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文化初探

2010-08-15 00:46赵永珍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经书彝族仪式

赵永珍

(大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古代彝族社会文化的核心是巫神文化,巫神信仰普遍盛行于彝族先民的各个角落,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由彝族社会中的神职群体,即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鬼神信仰与巫术祭祀为内容,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保存完整的特殊的原始宗教文化,是当今最为古老的,彝族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①毕摩文化对彝族社区的人们起到一种团结、整合的作用。

一、彝族毕摩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是主持各种宗教祭祀,为人驱鬼消灾诗诵读经书或诵经者,“摩”意为母、师、智者之意。考察彝族民间的毕摩,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被称为民间“有知识的人”和“智者”,是彝族毕摩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整理者,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而为人们提供信仰、心理、精神方面的服务,他既是彝族民间各种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代表人物②。毕摩不但掌握文字,通晓彝族各种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彝族历史、熟悉军事医学、农业畜牧、哲学等知识,故毕摩是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

1.毕摩的历史源流与传承。毕摩的产生是从鬼主到祭司,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彝族先民把自然神化、人格化,祈求神灵护佑,通过献祭、祈祷等方式,将语言与祭品献给神灵,此时,便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前身,即巫鬼教的雏形。原始宗教需要的萌发,直接催生了起着组织和沟通作用、替人们解惑、沟通神鬼等的巫祭职业者,毕摩便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了。

彝族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毕摩文化早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就已开始萌芽,父系时代初步形成,到三国两晋时期已经十分发达,唐宋时期是鼎盛时期。毕摩在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祭司和酋长,汉晋时期,彝族进入奴隶制社会,确立了兹(君)、莫(臣)、毕(师)三位一体的政治制度,君臣是掌管朝政的统治者,毕摩是从事撰史记事的史官,唐宋以来,毕摩又称为鬼主,既是祭司,又是部落酋长,是集宗教、政治、军事三权于一身的氏族部落首领。到了元代,实行土司制度,祭司也从统治集团中逐渐分离出,演变成为今天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今天的毕摩,已基本脱离了政治阶层,主要的职能局限于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③。

毕摩的传承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世袭家学,一种是拜师受业。

毕摩传承中奉行的原则:一是毕摩的传承中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在彝族人看来,毕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必须限制在家族内部传递延续,使家支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殊荣和地位,而且传男不传女。二是以毕摩世家的传承为主导。毕摩传承主要以毕摩世家传为主,以保证毕摩家支永远拥有毕摩职业的特权和社会地位。三是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非毕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向毕摩学毕,是非正宗的毕摩。

2.毕摩的特点。毕摩阶层在生活习惯、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面大部分与普通彝族群众相同,但他们是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2.1 信仰毕摩神。毕摩除了与普通民众一样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还信仰毕摩神,所谓毕摩神就是指家族中已故毕摩的灵魂变成神灵来保佑其后代从事毕摩职业者法事顺利,每个毕摩都要信仰和崇拜毕摩神,否则得不到毕摩神的保佑法事难以成功,毕摩神是毕摩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

2.2 毕摩内部有一套严格的“毕阶莫阶”。在彝族中“兹、诺、曲”即土司、黑彝、白彝三个等级的家族可以从事毕摩职业;多数是儿子继承父亲的职业,其次是爷孙相传或叔侄相传,多数只能在本家族内传,不能传给别的家族等等。

2.3 良好的宗教职业道德。在彝族社会中,毕摩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人们尊重,毕摩在主持宗教仪式中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毕摩的社会地位及职能。对于家支意识强烈的彝族来说,毕摩文化起着领导的功能,它规范人们行为,凝聚家支力量,并起到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彝族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更加和谐。

3.1 毕摩是毕摩文化的创造者。毕摩作为天地之间、人神人鬼之间的媒介,在彝族古代经籍的兴起和发展中,毕摩是彝族文字的创造者,是彝族社会的知识阶层和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3.2 毕摩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界把毕摩和毕摩文化称作彝族的百科全书,是知识传播者,也是知识的载体,其知识主要包括:鬼神知识、经书知识、谱牒、历史、地理知识、历法、星象知识、医药病理知识、仪式仪轨的知识等。彝族文献记载,毕摩“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他们“知天象,断阴晴,知神鬼”,上通天文地理,下知世间百事。毕摩作为知识的化身,在彝族民间有相当高的地位,倍受彝族民众的尊重,所以彝族民间至今还保留着“君至毕不起身迎,起身反伤君主面”的谚语④。

