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研究

2010-08-15 00:45郑智辉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郑智辉

(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而要完成这一工程,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为大众所认同、掌握并指导大众实践,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宣传普及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立足现实国情,积极探索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者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高校能否真正肩负起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以及实施效果如何,与高校管理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为此所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习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有一整套系统的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专业的师资队伍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抽象性,社会效益具有潜在性和长远性,影响着一部分管理者对其重视的程度。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受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高校受到重视的是专业课,尤其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专业。这是一种极其短视的行为。大学培养的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不过关,对于国家的将来来说,确实是很危险的。专业素质很高但思想政治上不过硬的“人才”可能不仅不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反还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危害。作为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从更长远的视角出发,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对国家未来的影响,从而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为此,高校党政部门和管理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而不能只流于形式。其次要在教师的培训、科研课题的安排、资金的保证、奖励激励考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做出安排,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坚强后盾。第三,领导者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导向,向全校师生员工明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态度,引导全体师生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第四,要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伟大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并常抓不懈。

二、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当前,高校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时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深奥、抽象、难懂,流于空洞说教,使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只能死记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抽象概念,难以从情感上和行为上去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甚至少数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的都是空话、大话、假话,从而从心理上反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逆反心理、抵触和排斥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和效果。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讲透讲明深奥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现实生活的鲜活实例、形象生动的比喻,积极做好理论宣传普及工作。这一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的很多论述用语,如“糖衣炮弹”、“纸老虎”、“三座大山”等等,都是借用了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和传播。邓小平也经常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阐释深奥的理论,如“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等等。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深入浅出,越通俗易懂,越生动感人,就越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就越容易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就越能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2.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实践特色,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使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践特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实践特色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而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绕开问题避而不谈的方法是不受欢迎的,这只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吸引力。而空洞的说教只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只有立足并面对现实,积极解决现实中的要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大学生欢迎的大众化方式。如在学习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在生活上用和谐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同学关系,在工作上用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大学生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等。

3.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民族特色。所谓民族特色,就是在内容上要符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形式上要求以广大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来灌输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一种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真正实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4.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时代特色。所谓时代特色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克服教学内容老化、陈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贯注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运用最新成果认识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使之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同时,还要采取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离开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不可能完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重任。

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主旋律的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有了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效果,关键还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引起了大学生的重视,是否真正进入了大学生的头脑和心灵,是否真正引起了大学生的认同、共鸣并愿意或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因此,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大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西方各种政治价值观念大量传入我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使得目前我国大学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思想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文化选择呈现出独立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具备独立承担困难、处理挫折的心理能力,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也表现出多变性和超敏感性,他们对文化利益的追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盲从性。针对这些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又要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内涵。

1.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容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宣传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思想需求、文化和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它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的心理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激励和情感沟通,因为积极的情感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愿望。现在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认知水平、人生经历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他们的这些个性特征是不能被忽视的。当然,尊重和包容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放任差异。理解学生个体思想的差异性,并对这些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整合,才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如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文理之别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了解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并由此决定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做出区分,等等。

2.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由于当前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人才争夺非常激烈,其中很重要的争夺对象就是青年一代,争夺阵地就是思想政治领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面对当代大学生不够成熟的分析辨别能力、处理困难挫折能力以及在社会与集体的活动中缺乏主动追求先进思想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积极性等特征,如果不弘扬主旋律并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高校就很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不是大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必须从外面进行有意识的灌输。而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也必须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教育,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相关部门的配合与辅助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宣传部门、图书馆、校园网络或电教部门、社会实践部门等众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辅助。

1.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加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份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要利用迎新、庆祝节日、欢送毕业生等各个环节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组织读书月、电影周、文体竞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电视,也可以组织书评、影评、剧评等活动,积极发挥校园广播、图书馆、宣传橱窗、墙报、展览室等媒介的作用,以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论氛围,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教育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来感染学生。

2.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可和偏爱以及互联网信息容量巨大、查询方便快捷的特点,加深拓宽马克思主义教育力度。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有重点地突出建立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网站,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网络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资料,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信息交流展开讨论,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建设。高质量的通俗读物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制作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一是要靠高校专家、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大学生生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道理贯穿到大学生关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上,如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揭示达赖喇嘛鼓吹“西藏独立”的丑陋面目等,以引起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大学生熟悉的语言,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研究的稿件进行试读,根据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如此反复,直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止,以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难懂抽象的形象,消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陌生感。

4.要成立大学生理论社团。可以以学生党章学习小组、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学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小组等为载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覆盖更广的层次和群体,鼓励小组成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组织理论学习比赛、聘请专家点评等,形成浓郁的理论学习和探索氛围,并充分发挥理论社团的先锋作用和带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理论。

5.要利用社会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实践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是大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扎扎实实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让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学生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时促使大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从而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