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的洋务成就

2010-08-15 00:46程仁保黎剑飞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轮船李鸿章

程仁保 黎剑飞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浅谈李鸿章的洋务成就

程仁保 黎剑飞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洋务运动是晚清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试图借西法以自救的运动,而李鸿章是这一运动的领导者,半生致力于这一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李鸿章的洋务总纲入手,来简要论述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办理的具体洋务活动,并列举出在军事、民用工业和科技育才方面的突出成就。

李鸿章 洋务思想 洋务成就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从事洋务运动30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并革新教育,培养人才,堪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清史稿·李鸿章传》(卷四百一十一)称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是公认的洋务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一、李鸿章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总体而言,正视现实,不甘灭亡,勉支大局,变计图存,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洋务总纲——“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外须和戎”是由于当时所处时势,中外实力悬殊所致。“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既暂胜必终败”[1](P160)“有贝之财,无贝之才,均未易与数强敌争较,只有隐忍徐图”。[2](P231)可见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是从当时中国现状和中外力量对比出发,也是基于李鸿章对西方的深切了解。认为当时“和”的条件是“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6]只要遵守“和约”便可共处,而“和”的基础则在于不断增强自我实力以相抗衡。“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1](P159)其“外须和戎”与“内须变法”是紧密联系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和平环境,用“变法”求“自强”,增强与洋人的抗争能力,所以“外敦和好,内要自强”“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文”[1](P159)否则“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拱手听命。”[3](P109)总之“和”的关键在于变法“自强”,“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1](P159)

李鸿章实现其洋务总纲的途径就是学习西方的长技,为我所用。在他办理洋务的进程中,其思想也随时代的进步而深化。从起初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6]把“自强”寄托在仿造外洋船炮,创办军事工业上。并力排“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4](P313)的顽固派干扰,先后创建上海、苏州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开始改变清军专恃刀弓矛箭、帆蓬舟楫的落后状况。在李鸿章看来,“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喝。”[1](P161)当时他曾信心满怀的认为“自强之道在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耳!”[3](P107)但到19世纪70年代,他在创办和经营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原料、经费等困难,加之与西方接触的不断增加,其洋务思想有所发展。认识到要“自强”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他的洋务思想也由“自强”深化到“求富”的层面,所办洋务由军事扩展到民用工业。由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运局,第一家电报局等。从惊羡外国的船坚利炮而学习仿造外国军器发展军事工业,逐渐认识到“求强”必须“求富”从而发展民用工业,但在发展军事、民用工业之时又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又转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者”。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可谓与时俱进,这从他所办的具体洋务事业也能看的出。

二、李鸿章的洋务成就

这些洋务成就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多项“第一”,他是中国新式陆海军的创建和指挥者,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先后主持创办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矿业、电报业、机器织布业等主要洋务事业,他对中国国防、工业、文化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李鸿章等提出“自强”的主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4](P313)于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应运而生。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任两江总督后,在曾国藩支持下购得上海虹口美人旗记铁厂,与设在上海的两个洋炮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机器制造厂和兵工厂,至1885年共制造兵轮15艘。1890年增设中国近代第一炼钢厂。

金陵制造总局:1863年李鸿章雇英人马格里会同直隶知州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创办了一个洋炮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洋炮局。1864年松江局迁至苏州称苏州机器局。第二年又随李鸿章迁到南京,改为金陵制造局。1881年增设火药局,该局曾为天津大沽炮台承建7门大炮。

此后,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接办了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除制造各种军火外,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等。1877年还试造了地雷。

李鸿章创办这些军工企业,起初主要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晚清统治,但客观上也引进了近代西方的军事技术,使中国武器落后局面有所改观,在练兵制器方面的这些成效,起到了一定的抵御外侮作用。

(二)举办第一批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意识到“求富”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政治上的软弱,是由于当时国家的贫穷,于是围绕“寓富与强”这一指导思想,大力举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第一个航运局——轮船招商局。鉴于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的利益都被外国轮船所侵占。1872年李鸿章上《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建议清政府自制商船,经营内河运河,渐收利权。同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轮船公司。为提高竞争力,李鸿章实行扶持政策,使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人垄断长江航运的局面,后又兼并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成为与英太古、怡和势均力敌的三大轮船公司,并先后迫使他们签订齐价合同,打破了英国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办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民用企业。