3.3 毕摩是现代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在现代社会,毕摩作为彝族的“代言人”,化解人们的矛盾和问题,在彝族社会的各家支、家族中,毕摩通过“作斋”,号召家族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使得整个彝族社会比较团结、和谐。

二、毕摩文献(经书)

毕摩文献,是彝族毕摩专用的文献。毕摩文献是毕摩为了行“毕”而写的用于巫祭仪式的文献,最早是民间集体创作,后来由于社会的分工,产生了专司祭祀的毕摩以掌祭祀驱鬼之职,毕摩将民间创作进一步整理,上升为精神统治的工具。毕摩文献是彝族先民思想文化的宝库,也是彝族核心文化的载体。

1.毕摩文献的作用。毕摩文献大都掌握在毕摩手中,与毕摩的宗教活动和主持社会文化活动息息相关。毕摩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哲学、美学、生产生活等,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毕摩文献的种类。彝族毕摩文献分为“路上方”与“路下方”、“天文历算预测”两部分。“路上方”文献,主要用于祭祖、超度祖灵仪式中的文献,“路下方”文献,是指一般的消灾祛祸、求福献祭等小型仪式所用的文献。“天文历算预测”主要载明彝族关于天文历算、占卜等⑤。毕摩文献一般是经书的形式,按照文献使用的功能和场所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内容:

祭祀经。此类经籍是彝族毕摩主持祭奠亡灵、送灵、安灵、祭祖、祭神等活动使用的经书。主要有《作祭经》、《请神经》、《献灵经》等。

指路经。指路也是送魂指路,就是彝族毕摩在为亡者主持葬礼等宗教仪式时,护送指引亡魂回到祖先发源地与祖宗团聚。《指路经》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彝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彝族各支系的迁徙路线,对彝族的起源和迁徙过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占卜经。此类经籍是毕摩为彝人预测吉凶祸福时使用的经书。主要有《鸡骨挂经》、《解梦》、《算命经》等。

百解经。百解,即消除一切邪恶。除邪、驱鬼、咒鬼、消灾等用的经书。主要有《百解经》、《除魔经》、《送鬼经》、《叫魂经》等。

3.毕摩文献的传承和保存。毕摩文献也是按照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在一个家族支系内实行封闭式传承方式。文献大都传承七八代,用残了便抄录新的,将旧经书的送到山洞或深林里葬之。毕摩文献的传承方式,形成一种以家传世袭为主,旁系传承和自行作毕传承的为辅的三个层次结构。文献都是由毕摩自行保管方式存在,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三、毕摩仪式和毕摩法器

在彝族社会中,毕摩信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毕摩宗教活动从本质上渗透于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深深扎根于彝族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中。毕摩既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信仰的代表人物,毕摩的活动仪式丰富多彩。

1.毕摩仪式。毕摩仪式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各种民俗活动的传承而得以长期存下来,至今在各地彝区流传,主要有:

主持祭祀。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彝族文化发展史中,毕摩的祭祀活动主要以家支和宗族为单位进行。毕摩所做祭祀仪式可分为送灵、作祭、祭祀、喊鬼、送鬼等。

占卜。占卜也是毕摩的主要仪式,彝人凡有疾病或疑难不决之事,如敌临、出征、合婚、贸易、丧葬、出行等,都要请毕摩占卜以定凶吉,而后做出决断。占卜种类繁多,毕摩常用的有打木刻、蛋卜、鸡骨卜等。

除病祛祸。鬼神信仰直接产生了各种以除灾祛祸为目的的仪式。凡彝人遇到疫病或灾祸,往往认为是神灵不佑、鬼怪邪魔作祟,就请毕摩进行仪式以除病祛祸。

治疗疾病。由于巫化的因素,毕摩的药方更多的使用在为祖先的亡灵献药治病。毕摩的蒸疗、针刺、沸油洗身、熏疗、敷疗、喷酒等都是专门治疗疾病的仪式,彝族把疾病归根于神灵不佑,这些形形色色的仪式,从表面上看处处都具有强烈的原始巫术特征,被毕摩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神秘化,其医学价值混融于巫术中,运用中医药和心理治疗,具有其合理的成分。

