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协报》副刊的议题设置

2010-08-15 00:46王翠荣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画刊事变副刊

王翠荣

(哈尔滨商业大学 基础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内许多报纸基于浓厚的爱国激情,立即围绕这一事件发展进行高密度的新闻报道,并通过评论阐明媒体的态度,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同时,以刊登文艺作品、休闲小品、知识服务信息等内容为主的报纸副刊大多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成了名副其实的“报屁股”。然而,在距事变发生地较近的东北边陲哈尔滨,有一份名为《国际协报》的报纸,则迅速配合正刊,义无返顾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副刊变成表达民众政治热情、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重要渠道,从而达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协报》是东北现代新闻史上一家创办时间较长、发行量较大、社会影响较好的民办报纸。它于1918年7月在长春创刊,1919年11月迁至哈尔滨,1937年10月在日伪的第二次新闻整顿中终刊。著名报人徐铸成将该报赞为“东北地区最有生气的报纸”[1]。《国际协报》在新闻史上的贡献和特色主要体现在评论和副刊上,尤其是副刊,曾经被誉为“东北作家群的摇篮”[2]。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作家萧红、萧军、塞克、黑人、巴来、白朗等均从这里起步并崭露头角,闻名中外。

一、“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公园》形式的改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际协报》副刊迅速成为抗日救亡的先锋阵地,在黑龙江乃至东北民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副刊主编赵惜梦将其动了“大手术”,反应之快,变革之彻底,不仅在东北新闻界中少有,即使与国内许多著名民办大报如《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相比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一八”事变前,该报副刊《国际公园》刊名位于刊头正中,两侧分别开辟了“新语录”和“小事记”两个小专栏,每日刊登简短的随笔和杂感。但从9月23日起,该报将这两个区域改换成了特制的大字通栏口号,向读者抛出一系列问题:“你的心跳不?你的血流不?”、“你认识敌人吗?你看准敌人吗?”、“炮弹什么滋味?月饼什么滋味?”、“你怎样雪耻?你怎样救国?”……读来令人血脉喷张,心潮澎湃。

同时,副刊主编赵惜梦每日在“挖心处”开设专栏,连续撰写了《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第三步功夫》、《沈水哀音》、《恳告于爱国的志士之前》、《好男儿大丈夫》、《哀国庆纪念》等杂文,还时常结合所刊文章和时局变化书写“编辑余话”,文风泼辣,洋溢着同仇敌忾之气和拳拳爱国之情。在这种忧国忧民基调的指导下,人们在《国际公园》看不到消遣闲适,看不到逸致雅兴,看到的只是广大爱国民众对敌人的控诉,对国家危机的焦虑,对抗争策略的思考。而同时期,哈尔滨另一家民办报纸《滨江时报》则仍然在其副刊上同时连载着4篇文言小说——《卤莽婚姻》、《峨嵋奇侠》、《贞孝孤女记》、《大侠复仇记》。相比之下,大相径庭。

二、保家卫国的救亡主题

副刊主编赵惜梦所做的议题设置极大地唤起了广大读者的爱国热忱。人们纷纷投稿,以各种文学形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对时局的关注,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对麻木不仁之士的批驳以及对广大民众寄予的厚望。这一时期采用的体裁多种多样,作者也来自各个领域,整个《国际公园》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抗日救亡、保家卫国。

《国际公园》用明白晓畅的新诗号召民众奋起,用饱蘸情感的书信表达对时局的态度,用即事而写的随笔唤起同胞的觉醒。比如董济川的《醒同胞》:“同胞同胞齐速醒,大难临头当自警。沉沉大梦梦已长,梦长不醒国将亡。救国不用喊口号。只在人人图自强图自强。道何在?痛改前非把国爱……”;跻青给荪弟的书信中提到:“我们的民族麻木极了,须要这明显的武力侵略,高压,所谓经济侵略,无论内中多末险毒,甚于武力政策,可怜已麻痹的民族是决不关痛痒的……是的!中华民族须要日本的吗啡针,非如此,南北两势力派不会罢战;非如此,民众不会愤恨,不会哭泣,不会哀痛!”通过一系列文章,意在唤醒民众奋发图强,克服民族劣根性,齐心协力抵御外侮。此外,《国际公园》还登载了一些进步作家的话剧剧本,用这种形式反映人民的爱国热忱,鼓舞人民抗日的意志。比较有名的是兆同的独幕短剧《去吧》,健硕的独幕剧《海风》。