第一个矿务局——开平矿务局。为了保障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局用煤,1871年,李鸿章利用筹议“海防”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开采煤铁,用来供给军需的建议,获准在磁州、台湾试办。1878年正式成立“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这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用机器采煤的矿务局,初步解决了当时各机器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急需用煤,并挽回部分外国侵占的利权。

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在外国电报业纷纷入侵、中国电信主权不断丧失的情况下,1879年三五月间,李鸿章率先在自己所辖范围,请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协助,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这是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经实践通报效果良好“号令各营,顷刻响应”。于是1879年9月上奏,提出电报是做好防务工作的必备之物,建议安置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被允准。至1895年,电报线基本上能联系全国各行省和一些主要城市,初步形成了“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讯网。[7](第5册,P54)电报局的设立对加强国防和便利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抵制外国攫取中国电报利权。

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李鸿章是中国最早倡修铁路的人。1872年李鸿章提出“土车为铁路”。并多次上奏清廷,认为铁路有“九利”,其中“国计、军谋两时尤属富强切要之图”[5](P255),指出“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与人也,必矣。”[5](P254)由开平矿务局出资,于1881年11月8日建成通车的唐山—胥各庄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铁路。在以后的10年里,李鸿章等筑路400多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第一家机器织布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8年,李鸿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工商业的利润,确保利权,开始筹划设立机器织布局,到1890年正式投产,营业兴盛,利润很高。上海机器织布局存在的时间很短,且具有封建性、买办性和垄断性,但其创办目的是抵制洋布、洋纱在中国的倾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上述民用企业的创立,一方面解决了军事工业面临的资金、原料、燃料的困难,为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对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作用,如轮船招商局在与洋商争利,在加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商品流转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设立电报起到了挽回利权的作用;至于织布局的十年专利,虽对民间资本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防止了洋人争利。

(三)改革教育、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

李鸿章在从事洋务事业的过程中,认识到实用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向西方“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于是积极主张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为国效用。

他面对当时社会新式人才的极度贫乏,清醒的认识到:最佳办法就是打开国门,勇敢的走向世界。为此他积极上书清廷,请求派遣留学生,几经周折,1872年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出行,开创近代中国官费留学之先河。1876年又派出首批军事留学生赴英、德、法诸国学习水路军械技艺。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军事以及其他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

中国的新式学校也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1863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广东等地增设外国语言文字馆,并系统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1884年李鸿章在北洋舰队设鱼雷学校,1890年改设鱼雷学堂。1885年成立天津武备学堂,首批学员100余人,接受天文、格致测绘、操练、步兵之学,开创了中国新武学。语言学堂及军事学堂的设立,培养了一批外语、军事及外交人才,逐渐避免了尽用外国翻译的弊端。

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未有的壮举。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能冲破千年封建文化的束缚,勇敢的走向世界,令人敬佩,也是对当时教育体制的冲击及否定。

三、对李鸿章及所办洋务的评价

李鸿章举办洋务事业30余年,历久弥坚,政绩卓著,对推动中国经济、军事、文化的近代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是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清政府官员之一,他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了同辈中的任何一个,从洋务运动的具体成就来看,李鸿章可归为勇于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先进中国人一类,是统治阶级中少数头脑清醒者之一,其开明程度接近于当时所能允许的最大限度。

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表现出了真挚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变法图强精神。他的成就使他如梁任公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9](P104)

[1]顾廷龙,戴逸.筹议海防折[A].李鸿章全集:奏议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

[2]顾廷龙,戴逸.复金眉生都转[A].李鸿章全集:信函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

[3]顾廷龙,戴逸.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A]..李鸿章全集:奏议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

[4]顾廷龙,戴逸.上总理衙门[A].李鸿章全集:信函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

[5]顾廷龙,戴逸.筹议铁路事宜折[A].李鸿章全集:奏议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

[6]周军,杨雨润.李鸿章与中国现代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2.

[7]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台]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9]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程仁保(1982—),男,山东莘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专门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黎剑飞(1985—),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轮船李鸿章
李鸿章
码头和轮船
轮船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的崛起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李鸿章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