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裂痕——苏伊士运河危机与英美关系

2010-08-15 00:46刘兰花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苏伊士运河艾森豪威尔英美

刘兰花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使被英国政治家视为英国外交基础的英美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苏伊士危机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灾难:它不只是一次扫尽颜面的军事失败,更是一场外交危机。而与英国有着“特殊关系”的美国却在此时“趁火打劫”,插足中东,实现其攫取和控制中东的目的。

英美的特殊关系由来已久,1935年英国,英国首相鲍尔温在其演说中展望了英美联合的前景:“我一直相信,抵御战争的最大因素将是大英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英美的这种特殊关系迅速建立起来。如果没有二战中美国对英国的战时物质援助和战后马歇尔计划对其经济的援助,恐怕英国将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中,很难有翻身机会。可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余威仍在,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的第三大力量,它不愿意事事以美国马首是瞻,某些时候也会采取独立的,甚至与美国不同的外交政策。但是英美关系有一个突出特点:“依赖程度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它们利益发生冲突时谁说了算。②苏伊士运河危机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政府。艾登7月27日致电艾森豪威尔,希望美国与英国协调行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对英国是一个具有毁灭性后果的沉重打击,而美国则把这视作插足运河的好机会。美国也担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可能对其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产生影响。8月1日美英法在伦敦会晤时,英美的态度是反对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但是又不主张使用武力。8月16日召开的22国伦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提出了苏伊士运河国际共管的方案。英国也表示对这一方案接受。但是英美在使用武力上有着明显的分歧。英国对纳赛尔的态度很强硬,警告其用武力解决的可能。

而此时美国却有自己的盘算,当英法不断地对埃及发出战争威胁时,美国却不断宣称“以谈判解决争端”。当孟席斯委员会赴开罗与纳赛尔谈判时,艾森豪威尔在一次非正式的答记者问中排除了使用武力的可能性。英国对此很生气,认为艾森豪威尔的讲话是“破坏了代表团的机会”。杜勒斯在一次回答记者问中提出在特殊情况下,美国将不强行通过运河而绕道好望角。英国认为美国的态度导致了对埃及的外交手段的失败。英国对美国的这种做法感到愤慨,艾登认为这等于是纵容了纳赛尔。英美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上的态度分歧明显,因此英国放弃美国,联合法国对埃及进行军事干预。

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后,虽然美国知道英法对埃及使用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美国在此刻还是认为按照联合国决议行事是最佳方案。③美国担心苏联先于美国将此事提交联合国,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应掌握主动,应在苏联之前采取行动。10月30日,美国要求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并在会上提议安理会谴责以色列为侵略者,呼吁埃以双方停火,以色列撤军,同时要求联合国会员国不得在该地区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提案表决时,英法第一次在安理会使用了否决权,这样英美关系的裂痕暴露在联合国安理会面前。

10月31日英法轰炸埃及,美国对于英法撇开美国,不与美国磋商便采取行动的做法感到愤慨。而苏联此时也加紧了军事准备,苏联总理布尔加宁在莫斯科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警告说,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他还宣布“志愿军”已做好援助埃及部队的准备。他甚至建议美国和苏联联合军事行动以恢复和平。④苏联的这一态度加重了美国对中东战争的担忧,但也坚定了它要尽快实现停火的决心。11月1日,美国在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上提出的提案中,要求在中东参加敌对行动的各方立即停火和撤军;要求所有会员国不要把军事物资运到这个地区;要求在决议得到遵守前,联合国大会继续进行紧急会议。⑤这一提案在11月2日以绝大多数票通过。艾登对此感到万分沮丧,曾感慨:“在联合国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的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这样美国在联合国就处于一个自相矛盾的位置:同冷战中强大对手结盟,而同它的亲密伙伴和盟国英法不和。⑥11月5日英国艾登政府顶住来自美国、联合国等多方面的压力,按计划空降了部队,对塞得港发起了进攻。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了,但很快英国就发现它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局势,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使它不得不在次日宣布停火。美国借口对英国不停止对埃及的军事行动感到不满,决定对英国进行经济制裁。因为缺乏黄金和美元储备以及美国对英镑的投机,英国在11月初面临着十分危急的情况,这使英国的整个经济地位遭到很大的危险。当时任财政部长的麦克米伦请求美国以临时贷款的方式,或同意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提款来给英国以财政援助。但艾森豪威尔表示只有英国接受停火决议才予以考虑。这对英国是致命打击,英国内阁不得不同意停火。英法终于被迫停火,11月15日,联合国部队分批进入埃及。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1月22日,以色列军队撤出除加沙地带和亚喀巴地区外的埃及领土,3月8日,又被迫撤出上述两个地区。

英国在苏伊士战争中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也使英国丧失了整个中东。艾登也因为苏伊士的失败而于1957年1月9日以“健康原因”辞职,麦克米伦成为下一任首相。苏伊士运河危机严重地损害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大国尊严,对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目标设想提出了最严重的挑战。英国也看清楚了,在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中,英国是何等的无足轻重。英美在这场危机中的“分裂”,说明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损害有特殊关系的伙伴利益。虽然在40年代双方曾在中国、朝鲜和伊朗问题上关系一度紧张,但是这些分歧都是私下的。这次危机使英国人对美国失望到了极点,国内反美情绪一度达到自二战以来的顶点。这次失败也促使英国对它在世界上的角色进行反思,并对英美关系的基础做出调整。麦克米伦上台发表电视讲话就今后对英美的政策作出明确的说明“我们不想同美国分道扬镳,但我们也不想成为一个卫星国”。⑦经这次事件后英国仍同美国保持合作,但是双方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它已经开始调整自己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以及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

美国在这次危机中实现了打入中东国际政治,取代英国在中东地位的目标。但也招来了更强大的对手苏联的挑战。第二年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取代了英国在中东的地位。苏联也利用这个机会使自己的实力进入中东地区。从此战后中东的争夺变成美苏之间的争夺。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英美在这一事件中分道扬镳呢?史学界众说纷纭,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也有国家战略方面和领导者个人的作用等。其实最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力量的对比,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美国成为第一号强国,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英国都得依赖美国,所以当美英在某一方面发生利益矛盾时,英国还是得屈从于美国。在这一危机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领导人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当艾登下台时,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表现是“大大松了一口气”。艾森豪威尔对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中的擅自行动感到“非常气氛”。艾登却坚信,他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没有做错什么事。数年之后,伦敦《泰晤士报》对安东尼.艾登做出了如下的评论:“他是相信英国是伟大强国的首相,也是第一位亲眼看到英国被危机证明不是伟大强国的首相。”此语堪作大英帝国的墓志铭,也道出了艾登的心境。⑧

①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年,p548。

②薛煤红 吕杰,《英美特殊关系与英国对华政策》,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p15。

③Memorandumof a Conference,Octobor 29.1956,FRUS,1955-1957,XVI,pp.834-835.

④John Staessinger,Why Nations Go To War,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85,pp.156-157.

⑤Editorial Noto,Ibid,pp.932-933.

⑥《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3册,第340页。

⑦Sir Robin Renwick,Fighting with Allies:America and Britain in Peace and at War New York,1996,p232.

⑧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69550/45297.html

猜你喜欢
苏伊士运河艾森豪威尔英美
苏伊士运河的“世纪之堵”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埃及新苏伊士运河8月通航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艾森豪威尔下棋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