主持盟誓。彝族盟誓是在毕摩主持下,当事人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的一种巫术形式。凡是战争、个人间的重大事项、宗族和解、彝汉互保、宗族合盟等双方或多方盟誓,以结同心。盟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盟誓,一种是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盟誓。1935年5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通过彝族地区时,史称“彝海结盟”的红军首领刘伯承与凉山头人戈其小叶丹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彝区时举行的便是这种盟誓。⑤

主持诅盟。彝族民间盛行诅盟之术,而且重要事项须由毕摩主持。它是彝人通过咒语来达到自己的某种愿望的一种巫术行为,多在患病或冤家发生械斗、战争时举行。诅,即诅咒,分为咒人与咒鬼两种。

2.毕摩法器。法器是毕摩主持一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彝族认为毕摩所以能与神鬼打交道,就在于法器能显灵,能助毕摩施法震威,在毕摩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彝族毕摩法器较多,而且各地毕摩使用的法器有区别。通常有:

法帽。彝族成为“毕罗波”,是毕摩神力的象征。是一种用竹、藤混编而成但斗笠。

法衣。彝语“母托”,是一种特制的斗篷,与帽饰等物相配套。有黄、红两种颜色。丧事祭祀时穿黄色,婚嫁喜事穿红色。

经书箱或经袋。存放经书的木箱,系马缨花木所制,工艺考究。一般在书箱上刻有鹰和雁,还刻有彝文,意味“知识神佑护”。

神箭筒。彝族称为“维图”,用竹制成,口端呈虎口型,尾端虎尾型,意为取虎之“神”佑护自己,筒长约40厘米,内装7~9根象征神箭的小竹签,上涂有黑、红、黄3色彩漆。是毕摩做法时的护法器物,占卜时用以镇压邪魔的骚扰。

神铃。彝族称为“呗铢”或“毕居”,以铜制成,声音清脆悦耳。毕摩作法驱鬼时边念经边摇神铃,用以传送人、神、鬼之间的信息,并助发威。

法扇。彝语“切克”,扇面以竹签编织而成,以涂漆描绘图案,图案除原始的线条外,有虎、狼或鹰头。一般法术高超的毕摩才可以使用。

毕摩、毕摩文献、毕摩仪式及毕摩法器构成真实、完整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彝族毕摩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从其产生到今,对于维护彝族民众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毕摩的仪式形式当然也包含着不少巫术与迷信成分,通过这种巫术与迷信将彝族文化中最为精华的认知和历史文化传承下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对于毕摩文化,我们本着“去糟粕取精华”,通过合理扬弃,正确认识其价值,传承优秀的精华。

[1]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EB/OL].电子图书,博宝艺术网,2008-03-24.

[2]起国庆.彝族毕摩文化[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3.

[3]苏静.浅析甘孜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毕摩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5]人类的记忆遗产——彝族毕摩文献》第三章乐,第四节国际彝学研讨会内容.

[6]神秘的彝族毕摩文化[EB/OL].电子图书,中国乡村网,2009-05-13.

[7]阿鲁子哈.彝族毕摩文化简述[EB/OL].电子图书,丽江时光网,2005-02-16.

[8]源远流长的凉山彝族毕摩文化[EB/OL].电子图书,凉山人网,2007-06-24.

[9]阿牛史日吉朗伍野.毕摩的起源和发展[EB/OL].电子图书,毕摩文化网,2006-12-27.

[10]米伍作.试析毕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EB/OL].电子图书,民族在线,2008-04-01.

[11]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EB/OL].电子图书,彝族人网站,2005-04-22.

[12]卢天玲,王挺之.论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方式[J].贵州民族研究,2006,(5).

猜你喜欢
经书彝族仪式
彝族海菜腔
十岁成长仪式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仪式感重要吗?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喜讯
单宝塔诗
经书面条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