价,培育了自身的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促进了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武术段位制还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激励机制,它在考段晋段时对习武年限和武术的研究水平做了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若要晋升到最高段位九段,必须终身进行武术锻炼和研究。从小学的段前级,到初高中的初段位、中段位,一直到大学和毕业后步入社会,都是在一级级的进取。从而形成了从学校体育到终身体育的跨度,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

3.5 完善中小学武术评价机制

中小学的武术评价机制一直没有被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学期结束后只考文化课而不考体育课更不考武术课的不良传统习惯,没有把体育和智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武术段位制考评时间是统一的,审批办法也是由各级考评委员会进行考评,考段内容分于每一个环节,并且有段位证书和段位制等级标识。通过武术段位制这些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进而推动中为趣味武术、技术武术、文化武术三个部分;武德知识和武术礼仪教育贯穿小学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6.

[2]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文件(修订稿)[S].2008.

The Impact of Grading System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Si Xing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2)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y and systems of the Grading System of Wushu,studies its impact on Wushu teaching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looks forwar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value in Wushu teaching refor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Grading System of wushu infiltrati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ushu teaching.

Grading System of Wushu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ushu teaching

G85

A

1004—5643(2010)04—0066—02

司幸伟(1983~),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竞技武术训练与发展。

猜你喜欢
段位制段位武术
联觉段位:中国新诗的有机性叙事
中华武术
“复兴号”美食“新段位”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开展状况调查研究(1997-2011)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