自10月13日起,在《国际公园》左下角辟栏处新开设一个专栏“编辑余话”,经常书写当日的编后感。在《天理与地理》中编辑辛辣地指出:“本来我们中国的一切,随便检出一点什么事情来看,只有教我们失望,都是在自私自利,压根儿就没有人把所谓‘国家’放在了自己的心头,这样已不成其所谓国家,如果不亡,哪里还有天理?但另一方面看来,中国的幅员这样的广大,中国的土质这样的肥沃,为两半球上所仅有,这真是天然的一个富强的国家,如果要亡,哪里还有地理?”[3]在这里,我们明明看到了一颗火热的焦灼的心在痛苦地跃动。在《老鼠与我们》中,通过一群老鼠开会商议如何对付猫其结果却不了了之的寓言故事,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最后,为这一群可怜的老鼠来想,这样幻想的办法,想到什么时候都无用,只有团结起来和猫决一个死战。老鼠毕竟有洞可逃,猫无论怎样的残暴,钻不进老鼠的洞里。我们呢,敌人可以随便钻到我们的家里,踏在我们的头上,纵使抱定了‘不抵抗主义’,哪里有洞让我们钻呢?”[4]在这里,以老鼠对待猫的态度号召弱小者在强敌面前只有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才能改变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无情地抨击了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文风泼辣,洋溢着同仇敌忾之气和拳拳爱国之情。

三、精心打造的《国际画刊》

为更深刻地使国人认识到日军的暴行,《国际协报》于10月7日精心推出了新闻摄影画报《国际画刊》。在《国际画刊》创刊号推出的当天,主编赵惜梦再次强调了编刊的宗旨:“这一期的取材,完全是日军在我东北暴行的真迹,这种图片很不容易搜来……希望读者们对这一期的画刊,要拿另一副心肠来读,要拿另一份眼光来看。这里有同胞的血肉,这里有同胞的冤魂,幸不要把它当作了茶余酒后的消遣品……”[5]该刊刊登了许多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照片,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情感力量。

例如在12月21日的《国际画刊》中,就刊登了两幅新闻照片,其中一幅展现了沈阳街市的几个普通百姓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刀逼迫下跪在墙头的悲惨情景,照片下的文字提示“日军在沈阳街市令中国市民面墙而跪,然后用枪剌剌之”让读者一目了然;另外一幅是“日军活埋看‘不准逗留布告之中国人民’”,将日军的残暴和灭绝人伦的卑劣行径揭示得淋漓尽致。《国际画刊》上还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动辄在沈阳绑缚中国人街市示众的画面,这些无不激起读者的极大义愤和强烈关注。

综上,从“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协报》对副刊形式和内容的改变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天然的忧患意识,也看到了报纸副刊的影响力。这充分说明报纸的副刊在战争、灾难等事件发生后,只有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正刊履行媒体职责,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1]徐铸成.我参与创办大光报的经历[J].武汉文史资料,1996.3

[2]哈尔滨报业志·哈尔滨市志·报业广播电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23

[3]惜梦·天理与地理·国际协报[N]·1931.10.16

[4]惜梦·老鼠与我们·国际协报[N]·1931.11.3

[5]惜梦·关于我们的画刊·国际协报[N]·1931.10.7

猜你喜欢
画刊事变副刊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的舆论因应
智力画刊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好事变“坏”事
f日本侵华史上一桩“悬案”的历史考察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